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新健康生活(上)
10706000000018

第18章 养生重在“神补”

我国古代有伍子胥一夜急白头发、周瑜被诸葛亮气死等故事。临床常有因情绪过于激动诱发高血压、心肌梗死的病例。而美国一位医生曾对200多位癌症患者的调查证实,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前都有过精神创伤,因而得出“压抑情绪容易生癌”的结论。种种实例告诉我们,不良情绪是身体健康的大敌。

人进入老年以后,身体器官老化,机能也渐衰退,在身体状况出现退行性病变的情况下,常有力不从心之感,更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急躁、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

恶劣的情绪容易让人失去心理平衡,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导致身体和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保持乐观开朗的人生观,注意精神养生,对中老年人更为重要。唯有注意精神保健,加上适当的营养与锻炼,才能达到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精神养生方法多种多样,这里择其要简述五法,聊供大家参考。

一、气气恼恼生了病,嘻嘻哈哈活了命

“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是影响身体健康的内因。生气、恼怒令人生病的原因,是因为人体所有的器官功能都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体液的调节。生气时,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冠心病、胃病、头痛等各种疾病。中医有“怒伤肝”之说,西医也认为,生气会影响血液循环,特别是肝静脉可能出现循环障碍,血液回流受阻,甚至发生肝内淤血,时间长了,会使肝细胞萎缩,影响肝功能。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胸襟宽阔,情绪乐观,就可以避免气恼伤身的不利因素,达到乐而长寿的目的。古人编有《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气之为病太可惧,诚恐因气把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二、发怒容易制怒难,真要制怒有良方

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发火动怒,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要真正做到“制怒”,根本的是要加强个人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性格,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明白大怒伤身的道理。人在发怒时,情绪激动,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容易诱使胃溃疡、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症等疾病发作或加剧,甚至会在大怒之下“卒中而亡”。因此,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1.转移:离开生气的环境,去散步、看戏、听音乐,使自己的注意力从发怒的人或事,转到另一个方面去,借以获得情绪上的稳定。

2.吐露:找亲人、朋友等知心人尽情地倾诉自己的怒气、委屈,以减轻不快情绪,并获得他(她)们的劝解和宽慰,使心情舒畅起来。

3.忘却:一旦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最好能暂时忘却它。方法有两种:一是致力于事业或工作;二是多做家务杂事。其目的是通过手脚不停、脑子不闲而忘却烦恼。

4.想象:任何令人生气的事,都是经感官反映到大脑,再通过脑子的想象而使人勃然大怒的。因此,人们也就能够用同样的想象的方法来制服怒气,使之不易发作或迅速平息下来。俗话说:“身宽不如心宽”,遇到不称心的事,要是姿态高些,心胸宽些,能从大处着想,进行自我安慰,头脑自然就会冷静下来,怒气也就随之消散了。

5.让步:理智的让步不仅对自己有好处,也会引起人家对你的同情、谅解和敬重。

6.避免:遇到与己无关的无谓纠纷只能劝阻,而不要把自己也卷入其中,无事生非的纠纷应尽力避免。

三、忍泣日益衰,忍忧易形伤

语出唐·孟郊《赠别崔纯亮》。意思是:泣,小声哭。强忍悲伤,不让流泪,就会日益衰老,满怀忧愁,性情沉郁,又无处投诉,就会损害身体。人在悲伤时哭泣,本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能发泄悲伤情绪,使心理保持平衡,消除消极情绪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影响。此外,通过流泪,能排出某些有毒的代谢产物,所以人在悲伤时哭泣是有益无害的。但应注意,悲痛哭泣不可过度。要防止那种感情脆弱,无故哭泣,或陷入悲痛,不可自拔的做法。忧愁是一种有害的情绪,它能引起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血液中的活性物质(儿茶酚胺和五羟色胺)增加,久之,会引起病理性衰老。因此,有了忧愁要及时消除,或向知心者诉说,或学会自我排遣。

四、说说笑笑,通通七窍

七窍,指两耳,两眼,两个鼻孔和一张口。中医认为七窍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臭香”;“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爱说爱笑的人,思想开朗,体内外环境平衡协调,五脏功能健全,故耳聪,目明,口和,鼻灵,七窍通畅而无病。

笑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用来表达情感,进行联络的信号,受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结构控制。引起发笑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笑的性质、方式和作用也极不一致。有乐而后笑、微笑、嫣然一笑、拊掌一笑、捧腹大笑;也有讥笑、冷笑、苦笑、痴呆之笑。使人青春常驻的笑,是因幽默、喜悦、安适愉快,怡然自得所致,有良好的感染力,是情志活动中具有健康的心理基础,又反过来对心理状态有良好影响的笑。反映当事人性格开朗,气度豁达,善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种笑,有益于健康,也值得提倡。至于由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的谄笑、妒笑、淫笑,则应视其为不道德、不符合精神文明的行为,在心理卫生中加以摒弃。

从生理意义上分析,“乐而后笑”不仅使紧张的心情顿时松弛,让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而且还引起面部表情肌,以及胸、腹部肌肉的运动。哈哈大笑时,连四肢的肌肉也要参加运动,肌肉运动使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大,胃肠蠕动加强,从而增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笑过之后,浑身的肌肉比平时更加松弛,心搏和血压也得以调整。这显然是有益健康的。

五、73、84高高兴兴活在世

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将73岁、84岁视为不吉之年,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这种封建迷信思想给许多老年人套上了精神枷锁。其实,“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岁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两个“圣人”归天的虚龄罢了。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圣人”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他活了72岁。一个是战国时代的“亚圣”孟轲(公元前374—前289年),他活到83岁时去世。孟子活到84虚岁时也到阴间见了“阎王”。由于孔孟都是“圣人”,所以他们归天的年龄也就成了不吉之年。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年近73岁或84岁的老人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直到今天,不少年满73岁或84岁的老人,仍然以逃避的方式瞒过这两个岁数。实际上,在我们周围的老年人中,死在73岁或84岁的并不比其他年龄组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取决于诸方面的因素,保持心境愉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这种丝毫没有科学根据的迷信说法而忧愁,实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