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接纳孩子:犹太人的家教制胜之道
10712100000030

第30章 ◆ 善良的美德,孩子良知的根本性教育

在犹太人的家庭中,父母会告诉孩子:不能只想着自己,还要多替别人着想;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需要情感的理解、精神的安慰、生活的照顾、行动的支持,失败时有人理解和支持,成功时有人能分享和鼓励,危难时别人能伸出援助之手,迷茫时别人能给予指点……总之,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总希望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精神上的帮助;善待他人,同时也是在善待自己。

培养孩子善良的美德,集中体现了犹太家教中真善美的真谛,是对孩子道德良知的根本性教育。

关于教育孩子要善待他人,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很大的农户,农户的主人被大家公认为是最慈善的农夫。每年拉比到他家访问的时候,他都会毫不吝啬地捐献出很多财物。

这个善良的农户有一块很大的农田,每年他都有不错的收成。可是有一年,由于风暴和瘟疫的袭击,所有的农田和果园都遭破坏,全部牲畜都死了。债主蜂拥而至,把他所有的财产扣押了起来,最后只剩下一小块土地。可是,他却说:“既然神赋予的东西,神又夺回去了,还有什么说的呢?”他泰然处之,丝毫没有怨天尤人之意。

就在那一年,拉比还像往常一样,又来到了农夫的家里,看到他家中的情况,拉比表示了他的同情,并且说今年就不用他捐献了。

这时农夫的太太说:“我们时常为教师建造学校、维持会堂、为穷人和老人捐款,今年不拿钱出来,心中也非常的遗憾。”农夫和他妻子都觉得让拉比白跑一趟,于心不安。于是,他们决定把最后的那块地卖掉一半,捐献给拉比。

拉比知道了他们的决定后非常惊讶,并且表达了无限的感激。

有一天,农夫在剩下的半块土地上犁地,耕牛突然滑倒了。他手忙脚乱地扶起耕牛时,却在牛蹄下发现了宝物。他把宝物卖掉后,又过上先前的富裕生活了。

次年,拉比们又来访问农夫,以为农夫还和原来一样贫穷。可附近的人告诉他们:“农夫已搬入新居了,前面那所高大房子才是他的家。”

拉比们走进大房子,农夫高兴地向他们说明了近一年发生的事,并总结道:“只要乐于行善,总会获得上帝的祝福。”

在日常生活中,犹太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善良、有爱心,告诉他们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且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善良可以使盲人看到光明,可以使穷人看到希望,可以使人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

犹太父母总是告诫孩子要有一颗美好的心。犹太人曾在二战中遭到残酷的屠杀,这曾严重动摇犹太人的信仰,但所幸的是这并没有毁灭犹太人对美好心灵的追求。犹太人长期遭到迫害,必须要面对现代世界中的瞬息万变,适应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加强调适、转换心态的能力。正是这种情况促使他们十分注重自身心灵的修养。同时,他们也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当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并不是单单为自己而活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当你的友好与善良慢慢释放能量时,你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美好。一个充满爱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善良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青少年时期养成。每个父母都应该像犹太父母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一颗爱心。

犹太人认为,一个善良的人在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想让孩子成为受人尊敬与爱戴的人,就要培养他善良的质量。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善良的质量呢?

第一,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经科学研究发现,小时候有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都比较细腻,富有同情心。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倾向于感情冷漠,特别是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残忍,并且欺负弱小的同学。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年轻的父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孩子饲养小动物。

第二,成为孩子的榜样

当父母对周围人的痛苦遭遇表示同情并给予他们帮助的时候,孩子自然会受感染。父母应以自己的善良影响孩子,在孩子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要热忱支持孩子的献爱心活动。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举行的为希望工程、身边不幸的人献爱心活动。

第三,给孩子爱的教育

鲁索《爱弥儿》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爱父母、爱他人、爱自然。爱是善良的基础。因此,培育孩子善良的质量,必须从爱开始。教育孩子爱母亲、爱父亲、爱兄弟姐妹,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爱同学、爱朋友、爱社会上的一切人。也可以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让自然的清新、美丽、和谐陶冶孩子的性情,让孩子养成善良的品性。

第四,让孩子学会给予

犹太父母一贯注重教会孩子们慷慨大方,让这个世界充满阳光,因为给予也是一种善良的表现。一个人想要快乐,除了接受外,还要懂得给予。给予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人们可以从给予中得到快乐和内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