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10705300000005

第5章 中国发展战略思想与理论

中国发展战略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倡导者,是中国发展战略的主要制定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理论,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论述和******的发展理论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不仅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产生影响,也是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制定当代和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必须以******理论为基础展开研究和探讨。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实事求是,求实创新,宏观上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对我国发展目标的科学预见性。它有现实可操作性,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新认识的体现。它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它还注重发展的协调、均衡与全面,并突出了科学技术的首要作用。

一、******的发展战略思想科学体系

******的发展战略思想是一个内容深邃丰富的科学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是我国发展战略中带有全面性、指导性的理论精髓。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客观要求,从世界发展的走向出发,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并指出发展问题是中国的关键问题,也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来观察和解决问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在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或者经济问题,要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人才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加速发展。

中国发展战略概论第二章中国发展战略导论(二)关于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

******坚决主张:一是“要走自己的路”,选择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二是反复强调走社会主义之路,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强调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路,摒弃了计划经济之路,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并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道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和对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科学把握,******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理论。这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还只是刚刚开始,前面的道路还很长,至少一百年。这使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在更客观、更实际的基础之上。

(四)关于发展战略的步骤和目标

******在1979年提出了“小康”设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和目标:第一步,80年代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达到1000美元;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达到4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于战略目标,还有一种提法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种提法可合并为:分“三步走”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关于发展战略重点

******的发展战略思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82年,党中央在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今后20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将发展战略重点具体化。

(六)关于发展战略布局

党的十三大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于1989年11月23日明确了这是我们的“战略布局”。******始终强调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思想,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发展战略的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七)关于发展的战略时序

******十分注重发展战略的时序安排:首先以农村的改革为先导和突破口。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80%的人口的积极性。其次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力争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

(八)关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一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1979年就指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由过去由高指标、高投入、高速度、高增长率、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投资收益率,不断降低物耗、劳动消耗和产品成本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指出:“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他十分强调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九)关于发展战略的关键

******认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改革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在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特别重视经济干部的培养,强调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同时,他很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和知识分子的数量及素质,他大声疾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十)关于公正、稳定、协调的战略发展思想

******十分强调公正与协调的战略发展思想,其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是要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相统一的发展观念;二是我国的发展要着眼于长期、稳定、持续、协调地发展,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三是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稳定的关系,以稳定为基础,以改革促发展;四是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社会整体中各重要组成因素的稳定协调发展。

(十一)关于发展战略实现的环境

******认为,我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他提出中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同英国、葡萄牙政府达成了协议,我国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恢复行使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并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

(十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

******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明确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体制来逐步实现。

(十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矛盾论

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剥削阶级已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二、******关于社会发展观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关于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发展是第一要务

江****继承并发展了******有关发展的理论,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并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

2.推动不断发展和坚持创新发展

在21世纪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新任务,体现了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加快发展。坚持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才能为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坚持制度创新,才能挖掘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源泉;坚持文化创新,是发展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3.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法律保障和思想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协调发展的进程。

4.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人的发展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才能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理论变革和创新,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创新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全面地发展,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因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就是发展必须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重视人的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必须重视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必须重视为人们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良好环境。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辩证地统一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实质。

2.科学发展观以综合和内生式发展为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克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结构与生态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3.科学发展观以建立统筹兼顾的发展机制为根本方法

在新世纪、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在处理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内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发展。

三、******关于发展需要稳定的理论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作保证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和人民面临的突出任务,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早于1975年前后就提出了要安定团结的主张。1980年,******又把安定团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需条件提到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

同时,******高瞻远瞩地提出:安定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外部必要条件,并及时调整了外交格局,改善了国际环境,争取国内稳定和国际和平的环境保证,实现了国内外战略的有机统一。在促进国际和平的战略部署上,一是对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把反对霸权主义与灵活调整外交政策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当作外交战略的基本点,把西欧东欧当作维护和平、抵制战争的整体力量,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的对待国际局势的总方针。二是实行多方位的开放与合作。三是提出“一国两制”的国际争端的新构想。

(二)保持国内稳定的基本原则

稳定主要是指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秩序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格化、法制化的道路。政治稳定是指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经济稳定是使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实现较高的速度和质量;社会稳定是指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持国内稳定,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政治稳定的前提。二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共同富裕,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稳定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保证稳定的最根本原因。三是切勿使领导与群众对立。******要求广开言路,党的领导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要与群众息息相关、同甘共苦、共同奋斗实现战略目标;党的领导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判别是非的能力,对群众中的不正确意见,要给以适当的解释,对于群众的思想问题,要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千万不要压服。

(三)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主张在发展中求稳定。为此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在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硬道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大发展才有真稳定。只有大的发展,才有主动地位,才能真正地抓住稳定。******认为发展与稳定形成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的运动过程,是发展的特点之一。二是发展促进稳定,稳定促进发展,二者相互协调构成发展过程。现代化建设作为一种发展过程,总是各种因素相互协调的发展,经济与政治、思想、精神文明等之间总是构成相互影响的关系。三是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人们的实际工作中也是辩证统一的。******一再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胆子还是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但处理具体事情要谨慎小心,及时总结经验。小错误难免,避免犯大错误。一方面,现代化建设要有一股劲,要有一点闯的精神,因为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不敢闯,就走不出一条新的路子,就不会有大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闯又不是蛮干,因而在处理具体事情时,要谨慎小心。只有正确处理好胆略与小心、闯与谨慎的关系,才能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关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发展观,是对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对于处理好改革与发展、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实现发展战略目标,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新时期更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新时期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1994年5月,以江****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就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是指导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工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实现和维护这个大局,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和最终成功。实践表明,认真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否则,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我们就不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样的伟大成就,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就不可能胜利前进和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不可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无从谈起,也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无从进行。

(五)必须坚持稳定是前提、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比较突出,因此,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必须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应当成为我们各项工作及中国发展战略的指针。

(六)人民群众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十分注意人民群众的利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键是要始终注意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只要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改革,我们就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矛盾,即使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好办。而要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层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深化改革必然会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要向群众讲清楚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引导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