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断使愿望结晶,要掌握何时该做何种决断,运用决断能使你致富。
导致失败的31项因素中,懒惰犹豫与缺乏决断力同列前茅,而且“与决断力背道而驰的犹豫,正是人们必须征服的头号敌人”。
当你读完本书,究竟能运用何等程度的“迅速”、“明确”去下决断,则只需稍作实验便能分晓。若能达到迅速、明确下决断的话,则证明你已完成将“成功哲学”付诸实施的准备了。
分析业已获致巨富的数百人,发现他们一致持有迅速的决断力,而且改变已有的决断时,都花许多工夫仔细研究过。反观致富失败者则适得其反,决断时“迟迟不决”,改弦易辙则“易如反掌”,而且朝令夕改。如此,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可窥其全豹于一斑也。
福特卓越的才能之一是“迅速”,而且有“明确”的决断力,变更决断时非常慎重其事,因此,他被称为“顽固的人”。因其顽固,所以对许多朋友和客户给予“更换车型”的忠告和建议。都置之不理,于是就有“其貌不扬”却名闻全球的T型车不断地出厂,或许在改变T形车之决断上他是慢了,但也可说即是受惠于其顽固性格,才开始有日后源源不断的巨富继之而来。
天底下最廉价的就是“意见”
对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金钱都无法得到的人,皆有“易受别人意见左右”的共同弱点。他们上自报纸的记事下至街谈巷议、道听途说,都会受到影响。
所谓“意见”都可说是社会上最廉价的货品,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拥有堆积如山的“不负责任的意见”。
如果受惑于他人意见,下了没有信念的决断,则从事任何一件事都没有成功的希望,至于致富就更难了。容易被别人的意见动摇的人,就是没有热切愿望的人。
所以你该顺从自己的决断,不应受到自己选择的“合作者”以外的人所左右。因此,在选择合作者时,必须征求彻底了解你而且能全面支持你的人。
亲友之中,虽无恶意但不乏持半开玩笑的“意见”阻挠你的人,这些人虽无恶意,但却是无知的,同时容易阻碍你的信念,因此而毁了前程的人不知有多少。
你自己拥有头脑和智慧,大可根据它们下决断,如果决断之前须搜集更多的资料或事实加以帮助,那么也应取其精华为前提。
一般来说,滥竽充数的知识分子,佯装聪明饱学,不纳意见,滔滔不绝的意见最多,都有其特色。
如果你想掌握绝对的决断力,首先闭紧你的嘴唇,其次睁大眼睛,竖起双耳,多舌是无能的表现,说得比听得多,那么不但无法获得别人的情报,甚至把自己的新构想泄露出去,此乃言多必失的明证。
在饱学之士面前说话的,不是卓绝的学问家就是天字第一号大傻瓜。由其“保留的态度和沉默”可以判定其智愚,在你的周围到处都是寻找机会的人,一不小心泄露计划,就有被捷足先登的危机。套句老话“沉默是金”,还是不要“班门弄斧”为好。
为提醒自己,不妨把下面这句话大写贴在醒目的地方:“说出你的计划可以,但那是在你付诸实现以后。”这正是把“语言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教给我们。
决断可以改变历史
决断的价值是根据下决断所需勇气的多少而定的。现代文明的基础,乃是由视死如归的勇气下决断而奠定的。
解放黑奴的林肯,对数千赞助者及友人们的激烈反对有了十足的觉悟,毅然宣布奴隶解放令,他大无畏的决断,带给黑人摆脱奴役的自由。
坚持信念绝不妥协以致饮鸩而亡的苏格拉底,也就是基于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勇气推进历史的脚步千年以上,而带给人类思想行动自由的决断。
反对合众国的做法,为南部各州挺身而出的罗巴多·李将军,也是基于大无畏的勇气,立于个人与数千人生死的关口,领悟正义的使命而临危受命下决断的。
波士顿屠杀事件
观察美国合众国历史,要数西元1776年7月4日在费城所做的一次伟大的抉择最令人注目。那就是“五十六个男子”勇敢地在生死攸关的文件前署名,是使全美获得自由?或者五十六人一个不剩地被吊死?这是名垂千史的决断。所有美国民众都应对这个伟大的日子永难忘怀,可是真正了解这些民族先驱们所付出的勇气者却很少。因为我们的了解,仅止于教科书上的人、事、物、时间、地点等,至于其背后所隐藏着的真正力量则几乎无知,而在华盛顿的军队于约克镇大获全胜之前,为我们的自由所奉献的一切无形的力量,更是无法单凭学校历史课本可以理解的。
美国独立为全人类带来了永远的自由,以及生命的不可思议的力量,而史学家们却没有详细交代,实在是一大憾事。什么原因呢?
我们不妨在此回顾当年产生这股力量的事实经过。
这段历史可溯自1770年3月5日,波士顿屠杀事件爆发开始。那时美国殖民地正屈服于英国政府军武力弹压之下,殖民地的开拓者对于巡逻在市街的英国武装巡逻兵的影子,一开始只能报以憎恨的眼光,继之则明显地表现出敌意,给他们起绰号、掷石子,终至在部队长的一声“射击”令下,一场惨剧发生了。
负伤及死亡的人数直线上升。由于英政府的弹压所造成的屠杀,引起当时英属美国各州议会(由殖民地开拓者代表所组成的)决然地发起行动。首先是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包括约翰·汉考克及瑟姆尔·亚当斯等人,他们勇敢地讨论,并誓言将英政府军逐出波士顿。
当时如果没有他们两个人冒死的决断,那么今天讴歌自由的合众国就无从产生了。
会议结果,亚当斯被推举为使者,去会见赫金斯总督,请求英国政府撤军。
结果,要求被接受,英军自波士顿撤退,但这并不意味事情全部解决。不久,彻底改变文明根基的大事发生了。
协力的重要
理查·亨利·李与瑟姆尔·亚当斯二人,都抱着希望和恐惧奔波于各州,为市民的幸福活动着,并且不断地以信函保持联系,互通音信。
因为亚当斯认为联系13州殖民地,解决面临的险境,通信是最便捷的途径。就在波士顿市民与英政府军发生冲突之后的第三年(西元1772年3月),亚当斯把这个构想向议会提出。于是,在促进英属美国殖民地独立的宗旨下,成立了殖民地通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就成为带给美国自由的强大基础。此时,“合作者”的集团逐渐聚集成形,亚当斯、李以及汉考克都是中心人物。
就在委员会成立以后,民众依然采用波士顿事件的方式,以毫无组织的力量继续反抗英政府军,这显然是没有结果的作为。可是以当时通讯委员会的力量,就连制止各州与政府军之间的局部冲突也都束手无策。因为当时没有一个委员能以其智慧、勇气、热情和忠心来携手对抗英军。有见于此,他们三人遂毅然挺身,肩负重任。然而,英军也不甘示弱,积极制订对策,筹备支援的力量,相形之下,英军在财力和军力方面远胜于美国殖民地。
正义的决断
英国国王后来另派空渥利斯取代赫金斯为麻萨诸塞州总督。
新总督第一个行动就是遣使到亚当斯处,胁迫他取消反抗运动。福恩顿上校(即使者)和亚当斯会谈的内容,我们摘要回顾一下:
福恩斯上校:“亚当斯先生,我奉总督的命令奉劝阁下,只要阁下出力代为镇压反对运动,英政府绝不亏待阁下。”他想收买亚当斯。
福恩顿又说:“总督也强调,放弃反抗才是明智之举,就阁下以往所采取的行动,依据吾王亨利八世的法令,必以叛逆罪名遣回英吉利本国,或以总督的审判而即刻拘禁,不过阁下如有改变的打算,不但能获得一笔财富,也能与吾王保持和平,相安无事。”
亚当斯于是陷入二者择一的挑战中,一边是停止反抗接受财富;一边是冒着绞刑的危险,继续抵抗到底。结果,亚当斯赌其一死,毅然作此决断:
“那么,请转告空渥利斯总督,本着我长期对神的信仰发誓,任何个人的建议都不能冒犯正义。代我亚当斯向空渥利斯总督进一忠言:对焦躁易怒的市民,不要引起他们的愤怒是比较聪明的。”
受到亚当斯疾言反驳的总督十分震怒,于是宣布以下的声明:
“我以英王名义赦免所有市民的罪过,如果决定和平则无罪,但对叛逆无道的亚当斯、汉考克二人,必须施以极刑,以儆效尤。”
总督的声明反而使二人决死的意志更加坚定,于是召集能够绝对信赖的同志,召开紧急会议,俟所有人到齐,亚当斯将门上锁说道:
“无论如何,一定要设法团结所有殖民地的力量,因此,在没有结论之前,请委屈大家,任何人都不可以先离开这个房间。”
接着掀起一连串非常兴奋、热烈的讨论,有的主张立即行动;有的则对反抗英王是否明智感到迷惑。亚当斯及汉考克已全无恐惧,甚且连失败的可能性也不加以考虑,受他们两个人的热忱感召,所有与会者都同意在西元1774年9月5日,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
这一天比起1776年7月4日的重要性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没有召开大陆会议的决断,就不会有独立宣言。
于大陆会议第一次召开之前,在各州推派的代表集体努力之下,终于通过《英属美国权利法案纲要》。其中的领袖人物就是来自维吉尼亚的汤玛斯·杰弗逊。从这件事看来,杰弗逊之与丹摩(派驻维吉尼亚州的英国代表),犹如汉考克、亚当斯之与空渥利斯的关系一样的险恶。
这个有名的《权利纲要》一被通过,杰弗逊立即遭到英政府以叛逆罪名起诉的命运。但是,对此威胁反而勇气倍增的同志——帕多里克·亨利就很大胆地表示其看法,虽然话说得含蓄婉转,但末了两句却颇能发人深省:
“如果这就叫做叛逆,那么恐怕往后要犯尽了所有的叛逆罪名了。”
站在左右殖民地命运的严肃立场并肩奋战的人们,不管是权利、军力、财力都是极其缺乏的,然而自与第一次大陆会议同时发起行动以来,两年之间陆续进行着积极的反抗运动。就在1776年的6月7日,理查·亨利·李得到议长的允许,站起来发表以下的言论:
“各位,我坚持本殖民地应拥有自由及独立的权利,本人拒绝再向英王效忠,为解除所有政治上的关系缘故,我准备诉诸行动。”
独立宣言
李的炸弹似的宣言,使得议会像一个被炸破的蜂窝,白热化的议论每天不断,最后,李也完全疲乏了,到了第五天,他终于站起来做一郑重的声明:
议长,对此问题我们已经讨论多日,目前只有行动一途,没有理由苦等这么久,更不须再考虑下去,干脆就定今天这个幸运的日子为美利坚共和国的诞辰如何?我们要的不是荒废的殖民地,而是想建立一个和平、法治、有秩序的国家。
他在这个动议还未定论之前,就因其家属有人病危先行离去,回到弗吉尼亚州。可是出发之前,他曾对朋友——发誓战斗到底的汤玛斯·杰弗逊——谈及个人的看法和信念,之后不久,大陆会议议长汉考克,就委任杰弗逊为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的委员长。
委员会的所有委员夜以继日拼命修改、拟定,在宣言上署名的所有人都甘冒性命危险,不惜与英王决一死战,终于在6月28日大陆会议上发表了草案。经过数月的讨论、修改,由汤玛斯·杰弗逊在1776年7月4日议会上宣布:
我们在伟大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造物者赋予我们生存、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宣言》发表之后举行投票而获得正式通过,签署者共有56人。由于这一置个人死生于不顾的决断,才开始有为争取人权而诞生的美国。仔细分析整个经过的细节,可见这个举世为其自由而讴歌的国家,是由这56位同心协力的“合作者”所缔造的。至于华盛顿的军队之所以获胜,亦可说是出自“合作者”的共同决断。何故?因为这共同的决断,在战士们的心中燃起了热烈的斗志,凝结成不许失败的决心。
仔细读过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多数人争取国家的自由或个人决定自己的人生,都须经过愿望、决断、信念、忍耐、合作者、计划的组织化这六个阶段。
孤注一掷
决断力哲学教给我们的,是以强烈愿望所证实的思索,它本身有产生物理性价值的倾向。这就与在U·S钢铁工厂那段所说的一样,把思考经过巧妙地转换的结果。这种转换并非神技也非奇迹,只不过是自然法则的功能罢了,而此自然法则就是:只要具有信念和勇气就可以使国家获得独立自由、个人获得成功。
能迅速做决断的人,正表示他清楚自己期望的目标在哪里。一般具备达成期望目标的人,也能在任何领域中成为出色的领导者,社会厚爱的也是这种人。
优柔寡断不是一天造成的,多数是在幼年慢慢学得。毫无目标地进入小学、中学、高中、直到大学,甚至到选择职业时,依然摆脱不了这种习惯的束缚,他就会成为一个优柔寡断者。一般而言,初次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对任何职业都可迁就,可是优柔寡断者就很难选择第一个职位。100个薪水阶级有99个没有明确的目标,同时对职业也没有慎加选择,老死其上而不知变通。
要下决断,有时需要有非常坚决的勇气才行。在独立宣言上署名的56个人,正可作这句话的最佳证明。为期待中的工作或人生而将整个生命当作赌注者,他们是为争取“经济自由”而赌。当然,不管是追求经济自由、财富、理想的工作、社会地位……如果只凭“赌命”,而无愿望、计划和热心的追求,其中任何一个也绝对不会自动滚到你面前来。亚当斯对追求殖民地自由的那种热切盼望,若有人能将它转移到财富的追求上,恐怕成功也是一样不可限量。相信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获得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