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10705300000047

第47章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进而通过进一步的提高和力量整合,形成人才优势,是人才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人力资本经济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为此,必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人力资本战略,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构想

由陈至立担任课题组顾问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负责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该课题组提出的“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中,有关战略选择、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具有前瞻性、超前性、政策性、指导性,是建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是:人力资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要认真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战略。

(一)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

要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要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长时期的战略筹划,坚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先方针,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做好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二)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1)学习型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是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组织,也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现现有学校体系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转变的一项基础工程;要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开发、教育时段的开放和弹性学习制度、教育服务功能的开放。

(2)学习型企业。其特征在于:学习与培训能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直接需要;企业与学校广泛合作,互惠双赢;培训方式注重实用、开放、效率、效能。

(3)学习型社区。主要特征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多样化、开放性、分散式教育与学习活动,主要按人的生命周期与职业生涯的不同需求,提供丰富、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以提高居民的生存、生活质量与发展能力。

(4)形成学习型社会主体: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团、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个人。

二、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建成总量充足、配置均衡、能力优先、体系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使十几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得到全面开发与提升,实现从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到21世纪中叶,建成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现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两次提升”

未来50年,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将从欠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向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再从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向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跃升。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次提升:从2002年到2020年,我国25—64岁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超过11年,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85以上,按购买力平均价计算的综合生产率达到3万美元左右,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1500人左右,实现从人力资源欠发达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的第一次提升。

第二次提升:从2021年到2050年,我国25—64岁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年,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9以上,按购买力平均价计算的综合生产率达到4万美元左右,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3000人左右,实现从人力资源中等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第二次提升。

三、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步骤

未来50年分3个阶段实现从追赶到超越:

第一阶段是发展关键期(2001年至2010年)。人力资源发展的3大目标,一是人力资源发展目标。根据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初步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人口增长和教育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国国民受教育水平将有进一步提高,25—64岁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望超过9年,将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全国平均达到初中教育水平(相当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水平)。二是人力资源培训目标。到2010年全国从业人员岗位培训人数将达到2.4亿人次,其中高中及以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平均每年接受各类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分别为2亿和0.4亿人次。三是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目标。到2010年,每10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由2000年的3611人增加到7700人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从2000年的1.1万人提高到1.6万人左右。2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97年提高到2010年的9.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2000年的9.6年提高到2010年的11.8年。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2000年的7.99年提高到2010年的9.6年,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4.66%提高到2010年的10%以上。

第二阶段为全面提升期(2011年至2020年)。一是人力资源培训目标。根据未来从业人员规模的变动情况及文化程度构成,全国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平均每年将达到2.5亿—3亿人次。二是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目标。将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第一次提升,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0.5年,接近OECD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到2020年,全国每10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达到1.3万人左右,高中文化程度人数将接近2万人。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2年以上。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1年左右,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将提升到20%左右,基本达到OECD国家20世纪末水平。

第三阶段为从追赶到超越,建成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国时期(2021年至2050年)。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第二次提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到2050年,全国10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达到3.1万人左右,高中文化程度人数将接近3万人。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超过1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4年。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3.5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将提升到4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以上战略选择、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是从全国角度规划的。西部边疆省区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抓紧发展、提升、追赶、超越,与时俱进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四、致力于人力资本开发

(一)以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1)人力资本是一本万利的事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就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国际上的人力资本理论,可以追溯到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创立之初。当时,许多经济学家通过他们提出的劳动力价值学说确立了劳动力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这实际上已经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关于“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以及阿吉尔·贝尔关于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论述,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早期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工人技能的增强视为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基本源泉,认为一国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力资本通过投资形成。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有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即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如前所述,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收益很高的资本。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包括多种形式的投资结果,最基本的如对教育和培训的费用投资,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并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增强;对医疗卫生保健和营养的投资可以改善人的健康状况;对个人的培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技能与知识水平;对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可以通过外部的效果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

(3)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就等于增加人民的福利。世界银行2000年发表的《增长的质量》提出了新的发展分析框架,将影响增长和福利的要素分为三类资源: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其中物质资本是通过增长影响福利,而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不仅可以通过增长影响福利,其自身就是福利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就等于增加人民的福利。

(4)人力资本的水平影响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存量推动了经济增长,因为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更高也就更有可能创造新的技术。对那些没有处于技术前沿的经济,平均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其学习的能力就越强,也就愈有可能吸收已存的技术并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而具有更高技能的人群采纳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会更强。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在发展中国家赶超技术领先国家的过程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发展中国家或一个国家中的落后地区,由于平均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使得他们在赶超先进地区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只有大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迅速改变人力资本处于很低水平的劣势,才有可能实现全国全面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国内外经验表明,人力资本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前提,这对中国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建立人力资本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人力资本经济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

(1)国民经济的主要潜力在于人力资本。在科技进步已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的时代,从总量看,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特别是增加高质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投入,比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取得的收益更大。据舒尔茨对美国公司1900年至1957年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收益的计算,其结果是物质资本增加4.5倍,收益增加了3.5倍;人力投资增加3.5倍,收益增加了17.5倍。由此可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和潜力在于人力资本投资。

(2)发展人力资本,促进科技进步。人力资本越高,技术进步越快,国家综合国力就越强。人力资本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使资本的收益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据1988年统计,在20—24岁的青年中,大学生的入学率,美国为54.9%,日本为29.8%,中国为4%。在美国、日本、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中,物质资本因素与技术进步因素占的比重为:美国23%与42%,日本98%与42%,中国67.5%与1.9%。中国由于人力资本投入少、水平低,导致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比重过低,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本投入。

(3)建立人力资本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物资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才可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加大,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增加的粗放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方式转变。同时,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2004年1月1日。

[2]康平主编:《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3]云南人才战略研究课题组:《云南人才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光明日报》,2004年5月25日。

[5]邓和平:“从就业型教育到创业型教育”,《光明日报》,2004年3月24日。

[6]赵秋成:《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任新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梯度结构与人力资源梯次开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