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最棒的女孩
10709100000066

第66章 教会女儿如何应对危险

当危险来临时,不要逃避,否则危险只会有增无减;若毅然面对,危险便可减半。所以,无论遇到任何危险,绝对不能逃避。

——温斯顿·邱吉尔

父母爱女儿,常常担心她遭遇不测,因此不太可能将她置于不安全的境地,让她独自面对危险。这种因为爱而过于保护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另一角度看,不让女孩面对小的危险,就不能使其面对人生的大危险。女孩未必一辈子都能在安然的环境中生活,应当尽量让其经受各种体验。如果女孩没有体验过危险,也就不会自动生成回避这种危险的智慧。而且,为了脱离所面临的危险,女儿必然发挥内在的潜能来应对,因此更能锻炼她的勇气和能力,从而增强战胜和征服挫折的信心。因此,父母还是有必要抛开过度保护的心理,让女孩有面对危险的机会,这样她以后才不会害怕危险,而且也能从容应对。

小女孩欢欢只有3岁,正是爱跑爱跳的年龄。家里的客厅地板比卧室的高一些,爸爸发现这一缺陷后,马上对女儿做了警告,并教她走到这里时要放慢速度,看准了再下脚。但小欢欢喜欢的游戏是在各个房间窜来窜去,警告在欢欢游戏时往往会被忘个精光。有一天爸爸的警告还没有出口,欢欢已经摔在地上。哭泣过后,欢欢对这个“坎”的印象深多了,对爸爸的先知先觉也有了权威性的印象。于是,欢欢4岁的时候已经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知道过马路要走横道线,红灯停、绿灯行,这都是爸爸教的。

这位父亲的做法值得称道。他首先发现了危险(对于3岁的小女孩而言)并提示女儿危险的存在,但是他并没有将危险消灭。女儿体验到危险的味道之后,才明白父亲所言非虚,危险果然存在,她自然也学会了如何应对危险。当然,并不是每件事都要女孩亲自去尝试,但是父母有必要在女孩小的时候就让她明白,父母警告过她的危险是存在的,遭遇危险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在危险出现之前,要想办法躲开它。

其实,人生下来就有求生的本能,为了个体的生存有些行为是不学就会的。女孩天生已经有了这些能力,现在父母要教会她的是识别危险,并在危险中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请和你的女儿一起讨论各种应对危险的策略,特别是处于潜在危险中降低危险、保护自己的办法。下面这些建议值得你一试:

第一,通过加强锻炼让女儿拥有强壮的身体

如果女孩子身体健康、体格强壮,这不仅有助于她们逃离危险或者从危险中挣脱出来,也让她们看上去充满自信,向他人传递出最好还是不要去招惹这个人的信息。

第二,让女儿自信地说“不”

自信可以给女孩子以力量,让她对朋友、对某个行事怪异或令人害怕的成年人说“不”。因此父母要允许你的女儿持有不同的观点,这样,在必要的时候,她才会有信心成为少数派中的一员。允许她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如果她可以在家中表现出愤怒、难过或兴奋的情绪,那么,在遇到潜在的危险情境时,就更容易坦率而果断地做出回应。

第三,带女儿在体验中克服对危险的恐惧

让女孩学会应对许多危险的最好途径是让她亲身体验。体验能减轻她的恐惧,也有助于形成常识。人们越是逃避恐惧,就越恐惧。女孩子待在家中,是学不会应对危险的。所以,请和你的女儿走出家门,一起去散步、骑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教她熟悉道路、建立方位感、增进对街区的了解。

第四,告诉女儿一些降低危险的方法

降低危险的有用建议包括:待在人多的地方,处于公众的视线之中;避免走后楼梯及地下通道;集体出行——女孩最好认识那些人并能信任他们,而且中途不要和他们分开;妥善保管随身携带的现金——把一小部分放在钱包里,其余的放在别的什么地方。

第五,教女儿防骗

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骗女孩的钱,诱惑她们走歪门邪道,甚至拐卖女孩。父母要给女儿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告诉她这些坏人、骗子的真实面目;教育她在遇到这类事时,一定动脑子想一想,绝不能跟陌生人到任何地方去,如果是认识的人也表示要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如果有人强制干什么就大声呼救,回家以后要跟父母说清楚。

第六,教女儿应对紧急情况

一般来说,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水灾、火灾、地震、触电、溺水、车祸、迷路、遇上坏人等特殊事件,因此,父母应该让女儿知道:着火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等。还要让她知道火警电话“119”,盗警电话“110”,急救电话“120”,等等,最重要的是记住父母的手机号码。

危险是令人恐惧的,尤其是女孩子。但是克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它。在恐惧中寻求无畏,在危险中寻求安全。临危而不惧,遇险而不惊,这样,女孩才能笑对人生波澜。

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当危险来临,明智的父母不但要教女孩如何躲避危险,更要教她正视危险,学会战胜危险,并增强应对危险的能力。女孩的这种能力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首先,不要淹没女孩对新鲜感的体验。当她尝试做有危险性的事时,父母要告诉她存在的危险和如何避险。其次要尽量满足女孩的好奇心。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与其让她偷偷做她不能预知危险的事情,还不如父母把危险摆在她面前,协助她满足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