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民俗趣谈
10705800000120

第120章 峨眉山的朝山香会

“峨眉香会”是延续了200多年的峨眉山佛事旅游活动,是外地人有组织地到峨眉山朝山拜佛的盛会。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最为盛行。朝山时间每年从端午节开始直到八月十五结束,延续约4个月。会众多为省内各地的香客居士。尤以内江、自贡、资中、资阳等地为多。香会会首也称引香或香头,大多为当地哥老会中有一定名望的头面人物。香会名称多取菩萨名讳,如“观音会”、“普贤会”等。起香之前,由会首派人到峨眉向当地哥老会及地方上头面人物送“柬帖”。其目的,一是预告香会到来日期;二是按哥老会规矩先拜“码头”,打个招呼,以保证香会来去平安。香会到来后,先在县城东门外大佛殿整队。入城前,派腰系黄围裙,手执会名纱灯的执事两人做前站,沿香会要经过的街道挨户散发“拜帖”。各店铺接到拜帖后,在门外摆设香案、焚香化帛迎接。市民则拥塞街头观看。香会过后,随即有两名执事挨户散发谢帖。

香会进城时,身穿长袍马褂的会首在前领队。接着是身穿鱼鳞铠甲、头扎英雄结,手举大幡的掌幡手走在两边。幡手后面是喧天的锣鼓和唢呐。再后是两对牙旗、绣旗簇拥着走在中间的黄缎底黑色绣字的会旗,上书“某某香会”。会旗后面是几十支各色彩旗。旗后8人或10人身穿黄缎马褂,用红漆抬扛抬着木刻的贴金香塔,塔内点着檀香。塔架后面,香客们队列整齐,表情肃穆,口念佛号,鱼贯而行。走在队列前面的是士绅名流,叫做“大居士”。人人手捧香盘,盘内放一香炉,炉内香烟缭绕。大居士后面才是身背黄布香袋,人人手捧供香的一般香客。香会人数少的几十人,有多至上百人或数百人的。

香会进城后,先到城隍庙殿前停驾参神。参神完毕,会众便去事先联系好的旅店歇息。这时,本地哥老会中的头面人物亲自登门拜望会首,并邀请香会当晚在茶馆喝茶,互唱“板凳戏”(演员不化妆,只坐着唱川戏)以示欢迎。其开支由当地哥老会组织分摊。如果同时来了两队以上的香会,便同在一个茶馆互相赛唱“板凳戏”。

第二天,香会起程到万年寺停驾。会众分头上山进香,并按约定时间回到万年寺起香回家。如同时有几批香会上山,则先到为主,后到为宾。后到者参拜先到者,先到者同时给以回拜,名为“参驾”。常有因参驾礼节不周或互相言语冲撞而发生纠纷的。

峨眉山的朝山香会实质上是一种民间的佛事旅游活动。若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不妨对峨眉山的佛教历史作一番探索。佛教早在魏晋时便已传入峨眉山。但当时峨眉山上悬崖峭壁,荆棘丛生,道险路绝,虎豹出没,除了一些结庐修行的和尚外,偶尔有些酷爱名山胜景的名人雅士历尽艰险上山一游,但也很少能到达山顶。直到南宋时,大部分佛寺仍集中在山的下面一带。南宋有名的文学家范成大在四川居官时,专程到峨眉山游览,历尽艰险,总算到了金顶。事后他在诗中描述上山的艰险路程是:“身如鱼跃上长竿,路似镜中相对看,珍重山丁扶我过,人间踽踽独行难。”他不得不承认:“天下登山险峻,无此比者。”在那样危险的山道上是无法容纳大批人员结队上山的,更何况那些脚小寿高的居士婆婆。到了明代,帝王们崇信佛教,大力扶持。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就是和尚出身。明万历时,神宗皇帝更是虔信佛教,诏令峨眉山僧人广修庙宇。这时,许多高僧来到了峨眉山,从山下到山上修建了大批寺庙。同时对山上道路也进行了大规模整修。这时的峨眉山上已是梵宇遍布,处处经声。朝山居士渐渐多起来。到了明朝末年,由于年年战乱,社会不宁,兵祸火灾,寺庙大多毁败,朝山居土也日渐减少。到了清代,山上寺庙陆续修复。佛教在四川经过长期发展,教徒日益增多,遍及各地。同在一地的佛堂教友往往相约结伴朝峨眉山,这就自然形成了一个朝山组织——“香会”。这时,哥老会在四川各地兴起,而各地官匪勾结,盗贼蜂起,许多居士不敢外出朝山拜佛。为了香客们的旅途安全,便有人想到了推举当地有势力的哥老会中头面人物为引香。而当地哥老会也想利用这一机会壮大自己在地方上的势力,二者不谋而合,便产生了以各地哥老会中头面人物为会首的朝山香会。这些香会到达峨眉山后,为了互相炫耀势力,常常借口接待不周,或会众纠纷,而打架斗殴,损毁寺庙及民家器物,甚至伤人害命,给地方治安和山上寺庙带来许多麻烦,受到当地人民群众和寺庙僧众的普遍反对,联名要求政府予以制止。这时,又正逢四川军阀混战,各自利用拉拢哥老会以壮大自己的势力,致使哥老会势力迅速发展,身价百倍,也不愿再分散精力去插手香会事宜。因此,自30年代以后,以哥老会为会首组织的朝山香会便日趋没落。

但朝山香会毕竟是群众性的佛事旅游活动,虽然哥老会不再插足其间,但朝山香会仍然延续不断。这时,各地的朝山香会便由当地寺庙的当家和尚为引香。这些与峨眉山寺僧同属释迦牟尼的弟子们,虔诚地引领着一批批朝山的居士香客。这些香会既没有过去那种讲究排场,显耀声势,到处肇祸滋事的哥老市井习气;也没有那些以朝山为名,实则游乐为主的豪绅巨贾的大居士们掺杂其间,真正成为广大佛教徒的一种佛事旅游活动。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日益提高,过去朝山行路难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峨眉山朝山人数逐年增加。但像过去那样几十人、几百人组队同行已经没有必要,而形成了新的香会形式。每年端午节后,由十几个或几十个中年男女组成的朝山队伍便陆续前来峨眉山。他们往往公推一至两个办事热心、正直、能干的男居士负责管理朝山途中诸如乘车、乘船买票、吃饭、住宿、敬佛等一应事宜。香客们大都是同乡或同村人。有的身背黄布香袋,有的身背人造革挎包,有的还背着收录机,照相机,以便沿途收听音乐、拍摄照片。

民间宗教信仰与旅游结合的习俗,世界各国亦不乏其例。

为了割断尘缘,苦心修行向佛,以及招徕大批信徒和游人感受佛法,故佛寺多建于奇峰胜景之中。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均为风光秀丽之地。这就使四大佛山不仅成为中外佛教徒的朝拜圣地,而且也是中外游人的游览胜地。

佛教徒通过对名山圣地的朝拜进行旅游,而广大游人则希望在名山胜景的游览中了解宗教习俗。二者虽然目的各异,但欲去名山胜景的心情都是殊途同归。因此,我们正好利用这一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拓旅游领域,发展旅游事业,以满足广大佛教徒和中外游人的需要。外国的佛教徒通过对我国民间佛事活动的了解,亲身感受到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从而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国内的佛教徒则可通过这一佛事旅游活动,亲眼目睹祖国壮丽山川,亲身体会到解放后和平幸福的安宁生活,从中受到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生动教育;而中外游人则通过对佛事民俗的了解,充实了旅游内容,丰富了旅游知识,增加了旅游兴趣,满足了旅游愿望;对地方来说,则为多途径开辟旅游门路创造了条件。因此,只要我们对佛事旅游活动加以正确引导,去其陈规陋习、封建迷信一面,取其宗教信仰一面,这对充分体现党的宗教政策,大力发展地方旅游事业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