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新编科技大博览
10708800000033

第33章 海洋探秘篇

海洋的年龄有多大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海底是很古老的,它几乎和地球的年龄一样古老。然而,近几十年人们对深海的考察研究发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那么,海底的年龄究竟有多大呢?科学家普遍认为,洋底是年轻的,其年龄最老超不过2.2亿年,和地球45亿年的寿命相比,洋壳的历史不过是地球演化史上最近的一章。科学家对海洋年龄问题的研究还在继续之中,人们对海洋的性质和年龄等方面的认识分歧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海洋是原生的,它早在地球的地质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存在了。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海洋是古老的,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看法。第二种看法认为,各大洋的年龄是不相同的,太平洋的年龄最古老,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而其他各大洋的年龄比较年轻,它们均在古生代末期或中生代形成。第三种观点是,世界各大洋的年龄都很年轻。根据陆地地壳的海洋化假说,世界各大洋都是在古生代的末期到中生代的初期于各大陆原来的地区产生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赞成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按照这种新概念,可以肯定地说,世界各大洋均在中生代形成。所以有“古老的海洋,年轻的洋底”之说。

海盐来源之谜

海水中的盐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和海水起源问题一样,始终是人们探讨的难题。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没有停止过。绝大多数的科学家认为,海水中的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盐是海洋中的原生物,在地球刚形成时,由于大量降雨和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出来的大量水蒸气和岩浆里的盐分随着流水汇集成最初的海洋,海水就咸了。不过,那时的海水并没有现在这样咸。后来,随着海底岩石可溶性盐类不断溶解,加上海底不断有火山喷发出盐分,海水逐渐变咸。二,陆地上河流流向大海的途中,不断冲刷泥土和岩石,把溶解的盐分带到了大海之中。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从河流带入海洋的盐分,至少有30亿吨。可是,这两种解释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海盐主要来自陆地河流的输入的理论。因为人们对海洋物质组成、化学性质和江河输入的计算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数值差非常之大。近几十年,科学家们为了说明这些差异,曾提出过种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们从新发现的海底大断裂带上的热液反应中,似乎找到了解释的新证据。科学家对海底热液矿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后发现,通过海底断裂系的水体流动速率,虽然只相当于河川径流的千分之五,但是,由于断裂聚热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却比经河川携带溶解盐所引起的变化大数百倍。海底热液反应是海盐的重要补充的说法,已经为许多海洋科学家所接受。但是,这种解释并没有最终解开海水中盐来源之谜。它只是提供海水中盐来源的一个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

古老的海水到哪里去了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海洋是古老的,而洋壳是年轻的。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海洋里应该有45亿年以前的海水才对。

然而,这么古老的海水至今还没有找到。迄今为止,确定海水年龄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碳-14放射性元素衰变测定法。在世界海洋的许多区域,由于温度下降或含盐量增加,形成表面水的密度不断增加并向深处下沉。所以,一定的水体在海面上存留的时间应该反映海水的实际年龄。结果测得的各种水体年龄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古老。北大西洋中层水为600年,北大西洋底层水为900年,北大西洋深层水为700年。测量到的南太平洋深层水所得到的年龄范围在650~900年之间。这里就产生一个疑问了:与地球年龄差不多一样古老的海水到哪里去了?从理论上说,海水应该是古老的,起码要比洋壳老得多,然而测得的结果却令人迷惑不解。难道说古老的海水真的在海洋中消失了吗?

厄尔尼诺之谜

很早以前,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居民发现,每到圣诞节的前后,随着东南信风的暂时减弱和南美沿岸海水涌升现象的减退,太平洋赤道逆流的一个分支海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下。随之,南美西海岸附近海域的海水温度增高。起初,人们只知道这种自然现象出现在圣诞节前后。而且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在这一海域里生活的适应冷水环境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因水温上升而大量死亡,使得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的鱼产量大幅度减产。于是,沿岸居民对海面水温升高的自然现象感到迷惑不解,称这是“圣婴”降临了。圣婴在西班牙语中的发音为厄尔尼诺。这样,厄尔尼诺就成了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变化的代用名词了。在近几十年里,人们还发现,世界各地的灾异现象多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着某种联系。有人甚至认为,世界各地大的自然灾害都是由于发生厄尔尼诺而引起的。因此,海洋学家、气象学家都在研究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规律。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洋流的大气都处于反常状态直到今天,人们对太平洋中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仍有许多迷惑不解之处,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那巨大的暖水流是从何处来的?它的热源在哪里?过去人们提出过种种假说,如:其热源来自地心,或是因为海底火山爆发等。但是,往往在没有发生大的火山爆发时,也曾发生过厄尔尼诺现象,因此这种假说不能令人信服。这是其一。

其二,太平洋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没有自身发生的规律?例如,它的发生周期长短受什么制约?它的发生与消衰,以及强度变化,是否有代表性的信号。如果有征兆,反映在哪里?

其三,无论是厄尔尼诺现象,或是反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都是大洋暖水团大范围运动的结果。那么,这种暖流水团运动和北太平洋发生的顺时针大洋环流,以及南太平洋中发生的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是否有某种关系?特别引起中国海洋气象专家关注的是,厄尔尼诺与发生在西太平洋上的黑潮暖流又有什么关系?因为黑潮对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气候有较大影响。

气象专家正通过电脑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其四,厄尔尼诺一旦发生,范围大,时间长,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破坏性极大。因此,能否利用海洋中各种要素的变化规律来预报它的发生呢?

其五,发生在太平洋的南方涛动与厄尔尼诺之间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有联系,其内在的机理又是什么?等等。

总之,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不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的,它的形成机理也许是大自然中海洋水体—大气—天文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厄尔尼诺之谜一定能解开。

探索赤道潜流的奥秘

1951年,美国年轻的海洋学者克伦威尔和他的同事,在太平洋的赤道海域进行鲔鱼生活习性及环境条件的考察研究。考察的方式并不复杂,就是把玻璃浮子串在一起,布放在16~20千米长的海面上。每个玻璃浮子下面,挂上铅锤和若干鱼钩。白天放下去,晚上收回来。按照一般的常识,既然海流是向西流动的,布下的钓鱼工具自然应当向西漂才对。然而令人不解的事情发生了,克伦威尔布放的沉到海面下的钓具一反常规,竟一个个向海流的反方向漂着。细心的克伦威尔以为自己没有放好钓具,收起来后,又重新布放,结果还是一样的。漂浮在海面的小船受海流影响,向西漂着,而沉入海中的钓具却向东漂去。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大量的资料对比,他断定,在赤道海域的表层海流之下,存在着一支像湾流那样巨大而稳定的逆向海流。这就是赤道潜流。经过各国海洋学家的艰苦努力,最终查明,赤道潜流在三大洋中都存在。它的表现形式是,沿亦道方向由西向东流动,横越三大洋。其范围是北纬2°到南纬2°之间的海域内,形成一支与赤道对称的狭窄海流。它的垂直厚度在200~300米,全年流速稳定。

虽然人们对赤道潜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仍然有不少问题有待人们去探索。例如,人们在赤道以南约南纬6~8°之间,曾多次发现另外一支与赤道潜流平行的潜流,也为逆向海流。这支海流和赤道潜流又是何种关系?另外,赤道潜流与表层风海流的能量转换关系是如何进行的。这些都有待于人们去重新认识。赤道潜流对热能量的储存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机制,以及它与西部边界流的能量转换关系,这些也都是摆在海洋科学家面前的难题。

大洋中尺度涡之谜

1958年,英国海洋学家斯罗华为了研究海流,研制了一种自由漂浮监测系统——“中性浮子”。利用这套系统对大西洋百慕大海域的底层海流进行测量。按照平常观测到的资料分析,湾流区域内的海流,应该是一支比较稳定而且是流速较为缓慢的海流。可是利用这套新系统获得的资料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这里的海流比预想的快了10多倍,而且发现有的海流出现反向流动。同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海流还显示出相当大的时间变化。这一发现,震惊了海洋科学界。前苏联和美国的学者对此大惑不解,先后派出考察队进行调查,结果完全一样。显然,用传统的风海流理论无法解释这种反常现象。到了1973年,美国成功地发射了载人“天空实验室”航天器。利用这座航天器,宇航员们拍摄到了大西洋西部热带海域内的大涡旋。这个大涡旋纵横60~80千米。同时还发现,在大涡流海域,有较强的上升流,冷的海水从百米深处不断向上涌升。由于海底的营养物质被上升流带到海面,使得大涡流海域形成了一个绝好的渔场。“天空实验室”还在其他大洋中发现类似的中尺度涡流。例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一带海域、非洲东海岸、印度洋西北海域和南中国海海域等,都能看到这种涡流存在。这许多涡流,小的直径仅几十千米,大的直径达数百千米;存在的时间有长有短,时间短的十几天,长的达半年之久。这些涡流与大洋中的环流相比,虽然只是个局部,并不显著,但它与人们在近海能见到的小旋涡相比,就非常之大了。所以,海洋科学家们称这种涡流为“中尺度涡”。大洋中尺度涡流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海流形成机理的传统看法。它是近二三十年来人们对大洋环境的突破性认识。

大洋中尺度涡的旋转速度一般都很大,而且一面旋转,一面向前移动。它的移动方式,很像台风(气旋或反气旋)。科学家估计,中尺度涡有巨大的动能,约占整个海洋流动能的80%以上。这个数字实在大得惊人。台风带来的气候变化和灾难,尽人皆知。那么,大洋中尺度涡的出现,将给海洋带来哪些变化呢?它对海洋中的动物、植物是福是祸?这些问题有待于科学家们去继续研究。

中尺度涡的发现,使传统的大洋海流理论受到挑战。由于海洋中中尺度涡的出现,大洋环流的动力结构完全改变了。假如中尺度涡也像大气中的气旋或反气旋那样,是由气压不稳定的因素所引起的,那么,大洋环流的动力有可能是由中尺度涡来维持的。这就从根本上修正了风生环流的观点。

阿特兰蒂斯古陆之谜

关于阿特兰蒂斯古王国的传说,最早出现于柏拉图笔下。他是这样描述的:“这个岛上植物茂盛,物产丰富,它的首都有十分漂亮的城墙和房子。高高的城楼上镀着铜和锡,庙宇的神像上镀着黄金和白银。它同周边国家进行频繁的海上贸易。为获得更多的财富,统治者派出军队去征服直布罗陀海峡以东的国家。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它的军队在雅典城下惨遭失败。紧接着,发生一场强烈地震,阿特兰蒂斯便沉没于大海的深渊……”在柏拉图死后的900年间,人们曾对现实世界是否存在过阿特兰蒂斯古陆的说法,进行过争论。但后来渐渐被人遗忘了。进入16世纪,一位意大利医生弗拉卡斯特罗,又旧话重提。从那个时候起,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开始热衷于寻找所谓的阿特兰蒂斯古陆,于是出现了后来的“阿特兰蒂斯国学”、“科学阿特兰蒂斯大陆学”等等。归纳起来,关于阿特兰蒂斯在哪里有以下几种推断:

一、阿特兰蒂斯原来位于高加索的西部海域,后来沉没于黑海海底。其理由是:传说古希腊人曾前往高加索寻觅过金羊毛,而且这两地的神庙也有某些相似地方。第二种说法是,传说中的诺亚方舟从洪水中救活了阿克农和制纳,而阿克农的父亲是“盗火种者”普罗米修斯。他与宙斯可能都是阿特兰蒂斯人,而且宙斯很可能是阿特兰蒂斯的国王。第三种说法是,1896年俄国人在黑海边发现了古碑和古墓志铭。

二、阿特兰蒂斯王国曾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古王国,后来沉没于海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地区有可能就是阿特兰蒂斯王国沉没的海域。许多考古探险家都声称自己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海底古城”、“水下古城墙”、“海底金字塔”等等。

三、阿特兰蒂斯在爱琴海的桑托林岛附近的海域。其理由是,在公元前1470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破坏性很大的火山喷发。许多村镇被掩埋于地下和海底。阿特兰蒂斯就是在这次大地震中沉入爱琴海的。

对于阿特兰蒂斯的沉没,直到今天,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显然,要获得足够的科学根据,并非一日两日的事。要使阿特兰蒂斯的原貌大白于天下,科学家们还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红海能成为未来的大洋吗

海洋地质学家普遍认为,红海可能是地球上最年轻的海域之一。在印度洋洋底,洋中脊穿过整个印度洋,一直向北伸展,到查戈斯群岛附近,再向西转,并以索科特拉大断裂的形式拐入亚丁湾;而另外的一个大断裂谷,则直达红海的中部。这个断裂带以直角向东延伸,并且一直延伸到约旦河谷,直到死海。人们有充分证据推断,这是以坦噶尼喀湖为最终点的非洲断裂谷的延伸部分。当这个大断裂谷在进入红海中部时,它的最大深度是2300米。在沿断裂带上,有广泛的火山和岩浆活动。来自地壳深处的玄武岩——超基性熔岩浆,通过这条通道,不断向上涌,把断裂带的两侧大陆块,向两边推去,使裂谷不断扩大。因此,科学家们断言,红海可能是一个未发育成熟的大洋。

红海真的能变成一个大洋吗?许多人持怀疑态度。因为,在世界各地已发现一些大的裂谷,如,德国的莱茵裂谷、俄罗斯的贝加尔裂谷、美国中部的里奥格兰德裂谷、横切日本列岛的中央裂谷、纵贯菲律宾的菲律宾大裂谷等,这些裂谷不少与东非裂谷规模不相上下,有些与大洋中央海岭也有联系,如有的以湖泊形式出现,有的为断裂山谷,有的它本身就是边缘海。如果按照前面的逻辑解释,这些大的断裂带都要变成新的海洋?显然从道理上讲不通。再一点是,红海或者是东非大裂谷正在不断扩张,那么,这种不断扩宽的内应力是什么?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的认识还不一致。有的认为,炽热的软流圈物质的上涌,是大陆分裂的基本动力。但是,另一种学者的看法是,大陆的分裂是岩石圈板块互相作用所产生的应力造成的某一板块破裂所致。软流圈上涌,是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起因,更不是动力。显然,在洋壳板块构造运动应力的基本理论尚未解决之前,讨论红海可能会扩大为未来大洋的说法,只是研究海洋扩张的一种根据。还不能武断地说,它是唯一的结论。

海底古磁性条带之谜

19世纪末,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发现磁石的一个物理特性,就是当磁石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原来的磁性就会消失。后来,人们把这个温度叫“居里点”。在地球上,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受到地磁场的磁化作用,获得微弱磁性,并且被磁化的岩石的磁场与地磁场是一致的。这就是说,无论地磁场怎样改换方向,只要它的温度不高于“居里点”,岩石的磁性是不会改变的。根据这个道理,只要测出岩石的磁性,自然能推测出当时的地磁方向。这就是在地学研究中人们常说的化石磁性。在此基础之上,科学家利用化石磁性的原理,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地磁场变化规律,这就是古地磁说。

为了寻找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科学家把古地磁学引入海洋地质领域,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家使用高灵敏度的磁力探测仪,在大西洋洋中脊上的海面进行古地磁调查。之后,人们又使用磁力仪等仪器,以密集测线方式对太平洋进行古地磁测量。两次调查的资料使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大洋底部存在着等磁力线条带,而且呈南北向平行于大洋洋中脊中轴线的两侧,磁性正负相间。每条磁力线条带长约数百千米,宽度在数十千米至上百千米之间不等。海底磁性条带的发现,成为本世纪地学研究的一大奇迹。196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年轻学者F。J。瓦因和他的老师D。H。马修斯提出,如果“海底扩张”曾经发生过,那么,大洋中脊上涌的熔岩,当它凝固后应当保留当时地球磁场的磁化方向。就是说在洋脊两侧的海底应该有磁化情况相同的磁性条带存在。当地球磁场发生反转时,磁性条带的极性也应该发生反转,磁性条带的宽度可以作为两次反转时间的度量标准。这个大胆的假说,很快被证实了。人们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找到了同样对称的磁性条带。不仅如此,科学家还计算出在7600万年中,地球曾发生过171次反转现象。

研究还发现,地球磁场两次反转之间的时间最长周期约为300万年,最短的周期约为5万年,两次反转的平均周期约为42~48万年。目前,地球的磁场方向已保留70万年了,所以,人们预感到一个新的磁场变比可能正在向我们靠近。

对于海底磁性条带的研究仍在继续之中,许多问题仍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例如,对于地球磁场为什么要来回反转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无法解释清楚。尽管科学家们提出过种种假说,但其真正的原因还是不清楚的。也就是说,地球发生磁场转向的内在规律之谜,有待于科学家们去继续探索。

半岛尖角方向为何多朝南方

我们对着地图,粗略地计算一下各大洲大半岛的数目,然后把各大陆南北方向凸出的不同半岛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半岛方向大多朝南,朝南凸出的半岛数量约为朝北者的两倍,尤其是北美洲的半岛,竟无一例外地都是向南插入浩瀚的大海之中。

在观察了大的半岛以后,我们再看小一点的半岛。拿日本列岛来说吧,那些朝南凸出的小半岛的数量亦为朝北者的两倍,而且日本几个最大的半岛,也全部是向南凸出的。

这种半岛方向多朝南的现象,目前还没有人提出一种完整的解释理论。不过,大多数专家认为,这可能与地球表面形成的方式有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些半岛的形成时间,弄清半岛形成时的地球运转情况,半岛原始位置和现在位置的地球物理化学环境及现在半岛的形成方式,同时还要考虑地球科氏力在半岛形成过程中及形成以后的作用。这些谜底的彻底揭开,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还需要科学界进行漫长的探索。

寻觅失踪的特提斯海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今天浩瀚的地中海,过去曾是一个比现在大上百倍的喇叭形巨洋。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当年的巨洋,今日的地中海,也曾有过一片干涸陆地的时候。正因为如此,近两个世纪以来,地中海课题一直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地质学者们所关注。

大约在距今2.8亿年前,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格局与今天完全不同。那时的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是连在一起的古陆,地质学上把它叫作冈瓦纳古陆。在冈瓦纳古陆北部和欧亚古陆的南部,存在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古海洋,也就是地质学家们所称呼的“中央地中海”。1883~1909年,奥地利著名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出版了《地球的面貌》一书,首次提出稳定陆块的概念。同时,他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有关特提斯的传说,给这个古老的地中海起名叫“特提斯海”。希腊神话故事说,特提斯容貌美丽,有“美发女神”和“银脚女神”之称。她心地善良,对遇难的神祇,尽力给予帮助。因此,直到今天,地学界的科学家们一直沿袭使用特提斯海这个美丽而尊贵的名字。从特提斯海到今天的地中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时期。饱经沧桑的特提斯海的每一次变化,都在地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谜。特提斯海的演化史为科学家,特别是地质学家们提供了一个长期而又富有魅力的课题。

关于特提斯海消失的原因,多年来一直是地学界探索的老问题,也是今天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二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些地质学家根据当时所获得的资料,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提出过种种有关特提斯海消亡的假说。到了近代,科学技术手段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所得的资料比过去丰富得多,于是,各种观点之间,既有排斥否定,又有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两大学派:固定论和活动论。

固定论者认为,今天的地中海是一个复合式海盆。在其陆块沉陷与裂合作用下,形成了边缘海,经常有火山活动和地震发生就是最重要的证明。固定论者还勾画出地中海复合式海盆的某些特征。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所创立的槽台多旋回说,对特提斯海的形成演变做了有说服力的论证。例如,在我国大陆及其他地区,发现了很多特提斯海全盛时期的生物化石、沉积岩石、岩浆石及火山喷发的物质。在我国新疆还找到了只有在区瓦纳古陆上生长过的动物水龙兽、二齿兽化石。就连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大陆发生碰撞的缝合线,也在我国的西藏、新疆、青海的边界处找到了。不仅如此,人们还认为,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是一条中新世代以来的地槽带。

活动论实际上是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来解释地中海的成因。“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在世界各大洋获得的大量钻孔岩芯资料,以及海底古磁性条带的被发现,使人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海底扩张造成了陆地板块的漂移。根据这一学说,大西洋在逐渐扩大,太平洋则在逐渐缩减,而地处欧、非、亚大陆中的地中海,正处于逐渐消亡的过程之中。于是,有的科学家认为,今天的地中海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2.5亿年前的特提斯海位于北方欧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由于大陆板块的漂移,南北两大块古陆逐渐靠近,使得东部的特提斯海在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同亚洲板块漂移缝合之后,逐渐归于消亡,喜马拉雅山就是板块缝合线上的山脉,西部的特提斯海,由于非洲板块和欧洲板块的靠近,逐渐发生抬升,形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因此,今天的地中海完全可以看作是特提斯海的残留部分。

海上怪火之谜

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海火现象,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多次出现过海火现象。

1933年3月3日凌晨,日本发生三陆海啸时,人们看到,当波浪从釜石湾口附近的灯塔涌进海湾中央时,三四个像草帽般的圆形发光物在浪头底下出现,它们色泽青紫,横排着前进,像探照灯那样向四面八方照去,光亮可以使人看到波浪中的破船碎块。一会儿,这圆形发光物被互相撞击的浪花搅碎,然后发光物就消失了。

1975年9月2日傍晚,在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海面上有微微的光亮随着波浪的起伏跳跃,就像燃烧的火焰那样不断跳动,这种现象一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2天夜晚,再次出现亮光,而且更加光亮。以后逐日加强,到第7天,人们看到有很多泡沫在海面上涌现,当渔船驶过时,激起的水流异常明亮,水中还有珍珠般闪闪发光的颗粒,好像灯光照耀一般。几个小时以后,这里有地震发生。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在北戴河、秦皇岛一带的海面上,人们也曾看到过这种发光现象。在秦皇岛的码头,人们看到有一条火龙似的明亮光带在海的中间。

1985年6月的一天,天空晴朗,太平洋洋面平静如镜,满载货物的50艘巴西船正在航行。突然,船队发现一片大火在前边的海面上忽然燃起,凶猛的火向船队扑来。全体船员奋力协作,终使船队逃脱厄运,才没有发生大的损失。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在浩渺无际的海面上,在没有其他船只、人员和任何燃火物的情况下,大火为什么会突然燃起呢?

1986年和1987年,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面上美国船队和日本船队也分别同类似的海上怪火相遇。

联合国曾组织有关地质学家和海洋专家调查过海火现象。调查报告有以下3种解释:第一,由于有难以计数的可燃发光微生物群在海底聚集,随着生殖繁衍其群体日益增多乃至涌出水面,在加上光照和空气中的氧气等条件,怪火就可能酿成;第二,由于恰是可燃气体如沼气等的气源在海底,气源膨胀后可燃气体从水面冲出,与空气摩擦燃着成为怪火;第三,由于海洋波涛汹涌,巨浪互相撞击,如条件合适,水中氢氧元素便会被分开,在强光的照耀下,怪火便会发生。

一些学者认为,怪火的出现与地震关系紧密。美国科学家曾对圆柱形的花岗岩、煤、玄武岩、大理石岩等多种岩石试样进行压缩破裂试验,结果发现当有足够大的压力时,这些试样便会爆炸性地碎裂,在几毫秒内会有一股电子流释放出。周围的气体分子正是在这股电子流的激发下发出微弱的光亮。这些样品若被放在水中,水也会因它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发出亮光。因此,当发生强烈地震时,很多的岩石破裂,破裂过程中释放的电子流足以产生让人感到眩目的光亮。

但怪火现象极为复杂,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所以海火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海火现象确实存在,且其形成机制我们尚未完全弄清,尚待我们继续探索。

神奇的南极威德尔海

在南极,有一个极为神秘的海叫做威德尔海,许多探险家因为它的魔力而视其为畏途,那么,威德尔海到底具有什么魔力呢?

流冰的巨大威力是“魔海”威德尔海最大的魔力。南极的夏天,在威德尔海北部,经常有大片大片的流冰群出现。这些流冰群首尾相接,像一座白色的城墙,连成一片,有时还会有几座冰山漂浮于其中。有的冰山有一两百米高,方圆两三百平方公里,就像一个大冰原。那一阵阵的隆隆响声就是在这些流冰和冰山的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在流冰群的缝隙中船只航行异常危险,说不定什么时候流冰就会把船只撞坏或者驶入“死胡同”,再也无法冲出流冰的包围,使航船永远留在这南极的冰海之中。1914年,威德尔海的流冰就吞噬了英国的探险船“英迪兰斯”号。

在威德尔的冰海中航行,风向对船只的安全意义重大。在刮南风时,流冰群会散向北方,这时就会有一道道缝隙在流冰群之中出现,在缝隙中船只就可以航行。如果北风刮起,流冰就会挤到一起,船只就会被包围。这时即使流冰不撞沉船只,船只也无法从这茫茫的冰海中离开,在威德尔海的大冰原中至少要呆上1年,直到第2年夏季到来时,才可能从威德尔海脱险。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1年中只有有限的燃料和食物,特别是威德尔海冬季暴风雪肆虐,绝大部分陷入困境的船只难以从威德尔这个魔海离开,它们将永远在南极的冰海之中“长眠”。所以,在威德尔海及南极其他海域,一直有“南风行船乐悠悠,一变北风逃外洋”的说法流传。至今,各国探险家们还不敢违背这一信条,足见威德尔海“魔力”之大了。

威德尔海的另一魔力就是绚丽多姿的极光和变化莫测的海市蜃楼。船只航行在威德尔海中,就像飘游在梦幻的世界里。它那变幻莫测的自然奇观,既使人感到神秘,又令人恐惧。有时,船只正在流冰缝隙中航行,突然陡峭的冰壁出现在流冰群周围,好像冰壁将船只包围,挡住了去路,似乎再没有出路,使人惊慌失措。霎时,这冰壁又不复存在了,使船只转危为安。有时,船只明明在水中航行,突然间好像开到冰山顶上,船员们顿时被吓得一个个魂飞胆丧。还有,当海面被晚霞映红时,眼前常会有金色的冰山出现,倒映在海面上,好像砸向船只,令人虚惊一场。在威德尔海航行,大自然时时在向人们显示它的魔力,使人们始终处在惊恐不安之中。不知有多少船只被大自然演出的这一场场闹剧引入歧途,有的受幻景迷惑而进入流冰包围的绝境之中,有的竟为避虚幻的冰山而与真正的冰山相撞。

海洋里有没有美人鱼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关于美人鱼的记载。2300多年以前,巴索斯——巴比伦的历史学家在《万代历史》一书中写到美人鱼,他说美人鱼形似鱼,但还有一个像人的头长在鱼头下,身体下部有一双与人一样的脚和鱼尾相连。此人鱼用人类语言讲话,发音清楚,能引导人们洞察科学、文字和各种艺术,有着天赋的理性,这种巴比伦的鱼种,每天日出时浮上海面,日落则潜入水中。17世纪一本《赫特生航海日记》于伦敦出版,书中对美人鱼的描写是这样的:“人鱼露出海面的胸和背和一个女人极为相像,它的身体大小和一般人一样,白色皮肤,长长的头发披在背上,在它潜水下去时,它海豚似的尾巴可以被人们看到。”

美人鱼被中国古人称为人鱼。《三峡记》中记载,明月峡中有两条清亮的小溪从东流向西。南朝宋升明二年(公元478年),一个叫微生亮的渔人在溪中钓得一条银白色的大鱼,有3尺多长。大鱼被他放在船内,并在其上盖上青苗,回家后,他准备做饭,却见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在草下睡觉,长得俏丽可爱,她自称是高唐的女儿,此后与生亮共同生活3年后离去,后来才知道那女子乃高唐中的美人鱼。

据说在欧洲维斯杜拉河畔有一个美人鱼,她用优美的歌声将害人的水怪打败。人们在河畔上的城市——华沙建造了一座美人鱼的铜像以示对她的纪念。美人鱼一手执盾,一手仗剑,双目望着远方,成为波兰首都的标志。

1830年,一条美人鱼标本在英国伦敦皇家博物馆展出,当时全世界轰动。后来专家对此作鉴定,是用猴头和鱼身巧妙缝合而成的人头鱼。1980年8月,“红海海岸发现美人鱼”的消息和照片被科威特《火炬报》报道过。然而,不长时间后,有人揭露那是一条鱼和一个女人的裸体照片拼接翻拍而成的,这条新闻根本就不属实。

近年来,科学家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一些专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它有可能是类人猿的一个变种。这些人猿由于长期在海里生活,下部退化为鱼尾,以适应在水中生存。而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对此却持异议。他们多次在南海发现一种同美人鱼类似的海兽,经科学鉴定,它们非人也非鱼,是古代遗存动物——儒艮,这种哺乳动物的祖先曾在陆地上生活,也用四肢行走。随岁月变迁,对水中生活也适应了,前肢演化成胸前鳍,而后肢已退化,尾巴进化为尾鳍,以便于游泳。全身呈锤形,3米左右长,约1000斤重。圆头大眼,十分奇特,幼仔胎生,靠母乳喂养长大。雌儒艮在哺乳时用双鳍将幼仔抱住,头部及胸部常露出水面,有着很大的双乳,在晚露映射下,就变成“红裳妇人”。儒艮有稀少的长毛长在背上,这大概就是人们看到的美人鱼的头发了。

那么,海中到底有没有美人鱼呢?这个谜至今难解。

“海底人”存在吗

你听说过“海底人”吗?你认为“海底人”真的存在吗?近几十年来,在地球各大洋的水域都有不明潜水物出现过,或许,这为“海底人”的假想提供了某些线索。

据记载,1902年最早发现不明潜水物。在非洲西岸的几内亚海域一艘英国货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浮动怪物,外形同现在的宇宙飞船十分相像,长70米,直径10米。当船员们试图向它靠近,以便看清它是什么样的时候,这一怪物无声无息地沉入水中消失了。

1963年,又一不明潜水物在波多黎各岛东南部的海水下被发现,为了追赶此物美国海军先后派出了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潜水艇,在百慕大三角区他们追赶了500海里,这个怪物也被美国其他13个海军机构看到了。人们发现,只有一个螺旋桨长在这个怪物身上。他们拼命追赶了4天,但仍被这个怪物甩掉了。有时候,它能钻到水下8千米深处,看来它不可能是地球人制造的一种新式武器。

1959年2月,一件怪事在波兰的格丁尼亚港发生。一些人在这里执行任务,他们忽然发现有一个人站在海边。这个人精疲力尽,一步一挪地在沙滩上挪动。他被人们立即送进格丁尼亚大学的医院内。他穿的衣服很像“制服”,脸部和头发好像被烧伤了。他被医生单独安排在一个病房内接受检查。人们立即发现此病人的衣服很难解开,因为它是用金属做的而不是一般棉布、呢子之类东西缝制的。衣服上没有任何开口可以解开衣服,必须用特殊工具,费很大的劲儿才能把衣服切开。此人的手指和脚趾数都异于常人,此外,他的器官和血液循环也极为特殊。正当人们要作深入研究时,他忽然无影无踪了。而失踪以前,他一直在那个医院内活着。

有的科学家认为,那种超级潜水物体所显示的非凡的能力,实在是地球人望尘莫及的。所以,这是外来的文明在海底藏身,因此,存在于地球本土之外的某些文明力量必然会关注我们人类的海洋。也许超级潜水物已经建造了它们的海底基地,当然它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和地球人“捉迷藏”。固然海洋便利于潜伏或者说隐藏,但海洋能够提供生态情报,这才是更为重要的。如果说未来的某个时候发现了某个海洋活动场所,但这个海洋活动场所并不属于地球人,那么这应该不会让人们感到奇怪了,因为人们毕竟早已猜测到了在地球水域中存在外来文明。

也有研究者认为:不明潜水物的主人是地球人,只不过他们在水下生活,甚至在地下生活。

据说,1968年1月,在土耳其西部270米的地下,美国TG石油公司的勘探队发现了深邃的地道。地道约4~5米高,洞壁如人工打磨一般非常光滑。地道向前不知延伸到何处,左右又有无数的地道互相连接,宛如一个地下迷宫。也许果真有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存在于地下。

海洋巨蟒真相

迄今为止,许多人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甚至在非洲附近的海域目睹过巨蟒,但它究竟是何类动物,还是一个谜,有待于人类进一步探讨。

1817年8月,索罗门·阿连这位曾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格洛斯持港的海面上看到过海洋巨蟒的船长这样叙述道:“当时仿佛海洋巨蟒的家伙在离港口130米左右的地方游过。这个怪兽身体粗得像半个啤酒桶,长达40米,整个身子呈暗褐色。头部像响尾蛇,大小如同马头。在水面上缓慢地游动着,一会儿直游,一会儿绕圈游。巨蟒消失时,笔直钻进海底,过了一会儿又从约180米远的海面上重又出现。”

船上的木匠玛休·伽夫涅、达尼埃尔·伽夫涅兄弟俩和奥嗄斯金·维巴3人有一次同乘一艘小艇去钓鱼时,也目睹了巨蟒。玛休曾在离20米左右处用步枪向它瞄准开枪,他对当时的情形叙述如下:

“我在怪兽靠近小艇约20米左右的地方开了枪。我的枪很好,射击技术也很高,我是瞄准了怪兽的头部开枪的,相信命中了。怪兽就在我开枪的同时,朝我们这边游来,一靠近小艇,就潜下水去,钻到小艇下面,在30米远的地方重又出现。怪兽不像鱼类往下游,而像一块岩石似的沉下去,笔直笔直地向下沉。我的枪能够发射重量子弹,我是城里最好的射手,当时清楚地感到射中了目标。然而,海洋巨蟒即好像丝毫未受伤……”

英国巡洋舰“迪达尔斯”号的水兵们于1824年8月6日也看见了海洋巨蟒。他们是从印度返回英国的途中遇见巨蟒的,当时的位置位于非洲南部约500公里以西海面上。

“在舰艇侧面发现怪兽正朝我们靠拢!”实习生萨特里斯在望台上大声叫了起来,舰长和水兵们很快奔到甲板上,只见距离军舰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条昂起头的怪兽,露出水面的身体部分长20余米,正朝着西南方向游去。舰长用望远镜紧紧地盯住这条世上难寻的怪兽。他在航海日志上详细地记载了当天所看到的一切,到了英国本土,就把亲眼所见的怪兽画像交给了海军司令部。类似的目击事件数不胜数:

一艘英国货船于1875年在洛克海角发现巨蟒,当时一条鲸鱼正在与它进行搏斗。

1948年,一艘游览船正在肖路兹群岛海面上航行,船上有4名游客发现一个身长30余米、背上长有好几个瘤状物的巨蟒。

据说75年前,摩纳哥国王阿尔倍尔一世专门建造了一艘特别的探险船用于捕获海洋巨蟒。船上装备了能吊起1吨重物的巨大吊钩和直径5厘米、长达数公里的钢缆,并以12头猪作为诱饵,可惜空手而还。

1938年12月,有人在南部非洲的东南海域捕获了空棘鱼。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学者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因为空棘鱼生活于3亿年前的海洋中,约1亿年前数量不断减少,在7000万年前完全绝迹了。

1952~1955年,人们在同一海域先后捕获了15条活空棘鱼,现在没有一个学者否认空棘鱼的存在了。

同样,人们会不会像发现空棘鱼一样,有朝一日重新发现巨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