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新健康生活(上)
10706000000035

第35章 天气 气候 健康

近年来,由于天气、气候与环境变化等原因,一些与其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气候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人的情绪,对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以“天气与健康”为主题特编发一组文章,旨在使公众了解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关注我们的未来。

一、天气、气候与健康

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是诱发人类各种疾病的原因之一。那么,天气变化为什么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呢?气象要素又是怎样作用于人体的呢?对此,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朝阳医院呼吸内科的专家说,人体与外界环境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无时不受到天气变化之影响。古典医学认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意思是天气变化时,人体若不能发挥其正常的调节作用,就会产生机体的不协调,超过极限时身体机能还会转化为疾病。

气象专家认为,气象要素发生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皮肤、呼吸系统、感觉系统等实现的。人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可接受不同气象要素的刺激,皮肤和黏膜主要接受气温、温度、降水、风、太阳辐射等反应;呼吸系统主要接受气温、湿度、风以及大气中化学物质的刺激;感觉器官接受光线、气压、雾等刺激。由天气原因而引起的人体疾病一般俗称为气象病,又可细分为天气病和气候病。天气病多由气压、气温、湿度和风的急剧变化所引起,如气管炎、高血压病、关节炎等;气候病则是因由于季节性气候变化或季节性病菌感染而引起,如肺心病、肠炎、流脑等。

医学专家认为,由天气、气候原因引起的疾病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人体对天气、气候不适应而导致生理性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即天气急剧变化所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心血管病等。再如异常气候条件下所产生的疾病,中暑就是异常条件下的多发病。第二种类型是由细菌、病毒所引起的季节性传染病,如乙型脑炎、痢疾等多发于夏秋季;麻疹、流脑、猩红热等流行于冬春季;关节炎、心血管病等疾病也多发生在冬季。

老年人和儿童是最容易发生气象病的弱势群体。比如,天气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温度变化,而人是恒温动物,会随着环境气温的改变进行自我调节,使之达到身体平衡。但儿童的器官功能不太健全,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也在减退,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气温剧烈变化时,它们的调节功能就会出现障碍、免疫力下降,此时如再遇到病毒或细菌的侵袭,极易出现疾病状况。

专家提醒大家,气象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大多具有季节性,所以,在天气骤然发生变化时,要强化防范意识并注意自我保健。首先是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随时增添衣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其次要按时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是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增加机体的抵抗能力。特别是老人、孩子和体弱多病者,要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的次数,以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总之,不管气候多么变换,人们大都可以通过调节人工环境小气候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二、气温、气压、气候

气温:关于高温。科学研究认为,在高温下肌体的反应有性别差异。女性发汗量低,肌体的水分及盐分消耗均低于男性,体温增高程度也低于男性,而且疲劳症状较男性明显。关于低温。与男性相比低温下女性产热量低。因此,女性为保持一定的体温而增加的肌体负担大于男性。但女性皮下脂肪较男性多14%,所以在低温下,女性的耐寒能力则优于男性。

气压:气压是“气体压强”的简称,其微弱变化,都会使人感到不适和烦闷,甚至影响到病情变化。气压与人体关系最密切的是氧分压。如果气压降低,氧分压就会同时降低,此时人们会感到缺氧,进而出现头痛、心跳加快等症状。它使正常人感到很不适,患者的病情更加重。气象学研究发现,低气压还会引起心脏病发作并导致一系列失误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人变得爱激动或无精打采,心烦意乱等。但气压重新升高后,上述症状就会减缓或在无形中消失。

气候:气候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血色素:夏季低,冬季高;白细胞:12月份最高;血小板:3~4月份高,8月份低;凝血酶原:成人在冬、春较低,但在气压变化时有波动;纤维蛋白元:冬季低于夏季,遇冷空气后可降低;血容量:冷风后降低,受热后增加;二氧化碳结合力:12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血磷:2月份最低,夏秋最高;血钙:2~3月最低,8月份最高;血镁:2月最低,12月最高;血碘: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毛细血管抵抗力:冷风后增强,暖风后降低;组织穿透力:冷风后减少,暖风后增强。

三、要留意节气变化

一年之中,节气的更替可反映出疾病的变化。立春后,人体生理激素变化最旺盛,此时过敏性疾病增多,鼻炎患者病情加重;谷雨到端阳节也是人体的阳盛期,因此不少人会出现心悸、眩晕等症状;小满、芒种到夏至多是梅雨季节,风湿热、久治不愈的神经痛患者病情会有些加重;小暑、大暑至处暑,天气转热,痢疾、肠胃病等增多,有的人还会因炎热而中暑;白露到秋分期间,早晚温差变化大,易患鼻炎及哮喘;寒露、霜降至立冬期间气候逐渐下降,老慢支、哮喘病等易复发和加重;冬至到大寒是最冷的季节,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中风”的患者会增多;立春时,乍暖还寒,如不注意保暖易患感冒,而且老年瘙痒症状此时会更加明显。

四、空气温度、湿度与体感温度

天气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倍加关注天气预报,但不少人仍感到天气预报的气温与自身感受到的冷暖程度并不一致。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大家知道,空气温度高低是自然界冷暖的唯一标志,但它并不是人体冷暖的唯一标志。因为在同样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为湿度与风速大小的不断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一般来说,人的皮肤温度比体温低,大约在32℃左右。当气温高于32℃时,人体就应该产生火热的感觉,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在气温35℃的环境中,如果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5%,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同样温度环境下,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却又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甚至会出现中暑。在低温环境下,不同的温度和风速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寒冷感受。湿度是指空气的潮湿程度,用相对湿度百分比来表示。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水分蒸发得越快。但在任何气温条件下,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如在低温时,机体更易受寒冷的损害,引发风湿病和气管炎。此外,潮湿环境对结核病、冠心病、慢性腰腿痛等都有不利影响。在夏季炎热的环境中,相对湿度太大则有碍机体散热。医学研究表明,对人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夏季室温为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比较舒适;冬季室温为18℃时,相对湿度在30%~40%为最佳。总之,人们对环境温度的感觉是受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

五、生活中的最佳温度

①洗脸:洗脸的水温一般情况下以36℃为宜;②洗脚:睡前洗脚水最理想的温度应是40~50℃之间;③洗澡:洗澡水如在30~39℃之间,你会感觉特别舒服;④居室:冬季温度一般以16~20℃为最佳,夏季一般以25~27℃最佳;⑤饮食:汽水在4~5℃时最好喝;冷咖啡在6℃时最适应;果汁在8~10℃时最具天然风味;冰淇淋在6℃时食之最能生津解渴;西瓜在8℃左右风味最纯;热茶在65℃时既好喝又解渴;热牛奶以63℃时最甜润可口;甜食在37℃时感觉最甜;冲饮蜂蜜60℃时最爽口,且营养成分不易被损坏。

六、易患感冒的气象指数

一级时较为安全,感冒较少发生;二级时老人和孩子要适当注意;三级时弱势群体的人须预防保健;四级时容易感冒,要强化自我防御能力,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五级时极易感冒,应减少外出机会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七、寒凉暖热知多少

寒。极寒:-40℃或低于此值;奇寒:-35~-39℃;酷寒:-30~-34.9℃;严寒:-20~-29.9℃;深寒:-15~-19.9℃;大寒:-10~-14.9℃;小寒-5~-9.9℃;轻寒-4.9~0℃。凉。凉:5~9.9℃;温凉:10~11.9℃;微温凉:12~13.9℃;温和:14~15.9℃;微温和16~17.9℃。暖。温暖:18~19.9℃;暖和:20~21.9℃。热。热:22~24.9℃;炎热:25~27.9℃;暑热28~29.9℃;酷热:30~34.9℃;奇热:35~39℃;极热:高于40℃。了解寒凉暖热之温度,就能掌握养生保健的主动权。

八、风花雪月与健康

风—风在其中列第一位。风邪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花—某些植物的花粉药、食兼优,但花粉过敏者慎用。雪—雪有清热、降火、止渴之功效。腊月雪还可治疗瘟疫等症。月—月圆之夜不仅影响人的精神与情绪,还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医学研究发现,月圆之夜人体的血压较低,血管内外压强差增大,此时易患某些疾病。

九、感冒的季节特点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依据有关医学理论以及感冒发生的季节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①风热感冒。(2~5月)关系较为密切的气象条件是气压及相对湿度,发病于气压明显下降及湿度较大时。②暑温感冒(6~10月)。与气象要素变化有联系,尤其是高温湿热天气,此类型的感冒发生率较高。③风寒感冒(11月~次年1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及寒冷的时节,风寒感冒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在冷空气过后的升温过程中,人反而容易患此类感冒。气温骤降,最易诱发感冒。因为,强冷空气能使空气中温度显著降低,鼻咽黏膜因此而变得干燥,以致发生细小的皱裂,感冒病毒便乘虚而入。与此同时,由于气温的下降,鼻咽部的局部温度可降至32℃左右,这样的温度正好适合黏膜裂口内的病毒生长繁殖。再加上呼吸道受强冷空气刺激,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缩,更为病毒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饮食与天气

《黄帝内经》记载:干燥的天气容易伤肾脏;偏热偏寒的天气易伤心肺;多风和大风天气易伤肝脏;寒湿或湿热天气则易伤脾胃。

一年四季气候不同,饮食也应有所差异。

干燥偏寒天气(空气湿度低于40%,气温在5~20℃之间)。我国北方的秋季和南方的冬季,大都具有这样的天气特征。在干燥偏寒的天气下,“燥邪”易损肺伤津,引起咽干、鼻燥、声嘶、肤涩等症,此时宜少食辣椒、大葱、豆腐、菱角等,要多饮开水、蜂蜜水、淡茶、菜汤、豆浆等,并适量多吃些水果,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干燥寒冷天气(空气湿度低于40℃,气温低于5℃)。宜多吃热量较高的食品,如蛋类、禽类、肉类;在烹调上宜采用烧、焖、炖等方法。但是,在干燥寒冷天气下,也必须注意饮食平衡,尤其要注意多食蔬菜,同时还要吃些“热性水果”,如橘子、荔枝、山楂等。

适宜天气(空气湿度50%左右,气温20℃左右)里,可供选择和搭配的食品较多,但味偏中性的食品最佳。

十一、不良习惯损健康

①抓头:头痒时乱抓一气,洗头时使劲乱挠,就会在头皮上划下伤痕,滋生炎症,久之导致头屑增多,头发稀疏;皱眉、眯眼、撇嘴,常做这些表情动作,会在面部留下深刻的皱纹;②俯睡:不但憋气,不舒服,醒后会感到疲乏,还会使脸部出现臃肿,面色难看;③咬物:啃指甲、笔杆,咬下唇,会影响牙齿的整齐美观;④贪坐:时间长了脂肪堆积在臀部、腹部,会造成腹部突出,臀部松垂,体态臃肿;⑤架腿:小腿容易疲劳、发麻,时间长了会造成脊椎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