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古老的崇7文化与男性周期
10703700000008

第8章 《创世记》神话的考古应用和科学解释实例

神话是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作品,是采用虚构神灵和神灵故事的方法来描述和解释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的一种原始方法。分析解构神话的结构和逻辑,可以使我们得到解读神话的一般方法和了解古代神话的实际含义,有助于我们对解读7天创世造人神话的实际内容和参考依据的确认。考古学和历史学对神话进行考证和应用的成功实例,可以为神话具有科学上的应用价值的观念提供实际证明。

要确认前一章对创世神话解读的正确性,需要回答下列一些更为基本的问题:1.古代神话是否包含真实性或客观内容?2.是否有同类神话的科学考证或验证的实例?3.对创世神话做出的分析和解读的方法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或历史事实?如果这些结论都支持我们对7天创世神话的分析结论,那么,我们有理由肯定,我们对7天创世神话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有实际意义的。这是我们本章要接下来讨论的问题。

对于神话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的问题,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神话形成的客观历史文化背景和神话的特殊表述方法来解构神话;二是从古代神话提供的信息在近代和现代考古实践中应用的成功实例来说明利用神话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古代神话是古代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下的一种历史文化产物,它具有自己的思想方法、逻辑结构和叙事方式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解析神话的实际含义,并根据我们现在拥有的更为全面的知识来评估我们对7天创世神话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应用神话进行考古的成功实例是证明神话具有真实性和可用性的最好证据。即如果一些相似的神话内容得到了科学考证和考古证据的支持,那么,神话内容具有真实性的问题就得到了实践证明。事实上,在现代科学兴起以来的几百年时间里,已有大量的《圣经》神话故事内容得到了现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结论的证明,我们将在本章中引用一些实例来说明。

近几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于神话的研究和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成果。对神话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神话看作一种远古时期主要的文字记载形式应用于考古实践,同时,考古实践的结果可以证实神话内容的价值;二是通过科学考证,对神话中神性化了的事物和事件做出科学的解释,还神话的内容以客观的实际。这两个方面的成果都能说明神话这种原始文明时期的表述所包含内容的可解读性和真实性。本节引用对《圣经·创世记》神话内容进行考证的一些具体实例,来说明《创世记》神话资料的应用价值和其内容的可解读性。

《创世记》神话在美索不达米亚考古实践中的应用

美索不达米亚就是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西亚的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的两河流域的平原,绝大部分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境内。“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人对两河流域的称呼,古希腊语“美索不达米亚”是“河流之间的土地”的意思。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公元前420年)曾到达这里,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他记载了这一地区当时的许多情况。

《圣经》中神话故事式的记载在近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考古文化发现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近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考古发现以前,《圣经》创世记中的故事是神秘的,很难让人相信《圣经》中描绘的天堂般的伊甸园会是在现在荒漠一样的地方。在考古学家找到大量的证据以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人相信400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繁荣的文化,很难让人相信3000—4000千年以前这里有了高耸入云的金字塔,曾经是人类文明最发达的地方。只是在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与世人见面后,大量的楔形文字被翻译出来以后,人们才认识到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这里的远古文化对人类的文明有过非常重大的影响。同时,《圣经》中的所述的城市、地名、人物和历史,以及一些自然现象也逐渐得到了考证,《圣经》最早部分《创世记》中的历史内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实和重视。《圣经》在考古和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对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开始于文艺复兴以后。17世纪,意大利人瓦莱首次把刻有楔形文字的砖块带到欧洲,这些文字呈三角形的木楔子形状,被称为楔形文字。由于这些文字没有图形,译读困难,有近两百年无人能解读。

1756年,丹麦派遣了一个6人科学考察小组去西亚,但只有数学家卡尔斯滕·尼布尔一人幸存下来,他到达了古代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今伊朗西部设拉子附近),在那里作了有价值的考察,带回了手绘的草图,他向人们阐述了自己对《圣经》中所说的尼尼微古都遗址的见解。他的这些发现,为后来破译楔形文字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借鉴。

1820年,英国人克劳蒂乌斯·詹姆斯·里奇,考察了今巴格达以北的许多土丘,搜集了许多破碎的陶器和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以及界碑和圆筒印章等珍贵文物。其中两枚圆筒印章后来分别被证实为新巴比伦时期著名统治者尼布甲尼撒二世和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的印章。1842年,法国驻摩苏尔领事,保罗·埃米尔·博塔,开始对库云吉克土丘进行挖掘,他是最早发掘郊外那些奇异土丘的人。这个土丘后来被证实为亚述古都尼尼微的一个宫殿遗址。1843年,博塔在位于摩苏尔西北10英里处的赫尔萨巴德土堆,发现了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亚述帝国萨尔贡二世的宫殿杜尔沙鲁金。这些成果后来大部分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这些古物的出土创造了一门新的学科——亚述学。这座亚述王宫的发现,表明世界上可能存在一种与埃及文化一样古老甚至更为古老的文明,这一文明的摇篮就是美索不达米亚,这一文明如果能被证实,它们可能比埃及文化更古老。同时,这也证明了《圣经》的记载有比较可靠的史料价值。

19世纪中叶,法国人亨利·奥斯滕·莱亚德证实了《圣经》中提到的“尼尼微”。1845年到1847年。莱亚德对尼姆路德进行了发掘。尼姆路德即《圣经》所说的加拉,位于摩苏尔东南约32公里处,历史上,这里曾作过亚述帝国的首都,他在那儿发现了亚述国王那西尔帕二世(公元前883年——前859年在位)的宫殿。1847年起,莱亚德在库云吉克博塔曾经挖掘过的那个土丘上继续发掘。找到了一座尼尼微最大的宫殿。宫殿中那些记载着亚述历史和神话的石雕壁画一幅一幅地排列起来,估计大约有2英里长。他还在一间图书馆中发现了多种古亚述丛书,从语言、历史、文学、宗教到医学等。在这座宫殿发掘之前,人们对尼尼微的了解仅限于《圣经》中一段毁誉参半的文字。莱亚德的发现解开了许多世纪以来笼罩着尼尼微的神话迷团,给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历史一个有力的证据,《创世记》中的有关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证明。①

历史上大洪水神话故事的证实

在《吉尔迦美什》和《圣经·创世记》中,都有一个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学者们认为,《圣经·创世记》中的大洪水故事源自《吉尔迦美什》的大洪水故事。《创世记》写到: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便用洪水灭世,淹没了所有的地方。只有挪亚获得了上帝特赦,事先知道了洪水将至,建造了一艘方舟,载着他的一家老小以及各类留种的动物逃脱了灭顶之灾。在七七四十九天后,船最后在山边搁浅。挪亚放出鸽子探测水情,鸽子衔回来一片橄榄叶,带回了洪水退落的信息。挪亚劫后余生,成为人类的新始祖。这与《吉尔伽美什》中的大洪水故事非常相似。《创世记》中的大洪水传说是否有真实的依据曾经是有很大争议的。1872年,大英博物馆的助理馆员乔治·史密斯对尼尼微发掘出来的泥版进行译读时,发现史诗《吉尔伽美什》中,也记载着一段大洪水的故事,它与《创世记》中的神话故事情节十分相似。但当时这部史诗的第十一章残缺不全,最重要的结尾部分完全缺失。伦敦《每日电讯报》悬赏巨资征募到库云吉克去寻找《吉尔伽美什》史诗缺失部分的人选,史密斯应征前往。他从库云吉克的废墟堆中一共带回了384块泥版,在那些泥版中,他找到了《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第11块泥版的那失落的半块碎片,即大洪水故事的泥版。由此,他译读出了整个史诗故事。

187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美索不达米亚进行了为期14年的考古发掘。在苏美尔古国尼普尔城,他们挖出了约50000件泥版,其中一块3700年前的碎片也记录着《吉尔伽美什》史诗所说的那次大洪水的故事,这使苏美尔人大洪水的神话再次得到了证实。

1922年至1934年,美国考古学家列奥纳德·伍利主持了对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诸城遗址的发掘。列奥纳德·伍利教授1929年在乌尔(Ur)古城遗址进行发掘时,在地下12米深处,挖到了一个厚度达2.5米(8英尺)左右的淤泥粘土层,淤泥层中没有碎陶和瓦砾。这个淤泥沉积层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大洪水泛滥最重要的地质证据,它证实了《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大洪水记载的真实性。从时间来看,伍利从乌尔王陵出土物的物品的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吉尔伽美什》史诗出现的年代比《圣经》古老得多。因此,《圣经》的大洪水的神话故事是这一历史记录的一种翻版。但是,《圣经》的记载确实为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提供了线索,并促进了人们对那儿的考古兴趣。这些考古发现的事实和过程也再次证明,《圣经·旧约》在相当程度上是一部以神话方式记录部落历史和远古神话传说的书籍。除去神话的色彩,它记载的历史内容具有相当程度的考古价值和历史真实性。

《旧约》神话故事考证举例

20世纪以来,把《圣经》的一些记录作为历史资料研究,在学术界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允的方法。许多现代历史学家把《圣经旧约》的内容当作一种史料。波兰历史学家科西多夫斯基的《圣经故事集》就是一个范例。科西多夫斯基用现代科学的观念和相关的实际考证结果对《创世记》中的许多神话故事的细节做了客观分析。

犹太人从美索不达米亚到达迦南,后来又去埃及居住和生息了200年左右,再从埃及出走,这是一段历史学界公认的历史。《圣经·出埃及记》中记录了犹太人从埃及出走后途径西奈沙漠时的神奇故事,其中大多是采用神话方法来描述和解释的。首先来看一段《圣经故事集》中对犹太人出埃及时在食物和饮水问题上遇到的一些奇特神话故事。

《出埃及记》第十六篇“玛哪和鹌鹑(the manna and quail)”也是一篇关于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沙漠中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神话故事:

以色列部落全部人员从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后第二个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间,一个叫忻的旷野。以色列民众在旷野中向摩西和亚伦发怨言说:还不如叫耶和华让我们死在埃及那地方,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有足够吃的。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我们全部都饿死啊。

……

亚伦正对以色列民众说话的时候,他们向旷野观看,不料,耶和华的荣光在云中显现。耶和华晓谕摩西说,我已经听见以色列人的怨言。你告诉他们说,到黄昏的时候,你们要吃肉,早晨必有食物得饱,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

到了傍晚,大群的鹌鹑飞来,几乎遮满了营地。早晨,营地的周围地上有露水。露水蒸发了以后,野地上出现了如白霜的小圆物。以色列人看见,不知道是什么,就彼此对问说,这是什么呢?

摩西对他们说,这就是耶和华给你们吃的食物。耶和华要你们各人按照自己饭量采集这些东西,各帐棚里的人,按着人数,每人两升来收集。

以色列人叫这食物为玛哪,样子像胡荽(coriander),颜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搀蜜的薄饼。

科西多夫斯基说:“《圣经》中的神秘的玛哪今天也不再是奇迹了。1927年,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动物学家鲍登海麦,在西奈半岛发现了一种柽柳,在春天的时候分泌出一种微甜的汁液,那汁液一见空气很快就凝成白色小球,形状象冰雹。当地的贝都印人特别喜欢吃这种小白球。每年春天来临时,当地的贝都印人成群结伙地去草原搜集,就象我们去摘浆果似的。一个人一天可以搜集到一公斤半,足够当日食用。值得提及的是,直到今天巴格达街头小贩还卖叫做玛嗯的柽柳糖浆。很显然,摩西在逃亡时期知道了玛哪浆球可吃,因而后来用这种东西给以色列人充饥。”“有关鹌鹑的情节也不是什么奇迹。假如你对现代的西奈半岛居民说,飞来鹌鹑乃是一种奇迹,那他们会感到很吃惊。春天时节,大群的鹌鹑从非洲内地飞往欧洲。这些鸟儿由于长途飞行,累得精疲力竭,照例要落在海岸边歇息。鹌鹑累得那样厉害,连动弹的劲儿都没有,当地居民空手就能抓住它们。以色列人很可能是碰到飞累落下歇息的鹌鹑群,于是都行动起来捕捉。”这就是粮食问题神话的答案。

科西多夫斯基又解释了另一个相似的情节:“在由西奈山去卡代施的路上,以色列人又遇到了粮荒,营中处处是怨声。这时鹌鹑群第二次飞来,饥肠辘辘的以色列人贪馋地捕捉起来。但这回跟上次不一样,鹌鹑肉对身体有害,以色列人吃了后几乎全都得了重病,有的甚至丧了命。这个情节在《圣经》里带有教诲性,告诫世人:上帝绝不饶恕敢于违抗他的意志的人。令人惊异的是,《圣经》中所描述的这个情节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阿尔及尔的巴斯德研究所所长谢尚教授,发现在西奈半岛有时会出现有毒的鹌鹑。这些鸟在飞往欧洲前在苏丹停留,吃那里的一种带有毒性的谷物,这样,它们的肉对人体就很有害,甚至有致命的危险。以色列人那一回显然不走运,他们捕捉的恰好是这种鹌鹑。”

《圣经故事集》中还解释了另一个看似神秘的故事:“摩西在何烈山用牧杖敲打山岩,就有一股泉水涌了出来。这个奇迹他显然是从贝都印人那里学来的。贝都印人知道,不管天有多么干旱,在山脚的沙子和石灰结成的很脆的薄壳下通常都积着水。只消把薄壳敲碎,就可弄到水喝。”②

食物和水是沙漠生活中生死攸关的问题。摩西根据其多年沙漠生活的经验使犹太人渡过了沙漠旅途中最艰难的时期,许多所谓神的旨意和恩赐只是摩西丰富的沙漠生活知识和经验的表达,只是这些经验在当时是人们的知识无法解释的,只能采用神和神话情节来解释和描述。这些故事情节很可能是以色列人真实历史片段的反映,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人们采用神话方式记载和解释的真实事件。另一方面,神话的表述也使得这些故事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变得更具神秘性和寓意,这也许也是当时摩西借用神的旨意这种表达方法来稳定和凝聚部落人心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以上这些《圣经》神话故事的科学考证和解释都说明:《圣经》中一些看似神秘的神话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地方性的特殊自然现象和一些实际生活经验的神化,除去神话中这些神性的内容,还原客观事件的原来面貌,并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推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故事中有科学和历史研究价值的真实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