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民俗趣谈
10705800000021

第21章 苗族龙船节纪实

年夏,因教学需要,我与我的两位研究生去云贵高原进行民俗考察。在贵州,有幸赶上参加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一年一度的苗族龙舟节活动。那热烈的传统龙舟竞赛,又甜又香的大粽粑,情意浓郁的栏门酒,古色古香的苗家刺绣,粗犷豪放的苗族迪斯科,还有那繁荣的节日贸易,多样的文体比赛,有关科普、人口的宣传,青年男女颇具古风的恋爱求偶习俗等,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受启发教益甚多。

清水江沿岸数十里范围内的苗族龙船节活动,与湖南等地相传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端午节龙船竞渡活动相比,具有迥然不同的特色。

这一带的龙舟,都由高大的杉木、桐木(俗称龙木)独根掏空而成。由25米长的一条大独木船和长约15米的两条小独木船捆绑一起组成子母船。母船居中,在其近腰约10米处,左右各有一子船与其相并。母船船首,五彩龙头昂然挺立,龙头上安有一副又长又大的木制水牛角,角上分别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吉利祝词,有的龙头上还插有同样字样的彩旗,有些龙头的正中顶上,还矗立着木雕的一只鸟或一条鱼。在子船与母船并列的开端处,则立着一条昂首的龙头蛇身似的小龙,母船船尾处,有的插有一束芭茅草或稻草,称之为“凤尾”,有的未插,插口就空着。

有的村庄,在离村头神树和土地庙不远处,盖有长约30米左右的“船篷”,船篷正中,有为安放龙舟特制的木架。左右两旁,各有长长的一列木板凳,是老乡休息歇脚的好地方。平日里,龙舟静静地躺卧在正中的木架上,待到龙舟节来临时,就将其抬到河边。

龙舟下水前,要将龙头安装好,并举行祭仪。祭仪由鬼师(即巫师)主持。主要内容是由巫师杀一只白鸡以祭地嘎哈(山神),杀鸡时,巫师口中喃喃地念诵着祭词,大约半小时左右吧,仪式就结束了。凯里州文学研究所的杨秀禄同志告诉我说,这次祭仪是比较简单的,过去整个仪式常常长达两小时,要念唱《祭龙舟词》、《接龙吉利歌》等,其内容除讲祖辈生活史外,主要是祝愿年景美好,增丁添畜,船寨平安之类。他还介绍了有关的各种禁忌,如:龙舟中吃饭时要用手抓,不能用筷子;有关饭菜的烹饪,要由有福气的中老年妇女担任;蒸饭时不能倒掉淘米水;煮肉时不准在锅里翻搅;女性不能上龙舟;水手不能绾裤脚,不能说“翻”“倒”“洒”“泼”等词语等等。

龙舟下水后,盛装的鼓主镇坐船头,中间小龙旁的锣手,则由满身银饰、全副女装的10岁左右小男孩担任。母船的首尾处,分别立有篙手与舵手。40余名青壮年划手,主要分别站在左右两旁的子船中,人人身着祖传的划手服,上身是自染青紫色布制作的对襟衣,因染家制布时染料中加入了蛋清,这种青紫布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与腰间紧扎的由环环银扣串成的银色腰带交相辉映,煞是好看。下身是不绾脚的蓝裤,头上戴着外糊油纸的竹制麻雀尾斗笠(又称马尾斗笠),其后沿饰有带红绒球的三根飘翘的银尾,显得十分威武神气。

当锣鼓齐鸣时,整齐站立在子船中的众划手,立即合着船上的锣鼓点,挥舞单桨,奋力击水,将船飞快驶入河潭,绕潭三周后,再划向比赛地点。按老规矩,在端午节那天,各寨的赛船,要分别集中到清水江的胜秉、平寨河段,先作试划,表示节日的开始,然后返回各寨。待大家忙完农活,插秧基本结束,5月24日才正式从上游的平寨河段起划,然后依次在25、26日于施洞的圹龙、榕山河段竞渡,27日再分龙在各寨的河段划游,共历时四天,吸引观众数万人。这几天内,沿江住户,家家亲朋满座,已出嫁的女儿,也都各着盛装,挑上礼物,带上孩子,回娘家来小住。各家纷纷杀鹅,包大棕包,做好吃的,款待亲友,村中热气腾腾,一派热闹景象。这次因为雨水过多,河水猛涨,为了保证安全,就选择了河面开阔水流较缓的施洞河段,集中在5月25日这天,举行了传统的赛舟活动。

届时河岸满是人群,我们挤在欢乐人的海洋中,盼着各地赛舟的到来。随着震天铳声的报讯,龙舟一条条地疾驰而来。我发现:有的牛龙合体龙头的龙须上挂满了白鹅等礼物,有的船却什么也未挂。原因何在?当我正想发问时,台江县文管所的吴通发同志及时相告说:参赛船是以血缘宗族集团或地缘村社集团为单位参加的。过去,鼓主、锣手、舵手、篙手、水手等,都要经过严格挑选。鼓主要选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由他来操办有关活动。龙舟前来集合途中,所经村寨,鼓主的亲友自会纷纷前来“挂龙”,送上白鹅、鸡、鸭等物,挂在龙须上或置龙舟中,以示祝贺之意。他随即指着一条龙舟说,这船的鼓主是巴拉河很有声望的教员,所以船上挂的礼物就多,又指着一条没挂什么的船说:因为这是由村委会集体出面主办的,没有明确的鼓主,自然也就难以馈送了。

在后来热火朝天的竞赛活动进行时,我从一位70多岁老人的口中,听到了一个本地流传的有关传说。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早先有位老人保公,带领独生子九保,在河边捕鱼。有天,九保不幸被河中的恶龙咬死了。后来,当有一天保公设法杀死了恶龙时,当地竟一连九天,白天漆黑如夜,大雨滂沱,直到第十天上,有位妇人带着孩子来到河边洗衣裳。当孩子拿起洗衣棒在河中来回摆动耍着,同时口中“冬冬多!冬冬多!”地喊时,猛地一轮红日破云而出,光耀夺目,大地顿放光明。那恶龙的尸体也随即浮出水面,很快就被来到河边的各寨人分吃光了。现在各寨举行划船日期的先后,就是按当年分吃龙肉的先后顺序定下的。听说当年恶龙还托梦说,只要大家能用杉树仿作龙身,每年在河里划上几天,它就不会发大水害人,还可保佑丰收,我们的祖先为了求吉利,也就照办,从而形成了这划龙舟的习惯。

这显然是个虚幻的民间传说。其中除蕴含有对为民除害的祖先英雄的怀念之情外,其主旨应是祭龙以求丰收保平安。记得当时的有关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曾提出:在我国,龙有善恶之分,当始于明代。因此,按这个传说推论,苗族龙舟节的活动,可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我国民间,龙有善恶之分的观念,是否始于明代,在此姑且不论。但苗族龙舟节的历史,应是远比700年长久得多的。从传承至今的独木舟的造型;龙头形象的集龙头、水牛角、鸟、鱼于一体所蕴含的图腾意义;锣手的由全副女装的男孩担任;念诵祭词内容及禁忌所透露出的巫术观念……都使人感到一种甚为远古的气息。闻一多曾在解放前《端午考》一文中提出:端午节划龙船的习俗,可能是起源于史前图腾祭的活动,要比屈原出现的时代远古。这一看法为当今不少学者所赞同。我以为他的这种判断,对沅湘间的端午划龙舟活动来说固然切合,就是对清水江畔苗族的龙舟竞赛活动来说,也可说是妥当的,我们如果从苗族迁移史来观察,就可以找到两地划龙舟活动可能出于一源的内在联系。

今日清水江的苗族,是殷周时已在洞庭湖一带生息的三苗的后代,其祖先由洞庭沅湘流域逐渐西迁,春秋战国时已在当时的巴蜀(今四川境)夜郎(主要今贵州境)等地活动,他们西迁离开洞庭湖时,屈原沉江的史实还未发生,当然也就说不上有为纪念屈原而划龙舟的传说。因此,苗族先民带到清水江来的,仅是划龙舟的活动,而无有关纪念屈原沉江的传说。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以及地理环境偏僻,交通不方便,教育不发达等原因,该地域直到解放前,又长期处于封闭的状况,以致后来不少地方所流传的端午划龙舟是为纪念屈原的这类传说,也没能渗入到清水江地域的龙舟活动中来。当地苗族同胞,基于自己固有的祖先崇拜、相信咒语力量、信仰“九”字等观念,出于对为氏族部族或民族利益而牺牲的英雄的崇拜与怀念以及希求吉利、丰收等愿望,就自然创作出了上述保公杀恶龙乃至更具古老情节的传说,如曾以活人祭恶龙等等,只是历经漫长历史的演变,到今天,能听到的,主要就是上述这类原始信仰痕迹已日渐模糊的传说而已。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封闭状况固然制约了清水江划龙船活动及其传说传播的覆盖面。但从另一方面看,封闭带来的变异的迟缓,却又使清水江的龙舟节活动与有关传说,保留有更多的古老传统文化的因子。若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以今证古,这对我们探讨今天汉族等地区已含有更多现代文化因子的端午划龙舟活动的原型来说,对我们探寻划龙舟活动的原始起因,了解其发展过程来说,是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