书城文学马克·吐温幽默与创作的故事
10715000000004

第4章 深受母亲的影响

在萨缪尔的心中,母亲是一位十分坚强的女性。母亲对于家里不稳定的经济状况,显得很坦然,没有过多的抱怨。无论生活多么得困苦,她都尽量让孩子们感到安全和舒适。

母亲洁恩没有特别的经历,但是她那仁慈而又可爱的个性,却给马克·吐温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马克·吐温从母亲身上,继承了许多鲜明的性格特征。

洁恩在40岁的时候,身体很差,邻居们都认为她将不久于人世。但洁恩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周围的人和事依然很感兴趣。些许的沮丧,对她来说都是没有听说过的事情。

萨缪尔的妈妈绝对是个热心肠,她的胸襟很是开阔,周围任何人的事情就是她的事情。一次,镇上发生了一起车祸,邻居告诉洁恩,由于一个牛犊的惊扰,有个人从马上摔下来丧命了。

母亲很关切的追问道:“那个马驹怎么样了?”她不但对从马上摔下来的人关心,而且她对马的安危也同样关切。

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她的性格犹如阳光般明朗,她整个漫长的一生都像过节一样。”

母亲洁恩说起话来爱拉长腔调,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很是好笑。而马克·吐温在后来作为一个演说家,便借鉴了母亲的这种说话方式,引人发笑,效果很好。

据说,有一回洁恩·克莱门斯夫人乘火车,旁边有两个人在争论马克·吐温究竟出生在何地。

洁恩听了,告诉他们说是在弗罗里达,并说:“我是他的母亲,我应该知道他生在什么地方。生他的时候我在场。”

洁恩是长老会的教徒,但是她不狂热,从不把宗教信仰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种负担。她曾说:“宗教是一大罐水,我只能喝下一瓢。”这可真是一个精辟的观点。

关于洁恩嫁给约翰·克莱门斯,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据说,洁恩在同约翰·克莱门斯结婚前,她爱着年轻的医科大学生巴雷脱。但是因为她一时的任性,伤害了巴雷脱的自尊,于是巴雷脱转身就走了。

洁恩为了证明自己对此毫不在乎,也为了堵住街坊邻居的嘴,于是她便嫁给了年轻好学的律师约翰·克莱门斯。婚后的日子虽然过得有些艰苦,但是他们彼此学会了相互体谅和和睦相处,家庭生活也比较融洽。

在洁恩82岁时,她住在克勒克城。有一天,不知为什么,她坚持要参加密西西比河谷的老居民大会。虽然路途有些远,但是,已是高龄的洁恩·克莱门斯夫人一路上非常地兴奋,其热切的心情仿佛使她又回到年轻时代。

洁恩一到旅馆,她就急切地就打听路易·巴雷脱医生的消息。得知他当天早上就回家了,而且不再回来,洁恩一下子没了兴致,转头就要回家。

回到家后,洁恩默默的坐着,在沉思了几天后,她才告诉马克·吐温他们,她18岁时,曾经真挚地爱过一位学医的青年学生。不料后来发生了一次误会,他就出国了。而她闪电般结婚,就是为了表示她对这段爱情的不屑。

从那以后,洁恩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巴雷脱。然而,她从报纸上得知巴雷脱将参加今年的老居民大会,于是她就想与他见上一面。

“要是早到三个小时,我就能在旅馆见到他了。”母亲洁恩叹息地说道。

那年快要结束时,母亲洁恩的记忆力开始衰退。她写信给已经过世40年的老同学,而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从不回信。四年之后,吉恩就离开了人世。

马克·吐温的母亲直至离去,都保持着说话能力。母亲以前总是对马克·吐温说,在他出生的头7年,身体多病,主要是依靠药物才活下来的。

在她临死的那一年,马克·吐温又问起了这个事,他说:“我想那几年,你肯定一直很替我担心的?”

“是的,一直担心。”母亲说。

“怕我活不下来?”马克·吐温问道。

母亲思索了一下,假装想回忆一下,然后说:“不,怕你活下来。”看,多么可爱又诙谐的母亲。

洁恩生性仁慈,心地宽阔,对人和动物都很亲善。有一天,在圣路易斯的街道上,她遇到一个长得很是粗壮的马车夫,正用鞭子把,狠命打马的头部。于是,洁恩立即冲了上去,夺过了他手中的鞭子,并最终说得那个车夫自惭形愧,并答应以后再也不这样虐待马匹了。

对于那些不会说话的动物,洁恩就是它们的朋友。正像马克·吐温所描述的那样:凭着某些微妙的迹象,那些无家可归、被人追赶、搞得一身脏臭、惹人讨厌的猫,一眼就看中了她,认定母亲天生会庇护它们,于是就跟着她走进了家门。

马克·吐温清楚地记得,在1845年的时候,家里一度有19只猫。其中没有一只是优良品种,或者有什么惹人喜爱的长处,只不过像通常那样,它们的运气不好罢了,这才使得母亲收留了这些可怜的猫。

但是,洁恩拒绝让任何的动物在笼子里生活,至少在她的家里是不允许的,她甚至不允许家人去妨碍一只老鼠的来去自由。

除了拥有仁慈之心,洁恩有时还格外地坚强、勇敢。有一天,镇上的一位无赖汉拿着根绳子,在街上追赶他的已成年的女儿,扬言要把她捆起来。

洁恩听到了追赶声,她就敞开家门,让那姑娘逃了进去。洁恩非但没有关门落锁,反而站在门口,堵住那家伙的路。无赖汉威吓她,骂她,洁恩就是不动,毫不退缩。同时,洁恩也羞辱无赖汉,骂他,令他败下阵来。后来,无赖汉称赞洁恩是他见过的最勇敢的女人,此后他们竟成为了好朋友。

这件事深刻地印在了马克·吐温的脑海里。他不仅赞叹母亲的勇敢,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以母亲为榜样,使自己成为一名极有正义感的勇士。

洁恩还很注意用生活中的小事情教育孩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母亲说的都是很平凡的话,用的是平凡的字眼。可是这些平凡的话却深深地打动了马克·吐温的心。这种教育是真诚而淳朴的,最能浇灌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当时,一个家庭里通常都会雇几个黑人帮忙做家务,但因为萨缪尔的家境不是很好,所以只雇了一个小黑人,他的名字叫桑迪,是从哈内波尔买来的,而他又是从马里兰某地被贩卖来的。

桑迪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每项工作都要花上比别人多上一倍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他常常成为萨缪尔搞恶作剧的对象。

桑迪天真活泼,他来到萨缪尔家后,整天的唱歌、吹口哨,喊叫、大笑,很是快乐。而在萨缪尔看来,桑迪总是疯疯癫癫,吵吵嚷嚷的。

终于,萨缪尔被吵烦了,他跑到母亲那里告状,说:“桑迪整整唱了一个小时了,我再也受不了了!请你让他闭嘴!”

这时,萨缪尔看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她语重心长地他说:“可怜的孩子,他歌唱的时候对我来说很欣慰,因为他忘记了自己的苦难。他安静了,我想他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他再也见不到他的妈妈了。孩子,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听一个孤寂的孩子的歌声,会令你欣慰的。”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桑迪坐在树下,望着远方发呆。萨缪尔看见了,以为桑迪又再偷懒了,于是想要捉弄捉弄他。母亲看出了萨缪尔的意图,于是出面阻止他说:“可怜的桑迪唯一的亲人去世了,整个人变得无精打采的。萨缪尔,你可不能又捉弄他!”萨缪尔懂事地点点头。

没隔几天,萨缪尔看到桑迪恢复了以前的样子,哼着小曲,很悠闲的工作。心想:无情的桑迪,亲人才死没多久,就不再悲伤,还那么快乐!

萨缪尔向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母亲摇摇头,对他说:“其实桑迪是个勇敢的孩子!发生那么大的事,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看着他前几天老是发呆,不哭不笑的,我还真替他担心呢!现在他总算度过那段最伤心的日子,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高兴才对啊。”

母亲这些意味深长的话,使马克·吐温懂得了桑迪的心情,同时也使他更了解了自己善良的母亲。

马克·吐温在晚年回忆母亲时,他这样写道:

她体型瘦小,但心地宽宏。宽宏到对每个人的痛苦和每个人的幸福都装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