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古申论
10713500000142

第142章 1 宁嬴从阳处父(文公五年)

“左传背景”

文公五年,晋国的阳处父到卫国聘问,回来的时候经过宁这个地方,当地的地方官宁嬴就追随阳处父。但是追随到温这个地方时,宁嬴就返回来了,宁嬴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回来,他回答说阳处父太刚烈了,必定会遭受祸害的。果然,在文公六年,阳处父由于随意变换贾季和赵盾的军职,遭到了贾季的怨恨,被贾季派人杀了。

东莱先生认为,阳处父表面上很能吸引别人,但是没有内涵,终究会让人生厌。

“原文”

易喜者必易厌。有书于此,一读而使人喜者,屡读必厌。有乐于此,一奏而使人喜者,屡奏必厌。盖是书是乐之味,尽发于一读一奏之间。外虽可喜,而中既无余矣。其初之喜,乃所以为终之厌也。善著书者,藏其趣于无趣之中,非欲掩人之目也。得趣于无趣,则其趣无时而穷也。善作乐者,藏其声于无声之中,非欲塞人之耳也。得声于无声,则其声无时而穷也。至书无悦人之浅效,而有化人之深功。至乐无娱人之近音,而有感人之余韵。凡天下之理,不能窥于未得味之前,必不能舍于既得味之后也。昔吾夫子设教于洙泗之间[1],子贡[2]初见,挟其智而傲之;子路[3]初见,挟其勇而陵[4]之。夫以夫子之圣,犹不能动物悟人[5]于一日之速也。

“注释”

[1]洙泗之间:洙水和泗水之间,这里指代孔子的故国,即邹、鲁之间。

[2]子贡:孔子弟子,善于言辞。

[3]子路:孔子弟子,十分勇敢。

[4]陵:欺凌。

[5]动物悟人:使物感动,使人领悟。这里偏指使人感动和领悟。

“译文”

容易喜欢的必定容易厌恶。这儿有一本书,读一下就使人喜欢,多次阅读必定就会令人生厌。这儿有一种音乐,演奏一次就使人喜欢,多次演奏必定会令人生厌。大概是这本书和这种音乐的味道,在第一次阅读和第一次演奏的时候就已经穷尽了。外表虽然令人喜欢,但内在没有什么遗留了,开始时的喜欢就成了最后的厌恶。善于著书的人,把书的趣味隐藏在没有趣味之中,并不是想蒙蔽别人的眼睛。在没有趣味中获得趣味,那么它的趣味就没有穷尽的时候。善于创作音乐的人,把声音隐藏在无声之中,不是想塞住别人的耳朵。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听到了声音,那么它的声音就没有穷尽的时候。最好的书没有取悦别人的肤浅的效果,却有感化别人的高深的功能。最高的音乐没有娱悦别人的短暂的声音,却有感动别人的余韵。大凡天下的道理是,在还没尝得滋味之前不能有所发现,那么必定在获得滋味之后不能舍弃它。过去我们的孔夫子在洙水和泗水之间设立教化,子贡开始见面的时候,挟持自己的智慧而傲视孔子;子路开始见面的时候,挟持他的勇猛而欺侮孔子。凭着孔子这样的圣贤,还不能在一天之内快速地使人感悟。

“原文”

彼阳处父何人耶?宁嬴一见之于涂,遽弃其妻子,蹑屩担簦[1],从之如不及。自世俗观之,其移人之速,若过于夫子矣。然夫子虽不能服由、赐[2]于一见,而能役由、赐于终身。阳处父虽能致宁嬴于一朝,而不能留宁嬴于数日。以一朝之功而较终身之效,孰胜孰负,孰优孰劣,必有能辨之者矣。抑尝深考宁嬴之言,然后知阳处父所以易使人喜,易使人厌者,抑有由也。盖处父之刚,尽发之于外而中无留者,溢于声音,浮于笑貌,泛于步趋,流于寝食,年生之神气,皆发露于众人耳目之前。外虽震厉,而中无所蓄;外虽畅茂,而中无所根。其始见也,其美易见,其德易亲,所以易使人喜也;其既见也,索之易穷,探之易尽,所以易使人厌也。发之为春华,曾不能敛[3]之为秋实。玩虚华而忘实味,是岂为腹不为目者[4]所肯留哉?此宁嬴所以乍喜乍厌,而不避往来之烦也。虽然,宁嬴舍处父于数舍之迩,伯宗[5]慕处父于数世之下,是宁嬴弃处父之华于劳烈方盛之时,伯宗舍处父之华于顦顇既落之日。使伯宗居宁嬴之地,得事处父于未有祸败之前,吾知其终身执鞭,与之同戮而不悔矣。嬴之知,几贤乎哉!

“注释”

[1]蹑屩(juē)担簦(dēng):屩,草鞋,鞋子。簦,古代的曲柄斗笠。

[2]由、赐:即子路和子贡。

[3]敛:收敛,收成。

[4]为腹不为目者:追求饱食而不追求声色,即追求实际的人。

[5]伯宗:晋国大夫,和阳处父的性格类似,过于刚直。成公十五年记载: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果然伯宗被人谋害了。

“译文”

他阳处父是什么人呢?宁嬴在路上一见到他,就抛弃妻子儿女,拖着鞋子背着斗笠,生怕追不上他。在世俗的人看来,阳处父改变他人的速度,好像要超过了孔夫子。但是孔夫子虽然不能在刚一见面就让子路和子贡诚服,但却能终身地使唤子路和子贡。阳处父虽然可以在一个早上就招致宁嬴,但却不能挽留宁嬴几天。用一个早上的功效和终身的功效相比,谁胜了谁输了,谁优秀谁拙劣,必定有人能够分辨。也曾经深入思考过宁嬴的言论,然后知道阳处父之所以容易让人喜爱,又容易让人厌弃,也有一定的原由。大概是阳处父的刚劲品性,全部散发在外面而内在并没有什么遗留的。流溢在声音里,飘浮在笑貌中,浮泛在步行中,流荡在寝食中。有生之年的神气,都在众人的耳目之前暴露了。外表虽然令人镇服,但实质上并没有什么积累;外表虽然华丽,但实质上却没有根底。他刚出现的时候,他的美姿容易看见,他的德行容易令人亲近,所以容易使人欢喜;已经会见之后,向他求索和探问就容易穷尽,所以容易使人生厌。就像春天开了花却不能在秋天结果一样。玩弄虚假的花朵而忘却了果实的味道,这难道是追求实际的人肯留止的吗?这就是为什么宁嬴一下子喜欢一下子厌恶,而不怕来来回回的麻烦。虽然这样,但是宁嬴在数里远的地方就舍弃阳处父,伯宗在几个时代之后仰慕阳处父,这是宁嬴在阳处父功绩正兴盛的时候放弃了他,伯宗在阳处父的光华憔悴凋落之后舍弃他。如果伯宗处在宁嬴的境地,可以在阳处父没有祸患之前侍奉他,我认为他会终身跟从他,和他一起被杀也不会感到悔恨。宁嬴的智慧,接近于圣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