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10705300000043

第43章 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人才强国战略是如何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基本要求、战略任务、战略重点是什么,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掌握的。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2004年元旦,《人民日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早在1993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指出了:“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2000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鲜明地提出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在“十五”计划中写入人才实施战略,并把它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在人才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以往历次五年计划纲要所没有过的。其后,于2002年公布实施《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003年12月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要求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并作出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决定》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事业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牢牢掌握和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

中国发展战略概论第十一章人才强国战略(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民族复兴的主题就是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来的历史,在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在国际上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但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综合国力、科技发展、国民生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差距,其最根本的差距是知识和人才的差距。我们要在21世纪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大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实现民族崛起、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三)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选择

1980—1998年间,我国的综合国力30%来自于人力资源。实践证明,人才资源的加速积累和开发是实施追赶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导。当前,我们要继续完成工业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大力提高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水平。这不仅可以克服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劣势,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有利于解除信息化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我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势头,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抓紧建立人才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性人才竞争,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从发展中国家网罗大批优秀人才,使发展中国家人才形势严峻,人才的大量流失已经危及发展中国家人才安全乃至经济发展的后劲。据联合国开发署统计,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外流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美国留学生中半数以上来自亚洲和中国。由于人才的严重流失导致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2002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国际上的排名为24位。说明我国科技竞争力在国际上基本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面对发达国家的强势竞争,我们必须加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各种应对之策,趋利避害,把留住、稳定和吸引人才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及早来抓,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赢得国际人才竞争的主动权。

三、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人才资源利用与开发作为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教育与人才资源开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先导性、全面性和基础性作用,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与人才资源强国、教育与人才资源富民、教育与人才资源适度超前发展的道路。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四个第一”:

(一)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

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具有优势的资源,也是我国在世界上唯一最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人力资源具有存量和增量的可再开发性,且可转化为其他社会财富。只要持续不断地投资开发,就能不断得到更新,使之能力更强,贡献更大。只有把人力资源作为人才资源的第一资源来优先开发,才能使潜在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本的国际竞争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因此,只有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那些具备现代知识、掌握和创造先进科学技术的、致力于为人类文化进步作出贡献的人,才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并把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其中的重要任务。要实现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取决于国民素质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只有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全面的开发,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才能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

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实现富民强国上,把全面开发人才资源作为第一国策,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才能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性别之间的差距,才能真正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把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第一国策,才能最终实现富民强国的宏伟目标。

(四)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各级政府必须把振兴教育、培养人才、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要务,要从富民强国的战略高度,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和责任。

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根据党所处历史地位的新变化,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一)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

这是党的人才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是党对人才认识深化与提升的表现,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的新格局。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于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做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广纳群贤。

(三)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一是各级党委要按照管好用活的要求,搞好统筹规划,制定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分类指导,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工作理论、体制和方法,使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注意整合力量,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合力;积极提供服务,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保护,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用感情和人格的力量,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行依法管理,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增强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二是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全社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四)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完善法制,优化环境

一要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二是各级政府要根据人才工作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西部人才开发、公派留学生等工作。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三要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四要加大人才工作立法力度,围绕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基本环节,建立健全中国特色人才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五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加强舆论宣传,为人人竞相成才和充分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思路

(一)努力造就现代化建设的创业型人才

我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战略的总体思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确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才素质与能力为着力点,以人才能力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人才管理制度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为动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造就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业型人才,使全国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为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树立人才新理念、实现新转变

1.树立人才新理念

要把人才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树立人才“四个第一”新理念:新理念之一,人才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要把人才资源提升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研究与发展能力、管理与经营能力、专门技术能力和人文艺术能力的人们的总和。一方面,人才是优秀群体,人才标准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才是在能力层面上的人才,具有人才特有的实用性、创新性能力,特别是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时所具有的技能、技巧、方法,如擅长市场开拓的技能、发明创造技能或能工巧匠等专门人才,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新理念之二,人才资本是“富民强国”、“富民兴国”的第一资本的理念。人才资本强调人才是一种资本,是比资金更重要的资本,有了人才就有了办法、有了思路、有了点子、有了门路,因而也就可以有了资金并产生效益和财富。人才资本的拥有者是人力资源中的特定人群,人才资本主要是以人才的创造能力及其结果体现的。经济社会乃至国家持续发展、繁荣富强要靠人才资本。新理念之三,人才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要素的理念。国家发展首先要依靠和开发人才资源,国家发展首先要发展人才资本,有了人才资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有了基础、有了希望,就可以快速健康发展并加快建设步伐。新理念之四,人才开发是各级党政机关第一责任的理念。

2.实现四个转变

在树立人才“四个第一”理念的基础上,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工作上要致力于实现四个转变:转变一,从传统的重管理、轻开发转变为既重管理、更重开发。转变二,从重引进、轻使用转变为既重引进、更重使用任用。转变三,从重物质奖励、轻机制创新转变为既重物质激励、更重机制创新。转变四,从重政府作用、轻市场作用转变为既重政府作用、更重市场作用。

3.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的关系。既要重视引进外来优秀人才,更要重视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充分挖掘、调动本土人才的潜力、潜能,坚决克服一些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长期存在的只有“外来和尚会念经”的观念,改变重引进、轻使用的倾向。人才使用是“面”,人才引进只是“点”,引进的只能是紧缺的人才,要坚持“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和引进“不求多、只求精,不求高、只求实”的原则。二是处理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关系。要大胆鼓励本地人才走出去,鼓励优秀人才走出去得到锻炼提高,也为留下来的人才创造了更多展现才干的机会,人才越卡住流不出去也就越容易流失人才;人才越流不出去也就越缺乏流动的能力,越易形成“近亲繁殖”。“请进来”要善于对紧缺人才引进,可采用“柔性引进”办法,可以不挪“窝”,如可以业务项目方式加盟、可以课题合作如省(区)校合作等。三是处理好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引导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政府需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也需要政府政策的宏观引导和支持。

(三)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

(1)创造以业绩为核心的人才使用新体制。要特别提倡衡量人才以业绩为标准,能出优秀业绩的才是优秀人才。人才创新始于业绩创新,团队创新也始于业绩创新;业绩创新是人才创新和团队创新的核心和关键。要建立围绕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提拔、委任以业绩为核心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要树立业绩目标,要强调个人责任感;培养重业绩、敢承担风险的氛围。

(2)建立以效益为目标的人才开发新体制。人才开发应以效益为目标,探索建立打破人才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封闭型管理模式,形成统一的社会化分类管理与人才开发新机制,新机制应有利于优化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形成合力,提高人才效益。要探索建立适应于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文学艺术体育人才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出成果、出效益的良好局面。

(3)建立以改革为动力的人才竞争激励新体制和新机制。促进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竞争上岗、岗位聘用、分配制度、评价制度的创新,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4)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人才资源配置新体制和新机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强化人才信息沟通,拓展人才服务功能,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提高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

(5)加快以教育为基础的人才资源积累新体制和新机制建设。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和国内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构建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方式并相互融通的终身教育机制。

(6)健全以法制为规范的人才社会保障新体制和新机制。对现有人才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完善包括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合同以及外国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准入等法律法规,从而建立健全更多符合国情、各省区市情,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的人才法律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