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民俗趣谈
10705800000090

第90章 娃娃剃头才成人

裕固族给孩子剃头的风俗是极富情趣和民族特点的。

裕固族生下的小孩,自出生到满三岁时才第一次剃头,给小孩举行剃头仪式。时间一般定在农历五月初四或者六月十三,剃头要当家中的一件大事来操办。剃头的日子择定后,孩子的阿扎(父亲)就要亲自去请孩子的爷爷、妈妈、舅舅、部落的头人、剃头仪式的主持者和亲戚朋友。客人来时,有的送哈达,有的送瓶装酒、茶砖、红枣、点心,也有的送一件衣服的布料或成品衣服作为贺礼。客人送上述礼品时,先把礼品递给要剃头的孩子,再由孩子的阿扎接过,恭恭敬敬地献在帐篷正上方佛像前面的桌子上。

剃头这一天,要根据客人的多少宰杀羊只,还要在炒面里倒上牛奶,加上白糖和成面团,把和好的炒面做成碗口大的一个炒面饼,饼中间开一圆孔,圆孔上还要做一个盖把圆孔盖住,把炒面饼放一盘子内,饼上抹一层酥油,饼周围倒一些牛奶,并在盘子里放一把系有白色哈达的剪刀。还要把宰好的羊肉,按客人亲戚的辈分,分成一份一份的羊背子,羊背子下锅煮得不出血即可捞出备用,然后把羊肋骨另煮,把脂裹于(即把羊肝肺剁成肉末,放上羊血、炒面、调料和葱蒜拌匀,用腹油卷裹成一个一个卷放笼屉上蒸熟),肉肠都煮好待用。

一切准备妥当,等所请客人到齐后,即请客人按辈分大小入坐,按辈分、身份敬献羊背。裕固族辈分里舅舅为大,所以把头等羊背子献在孩子舅舅的面前,然后以次类推,把全部客人的羊背献上后,再把煮好的手抓羊肉、脂裹干、肉肠堆放在羊背之上,客人开始吃肉、吃酥油炸的油饼,给客人敬酒,酒肉招待之后,剃头仪式开始。

仪式开始时,孩子的阿娜(即母亲)抱上孩子,阿扎端上放炒面饼的盘子,剃头仪式的主持者对剃头的孩子给予美好的祝愿,祝愿辞说:

天地间最大的是太阳,

赶太阳最好的日子是每年五月初几;

赶月亮赶到最满的时候,

月亮最满最圆是每年的六月十几。

帐篷右面是放灶具、牛奶、女人做活的地方,

从今往后,

家里的牛发展得满山遍野,多得像野牛一样,

挤出的牛奶多得像河流的漩涡一样在漩转着。

帐篷的左面是客人就坐、待客、休息的地方,

从今往后,

家里养的枣红马多得圈滩里站不下,

跑在前面的已掺入了野马群,

家里养的羊多得撒满山坡,就像白云一样,

飘荡在草原,

跑在前头的已和野生的大头盘羊和了群。

在仪式主持者叙说的同时,孩子的舅舅双手拿起炒面饼,放在孩子的头顶上,取掉饼子圆孔上的盖子,从孔内拉出一撮头发,把酥油抹在孩子的嘴、鼻尖和前额上,从盘中拿起剪刀时说:

左面是金剪子,

右面上银剪子。

金剪子剪头发,

娃娃像金子般光亮美好。

银剪子剪头发,

给娃娃带来金银财宝。

铁剪子剪头发,

娃娃身体结实像铁疙瘩。

马驹剪鬃才算马,

娃娃剃头才成人。

祝娃娃长命百岁,幸福美好。

舅舅一边说,一边剪下从圆孔中拉出的那撮头发,并许给孩子一匹白马。然后把炒面饼放入盘内,盖上圆孔的盖子,把剪下的头发也放在盘内。其余来客都接次序每人剪一剪,剪完后有的给孩子许一头白牛,有的许一只白绵羊,有的许一只白山羊,当时许的愿,秋后一定兑现。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

所有来客都剪完后,把头发用一方白布包好,挽成一个疙瘩,吊在帐篷的上方。如果举行剃头仪式时,一位主要亲戚没来,就要留一小块,待后补剪,如果舅舅没来,就由孩子的爷爷或奶奶动第一剪。剃头仪式之后,来客拿上自己的一份羊背相继离去。剃头时用的炒面饼,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家里人每人分食一块。

裕固族不论男孩或女孩,都在三岁满时举行剃头仪式,在剪头发时,要在后脑勺留一圆块,裕固族叫帽盖。第一次剃头,实则是剪头,剪得高低不平不以为怪,待第二次剃头时,就用剃头刀剃。女孩的帽盖长发,辫成一条辫子,在辫子上穿上珊瑚、玛瑙各色珠子。以后每长一岁,就在帽盖周围扩留一条,辫一小辫,长到十五或十七时,头发长满了,就是头两侧的辫子已辫满,也就到了姑娘出嫁的时候,姑娘出嫁戴头面时(头面即头饰),把头面最长的一条,裕固族叫“阿尔擦勒尔”戴在帽盖后那条辫子上,把头左右两侧的小辫子梳成两条大辫子,戴上漂亮的“凯门拜什”(头面),挂在胸前左右两边和身后。

裕固族男孩的帽盖子,待孩子长到大些,剃头时一次剃光。据历史传说,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清政府强迫裕固族男子留满族式的辫子,裕固族人民奋起反抗,清廷就派遣太子太保大将年羹尧带兵镇压,屠杀了不少裕固族人民。在清廷强迫之下,从顺治年间起,裕固族男子也留一条长辫,清朝覆灭后,裕固族男子就剃去了辫子,恢复了原来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