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梦太奇:梦的品析
10707600000009

第9章 “铁马冰河入梦来”

——品失意之梦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读过《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它的来历。这首很有几分闲适和隐士味道的小诗,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刚刚从梦中醒来口占的诗。

诸葛亮草堂春睡

中国只有一个诸葛亮,这不仅是说他的品德崇高、业绩光辉,而且是说他享受到的待遇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被刘备三顾,誉为“鱼水关系”,当了两代帝师,成为中国历史唯一成功的托孤者,军国大事一决于己,而蜀汉后主刘禅和国人不疑。除了他之外,中国可有第二人?

可以说,诸葛亮是中国文人最最理想的楷模。一般而言,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不是当皇帝,而是当帝师,实践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可无数的读书人毕其一生汲汲以求,可再没有人像诸葛亮这样“春风得意”了。他的得意,甚至让久在刘备左右出生入死的关羽和张飞都有些妒忌。既有人得意,必然有人失意。相形之下,倒有无数失意的人们,包括仕途不得志如李白、理想不得意如岳飞等,无不借诗词来浇心中块垒。

“诗言志”,“诗可以怨”。许多这样的诗词今天读来,仿佛就是他们的心路历程,事隔千百年后,我们依然感受到他们长歌当哭的愤懑,听得到他们壮怀激烈的惋叹……李白的仕途梦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诸葛亮以一介书生一跃而成为霸者肱股,成为天下人艳羡的对象。李白也无条件地成为他的超级粉丝,“自言管(仲)(诸)葛竟谁许”,期望辅佐帝王建立不世功业,而且他的希望就像诸葛亮那样,不是从科举入门当小官起步,而是想一步登天。谁知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竟然成为梦中花、水中月。

许多人知道李白是梦见太白金星而生的,其实李白早年曾经以汉武帝时以智慧和才干闻名的东方朔自许。东方朔被认为是岁星(木星)下凡,老子、范蠡都是它几次不同下凡的化身。这种认识使得李白对自己非常自信,加上受到儒学的“济世安民”的影响,使他没有考虑到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依然单方面地认为自己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种责任,“以当世之务自负”。

李白的出生地或是碎叶城,或是今天四川江油。他很早就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他的家境应该不错,曾经跟川人赵蕤学剑,而且剑术很高,“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还喜欢谈王霸之道。文韬和武略,就是他自信的来源,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为了实现心中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经过岷江南下长江东去,路过四川犍为县时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漂河出川不久,挥金如土的他就在扬州生了一场病,而且千金散尽,不由怀念家乡,写下了一首《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给赵蕤:“……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司马相如和扬雄(字子云)都是四川出生的著名文人,这显示了李白留恋乡土、怀念故人之情。

周游一番后,他到了安州(湖北安陆),娶了故相许圉师的孙女。他肯当倒插门女婿,不排除攀高枝的可能(诸葛亮在荆州隐居时就娶了一个丑女,但对他政治上帮助很大)。他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光阴。他并不甘于这种平淡的生活,曾经写了《上安州李长史(李京之)书》,后来又给李京之的继任者写了《上安州裴长史书》,可都没有得到推荐。这大概是他仕途失意的开始——谁知更大的失意还在后头。

大约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他终于去了长安,目的当然是实现仕途理想。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人,包括玉真公主(唐玄宗之妹),住在她终南山的别馆。玉真公主喜欢文人,但他却没有得到推荐,只好以战国时孟尝君的食客冯谖曾经受到的际遇为比喻,自怨自艾“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但他依然希望“功成拂衣去”。后来他离开了长安,写下了著名的《行路难》,其一写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垂钓”者,当然是姜子牙了;“梦日边”,是指伊尹在被商汤任用前所做的奇梦,这里的“日”,当然是唐玄宗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必会像周文王梦见姜子牙一样受到重用,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又去邠州等地访友,可这些地位低下的朋友都无法帮助他。自视甚高的他于是悲愤地写下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怨诗,甚至写道:“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谊)”。于是他过了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隐居有时是失望后的真心隐居,有时却是入仕的“终南捷径”,可这还是没有效果。他不甘寂寞,于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听说奖掖后学的韩朝宗出任荆州长史,就写下著名的《与韩荆州书》,其中不乏媚语,如“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等,文章文采甚美,可是口气太大,“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古时百姓或下级见长官都要下跪,长揖是以平等身份相见的礼节。这是失礼,是高傲的表现),不招人见待,韩朝宗也没有推荐他。

李白又到处周游,约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在嵩山与好友元丹丘一起时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是,他还是不得不靠酒精的麻醉作用借酒消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见他心情的压抑。接着与孔巢父等“竹溪六逸”隐于徂徕山竹溪。大概在此时他的夫人就去世了,留下一子伯禽(和周公之子同名,即明月奴)、一女平阳。这时是“开元盛世”,可是我们的大诗人却落魄得很,不久离开了许家。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了,可是倏而便逝。玉真公主终于向唐玄宗推荐,李白好不容易得到露脸的机会。狂喜之下,42岁的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已经不再年轻,可是建功立业的心情如此急迫,以至于入京后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他去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于是在京城声名大噪。贺知章也引荐给了唐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之事,奏颂一篇。唐玄宗赐食,亲自为他调羹,让他当了翰林待诏。这里他是以文学侍从的身份在皇帝身边,没有给他实职,但很荣耀。这时他的期望值很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爱酒,与贺知章等合称“酒中八仙”。一次,还醉于市上的时候,唐玄宗欲得他的诗为乐章;召入时他已大醉,左右以冷水扑他的面,稍解后,李白援笔成文。杜甫曾经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名士风度,却与官场不合,他放浪形骸的言行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一次侍帝,李白大醉,居然敢使唤得宠的太监高力士脱靴。高力士向来是别人巴结他的,甚至连太子(后来的唐肃宗)也呼为二兄,一代“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当时也很怕他,而李白却没有把他放在眼里。高力士不得不为他脱了靴,后来李白出去后,唐玄宗指着李白的背影对高力士说:“此人固穷相。”意即李白不适合做官。高力士深以为耻,落井下石地以他的诗激怒杨贵妃,本来唐玄宗欲封正式的小官给李白,她总是阻止。李白自知不为玄宗所亲信,见前途无望,于744年无奈恳求还山,唐玄宗就赐金放他出去了。

这样李白在天子旁边不到短短的两年。这是他温馨回忆的两年,然而他毕竟是无拘无束的性情中人,不适合当官,更不适赋予大权(这是文人的通病,文人帝王亡国的有梁武帝、陈后主、隋炀帝、李煜、宋徽宗等),因此他的辞别乃是必然。

李白仕途受挫,不免有些心灰意冷,“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他对道家的痴迷越发加深。他身上本来就具有的仙风道骨,此时更加散发出迷人的异彩,文章里体现得更充分,《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中的奇梦内容丰富,梦境煌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他最后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号,然而这只是他一时激愤之语。他怎么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呢?

他游到四明(今绍兴一带),去凭吊已亡的贺知章,想起他以前对自己的引荐和一起豪饮欢乐的情景,写下了两首诗以纪念:“……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不久李白回到梁苑,与名声不好的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又是一次上门女婿,而李白却没有顾忌,可能与他看中了三次当宰相的宗楚客的家世有关。此时不得意的他的心境是不安的,于是写下了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对唐玄宗还是抱有希望的,认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英明皇帝唐玄宗是受了小人的蒙蔽。可是今天的唐玄宗已经不复当年了,晚年昏聩的他宠信李林甫,李林甫死后又宠信杨国忠,还把天下精兵几乎集中于胡人安禄山手中,在别人告诉他安禄山必反时仍不以为然,终于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酿成大祸,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因此由盛而衰。

“国家不幸诗人幸”。之前,李白报国无门,现在认为是投笔从戎的时机了。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七月十三日,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十六日,并不知情的唐玄宗还实行诸王分镇,把永王李璘放到江陵领兵。李璘到了江陵,却意图割据,不听唐肃宗返蜀之诏令。李璘到处招揽人才,但他不是正统,没有什么号召力,李白的好友孔巢父不来,而一直郁郁不得志的李白却兴冲冲地到了李璘帐下,却惹来一身的祸,几乎死于非命。

李白意气风发,还写了《永王东巡歌》多首,其中写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璘攻取属唐的金陵、江东之地,但他的士兵不堪用,很快失败,李白也被下狱。他曾经写诗赞颂永王李璘“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他“公然以天子之事为永王比拟”(明游潜语),的确有时分不清形势,或许是被急于立功的心情冲昏了头脑,写下一些大逆之诗,于是流放夜郎。

文友高适参加了镇压李璘之叛,后任淮南节度使。李白入狱后曾经托人向他献诗求助,但是高适无法帮曾经“上了贼船”的他。他在去夜郎服刑的途中路上花了一年多,公元759年路上遇到唐肃宗因关中大旱而发布赦令,得以返乡。这时他的心境很好,于是写下了有名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到了江夏,他写了一首诗赠给故人之子南陵县令韦冰,“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表达了迷茫和郁闷之情。“处世若大梦”,经历了这一番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戏,他终于发出了“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感叹。上元三年(公元762年)去世,据说他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大醉后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李白之死固然浪漫,却留下无尽的遗憾。和他一生不得志的情况类似,一生以报国济世为志向却无从实现的大有人在——以济世之才自诩的唐朝杜牧功名不遂,在《遣怀》中写道:

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20岁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写下名句“世事纷纷触眼新,何由常作梦中身” (罗注:红字改为楷体字)(《记梦》)的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受抑,抗金不得,无奈之下,写下了令人感怀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同样的还有大词人辛弃疾,写下了《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谁都不喜欢失意,就如同谁都不喜欢噩梦一样。可是又有谁能免得了呢?失意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种痛苦,却迫使他们把自己最真切、最真挚的感受写下,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触及这些仁人志士的奋然脉搏,这难道又不是一件大幸事吗?

可叹的是,历史无数次的重复这样的失意之梦。毕竟,不是每个帝王都像武丁大王、周文王、刘备那样求贤若渴的。多的是凡庸之君,甚至亡国之君,李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李煜的故国梦

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菩萨蛮》

说起词中之帝,当属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无疑。南唐是五代时南方一个较大的国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实力雄厚,可三位君王都是不思进取之君。中主李璟在后周柴荣的进攻下损兵折将,只好尽献江北之地,称臣苟安。

李煜能当上皇帝,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他是南唐中主李璟六子,“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喜欢文学,加上太子李弘冀猜忌严刻,他为自保,曾自号“钟隐居士”,以表明自己无意夺嫡的心迹。

在重重危机之下,南唐上下依然歌舞升平,此时的李煜,尚是脉脉含情的英俊王子,风流倜傥,无意于帝位与权力,生活可谓安详无虑,他的文采早有盛名,此间做了大量缠绵悱恻的“花间派”文学。公元961年李璟驾崩,因太子李弘冀和四个哥哥皆早亡,李煜“被称帝”(即后主),人家对帝位是可望而不可得,而他却并不看重它,“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在任上,他并没有认真履行好一个帝王的职责,还是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生活在“笙歌醉梦间” (罗注:红字改为楷体字)(《阮郎归》)。期间写下了一些词曲,如“惊觉鸳鸯梦”(《菩萨蛮》)、“迷梦春睡中”(《菩萨蛮》)、“纱窗醉梦中”(《谢新恩》)。从这些梦词也可以看出他躲避现实的内心世界。

然而,纵然可以做美梦,而真实世界却无法改变。公元960年赵匡胤(即宋太祖)篡夺了后周江山建立宋朝。宋太祖有统一天下的大志,连续消灭割据政权,渐渐地把目光盯住了南唐。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灭南汉,软弱的李煜步步后退,为了自保求得怜悯,自去国号,改称“江南国主”。

可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太祖以曹彬为帅,潘美为副准备攻南唐。但南唐一向供奉甚恭,一时没有借口,宋太祖就召李煜入朝,这分明是故意找茬,所以李煜“称疾固辞”。于是十月北宋开始攻打南唐,十一月在采石矶驾浮桥渡过长江。次年正月包围了国都金陵(今南京)。十一月,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

这一重大历史变故是李煜作品的转折点。“苦难出诗人”,以前的他耽于享受,作品虽有文采,但是格调不高,而现在随着从一国之君变为亡国奴,地位、心境的变化使得他的诗词意境得到升华。

离开故国之日,38岁的他写下了著名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而这只是悲剧的开始。李煜被押送过江,家人300多口一并被送,面对凄凄惨惨的离别,他痛心地写下了《渡中江望石城泣下》,依依惜别故国: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梦,还是梦,不知道李煜是否真的生活在梦中?

当亡国之君的滋味从来就不好受。他被宋太祖封为“违命侯”,受尽白眼。这时他才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有所反悔,可环境根本不允许他有直白的表露,只好在诗词中曲折委婉地表露:那故国已经不复存在,而只能留存于记忆中,在睡梦中见到,“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

从梦里恋恋不舍醒后,他才无奈回到残酷的现实,触景伤情,“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为什么一个人不愿去凭栏?因为凭栏就必会远眺,远眺必然会眺南方,更会引起他无尽的愁思和挂念之情。而“天上人间”的悬殊地位差别,让他不得不尽量压抑这种对故国的感情。

后期李煜的词,按照王国维的话来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的的确确如此。他最直接写得明白的诗词,就是《菩萨蛮》里的“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醒后,他不得不感叹“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这时,他大概有了后世苏轼“人生如梦”的感叹。

他的亡国哀愁、受气的郁怒感情,无可避免地会在诗词里反映出来,如他《望江南》词里,开篇就写到:“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可见,他还是有不甘心的地方,可这种思想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公元976年10月宋太祖不明不白地去世,其弟宋太宗即位,当年11月,他改封“陇西郡公”。虽官升一级,但是对李煜的威胁大大的加重了。李煜的小周后曾经被宋太宗召入宫,受尽凌辱,李煜只好把无尽的心事诉诸诗文,《虞美人》就是在这种情景之下写出的,其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被宋太宗得知。宋太宗认为李煜还在做复国之梦,于是以“牵机药”将他毒死。

想来,李煜的孤魂也该飘到他曾经不爱惜的江南故土罢?

文人墨客,多愁善感,这属自然。可是,在战场上打打杀杀的武将,历来也不乏梦中遗恨。(罗注:断行)岳飞的复国梦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南宋·岳飞 《小重山》

宋朝崇文抑武,而且有宋太祖的“不杀士人”祖制,文人的地位是史上最高的,受此风影响,许多五大三粗的武将也附庸风雅,不时吟上两句。岳飞,就是文武双全的一代民族英雄。

岳飞,字鹏举(据说出生时其母梦见大鹏,故取此字),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史称他“室有邺架”(形容藏书极多)、“字尚苏体”(苏东坡体)。他还爱与爱国士子文人交往,“往来皆高士”,所以他能给后人留下数十首精妙的诗词毫不令人意外。

岳飞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奋进的一生、忠贞的一生。无论宋高宗赵构和秦桧怎样给他泼什么“莫须有”的污水,都无改于母亲给他背上刻的字“尽忠报国”。但是,岳飞的一生,又是志向不得实现的遗憾一生。

岳飞自幼勇武,可拉300斤的劲弓,早年为庄客,后当了一名弓手;后来宋与金联合灭辽,岳飞去投指挥官童贯的参谋官刘(韦合),自此从军当了小队长。他随军参战,但是宋军无能,两次失败,岳飞也跟着撤退,正好因为父丧,回到汤阴家里。

金国灭辽,宋朝无尺寸之功,无法按原来的约定获得燕云十六州,只好继续将原给辽的岁币转送给金,加上其他条件才仅获得空空如也的六州。金国见宋朝软弱可欺,当年就马不停蹄地攻宋。公元1126年就发生了著名的“靖康耻”事件。当年十二月初一,康王赵构在相州开大元帅府,收集残兵败勇。第二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即宋高宗。一时似乎群龙有首,可赵构实在是个和父兄宋徽宗、宋钦宗一样的窝囊废,“恢复”只是做做样子,之前他敢于出使金营的勇气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岳飞又参加了宋高宗的政府,但不久就因“上书论事”离开部队。后来归队,在宗泽手下。他得到河北招抚使张所的赏识,当了统领,又升统制,居于都统制王彦之下。但后来他又脱离了王彦,到了东京留守宗泽手下。

宋高宗南迁扬州示弱后,金兵加紧了南侵。公元1128年,防御泗水的刘光世还没有见到金兵就溃不成军。二月,宋高宗惊慌南逃。七月宗泽病死,暴戾的杜充接任,岳飞在其手下。秋天杜充掘开黄河以阻挡金兵南下,结果把自己陷于混乱,不久开封陷落。赵构如漏网之鱼再次一路狂奔到了杭州。

由于宋高宗毫无斗志,又提升废物王渊为枢密院副使,引发了“苗傅、刘正彦”之变,宋高宗被迫成为“太上皇”,不满三岁的儿子被拥立。但不久事变被韩世忠、张浚等镇压,宋高宗复辟,这让他更加对军人不信任了。他对金国奴颜婢膝,自愿去除帝号,甘愿臣服,但金国不接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兀术南下,杜充投降,长江防线彻底破产。宋高宗甚至逃避到了海上五个月之久。

混乱中,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岳飞到了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的钟村,在这里,接纳散兵游勇,逐渐壮大,接着又不停的换防。他曾于四月十二日,陪同僧人游览过安徽广德军的金沙寺,作《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

……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

这“复三关,迎二圣”和以后的“直捣黄龙府”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时,受到遏阻的金兀术宣称“搜山检海”完毕后北返,在黄天荡受到韩世忠的阻击,只好到了建康。此时岳飞归大将张俊指挥,他得知金兵北撤,五月十一日即不待张俊下令就进攻建康,和义军一起收复了建康。

八月,他被任命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在这些地方,他参加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九月,金扶植刘豫为伪齐皇帝,这时南宋的大祸星秦桧也自北方返回了,他的归来是有特殊使命的,就是破坏南宋的抵抗。他和宋高宗臭味相投,马上被封为礼部尚书,三个月后高升参知政事(副相)。此后一段时间里,岳飞随张俊平定了李成、张用和曹成等军贼。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因功第一次见到了宋高宗,从此开始了二人的千古恩怨。

宋高宗赐他“精忠岳飞”的旗帜,升镇南军承宣使等职务,节制的部队增加了,成为长江防线的一道屏障。四年春,金国以十万大军攻打四川,被吴阶兄弟大败,大大鼓舞了人心;岳飞提出攻打伪齐襄阳、邓等六州郡计划,得到摇摆不定的宋高宗的同意,但不许他超出六州郡。宋军以韩世忠、刘光世为疑兵,五月岳飞开始进攻,迅速完成计划,这是南宋还没有过的战绩,宋高宗很高兴,八月提升他为清远军节度使。接着他又去镇压了杨幺等义军。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岳飞的部队改称“后护军”,驻扎鄂州,担负长江防线的一段。他的名声在外,不停地有义军归顺。他攻取了离洛阳只有100多里的伊阳,已经深入伪齐之地。他遥望故土,心中渴望收复失地。一个雨天,他凭栏远眺,一种急迫的感情促使他喷薄而出一首《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这年金国发生重大变故,金太宗去世,金熙宗继位,粘罕失势,忧闷而死,达赖执政。刘豫以前巴结粘罕,这下踏空,他在南宋准备进攻时赶紧向金求援,可金只是象征性地派了些人马。刘豫无法,干脆先发制人以攻为守,以30万人马分三路攻打南宋。岳飞被调江州守卫。韩世忠、张俊等拦住伪齐军,但刘光世不顾大局想南回。张浚以圣旨阻挡他,督促他回到庐州,击败了伪军刘麟,伪齐军另外一路刘猊也被杨沂中大败,于是刘豫的计划彻底破产。此时在宋高宗和赵鼎的一次谈话中,宋高宗认为刘豫之败并不可喜,而武将的听命却才值得可喜。这一丑陋的想法,和后来冤死岳飞有着因果关系。

因为刘光世的战绩差,军纪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宋高宗就想把他的部队划归岳飞管辖。圣旨已下,但由于宰相张浚不想岳飞势大,加上其他一些人也反对,于是计划落空,结果把这支军队一分为六。岳飞被戏,愤而回到庐山为母亲守孝,后来在宋高宗的连连催促之下才回到军营。但这次张浚处置不当,导致郦琼等四万人投敌,被迫辞职,赵鼎任相。

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回建康奏事,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养子赵昚(即后来的宋孝宗)为太子,他原出于好意,是想抵消传说中的金国欲立宋钦宗原太子回汴京的副作用。他虽出于公心,但引发了一贯猜忌武将的宋高宗的极大不满,认为武将不该干预朝政。九月,金废掉累赘伪齐,直接和南宋接壤,引起了许多不愿被异族统治的人南归,有的归附岳飞,岳飞就上疏请增加人马以备北伐,但这更增加了宋高宗的疑虑,而且他在秦桧等人的撺掇下,志在维持现状,享受声色,不愿北伐,还把小朝廷迁到了临安(今杭州)。八年,曾经罢官的秦桧当了右相,投降主义渐渐占了上风。

金兀术对宋高宗进行诱降,没有斗志的宋高宗对于哪怕取消帝号、称臣等丧权辱国的条件也愿意接受。虽然包括岳飞、韩世忠在内的百官大多反对,但他是铁心求和,金国使者前来作威作福,他也甘心接受。金使要他以大臣之礼下跪接受诏命,他只是担心有失脸面,由秦桧代行,终于达成和议。

和议条件屈辱,可宋高宗和秦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下令约束不利和谈的言行,还给百官加官晋爵以示庆贺。许多人纷纷反对,其中岳飞最坚决,他的表中说:“口诵诏书,面有惭于军旅!……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为藩!”忧心如焚的他和吴玠拒绝上贺表,深为宋高宗和秦桧嫉恨,但当他提出自愿辞职,宋高宗又不同意。

宋高宗得到的金国归还的河南、陕西之地,久经祸乱,荒无人烟,而且地方官还不能随意更换。即使这样,也没有几天好日子过,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金国政变,金兀术上台执政,达赖被杀,金兀术是个“鹰派”,反对和议,主张以武力消灭南宋。十年,金兵违盟,分四路杀气腾腾直扑南宋。宋高宗和秦桧早得到消息,可依然不作防备,此时又是大吃一惊,无奈宣布抵抗。不料六月金兀术就在顺昌城被刘锜杀得大败,锐气大挫。任京西宣抚使的岳飞成果最大:统制牛皋先在京西打败金兵,六月中旬因刘锜告急,其部去救,收复颍昌、陈州、郑州、洛阳等地,金兵接连失败。金兀术又气又恼,把主力集中对付岳飞,七月八日双方在郾城会战。岳飞以儿子岳云为先锋,下令若败,自己必杀岳云之头,于是宋军大胜,金兀术赖以起家的“拐子马”全军覆没,痛不欲生。但他不甘失败,再以12万进犯临颍,宋军勇将杨再兴巡哨时战死。十四日,在颍昌金兵又是一个大溃败,统军大将军夏金吾(金兀术女婿)被杀。岳飞部队接连大胜,金兵闻风丧胆,称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信心百倍,鼓励部下“直捣黄龙府,于诸君痛饮尔!”

但是,以卖国为能事的秦桧最怕抗金取得胜利,威胁其相位(也有说法是他是金安排在宋的内奸),极力破坏抵抗,岳飞的胜果越大,对他威胁也越大。他早密令张俊等撤军,岳飞的郾城、颍昌也是几乎在孤军作战的情况下完成的。岳家军筋疲力尽,而对北伐魂牵梦萦的岳飞依然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北伐。可是,在一天之中,岳飞竟然收到12道班师的金牌,他欲退军却不忍“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然而不退则是违旨,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本来一片大好形势,竟然这样断送!岳家军只好南撤,迅即好不容易收复的地方又被金兵占领。

金兵也学精了,专捡软的打,次年又以十多万南侵,占领庐州,岳飞建议乘敌之虚突击汴京、洛阳,宋高宗不允,只是叫生病的他去江州支援。杨沂中、王德等在淮西柘皋击败金兵,张俊不愿岳飞分功,叫岳飞不必到庐州。岳飞在舒州待命。不料,金兀术转攻濠州黄连埠,杨沂中、王德前去中了埋伏,大败。岳飞闻讯赶赴救援,金兵已回淮北。谁曾料,这个所谓的“柘皋之捷”竟然会被用来陷害三大将。四月,高宗诏他们进京,拜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

这是宋高宗明升暗降的“杯酒释兵权”,这下秦桧以释兵权之功于六月进位左相,这才是大臣官位的巅峰。阴险的他以英雄的头颅和鲜血铺平了自己上爬的道路,同时也即将把自己死死地捆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受唾弃。他以兵权尽归张俊为诱饵,让嫉妒岳飞的这个老上司参与谋害岳飞。七月十六日,秦桧党羽、右谏议大夫万俟卨上章弹劾岳飞,诬称他当时不及时救淮西,又主张放弃山阳。这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然而高宗和秦桧如获至宝,马上大做文章,其他几个党羽也接二连三地上奏,岳飞只得上表辞职,八月九日罢官。秦桧和张俊密谋,利诱岳飞部将出告岳飞,但没有一个人出面。张俊又利诱喜欢无事生非的王俊,以王俊出首告发岳飞爱将副都统张宪。于是逮捕张宪下狱,张宪不屈,张俊只得诬称有确证,张宪已供认不讳。

十月十三日,岳飞、岳云父子被捕下狱,原本是秦桧腹心的御史中丞何铸却认为证据不足;秦桧大怒,改以万俟卨为御史中丞,但依然无法坐实,这样拖到了年底。阴险更甚的秦桧老婆见他犹豫不决,就对他说“捉虎易,放虎难也”。秦桧顿悟,即以片纸下狱,十二月二十九日即在“风波亭”冤杀岳飞父子。据说岳飞是拉胁而死,岳云和张宪处斩。岳飞一死,金将都痛饮庆贺。可怜一代名将,没有死于疆场,却被无耻奸人以奸谋杀害,这是南宋自毁长城,不得不败啊!韩世忠曾经当面质问秦桧要他拿依据,可怜秦桧哪里有什么证据?只得蛮横地说:“莫须有(大概有)。”

岳飞非常喜欢诸葛亮《前出师表》,据说绍兴八年领军过南阳时拜谒了武侯祠,夜虽已深,但还是秉烛观看了祠前石刻的前后《出师表》,“不觉泪如雨下。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和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身先死,永远值得人们纪念。可是,他《小重山》词里的“惊回千里梦”的常梦永远不会再有机会。后来南宋曾经北伐,因为没有精兵良将,只是失败。到了再后来,遇着蒙古崛起南下,更是坐以待毙。

南宋唯一的中兴机会,就这样白白地消失了。这样的局面,就导致陆游、辛弃疾们不停地在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 (罗注:红字改为楷体字)、“但悲不见九州同”了。

周公解梦 失意之梦解

马驼钱物失禄位,龙死亡者失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