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47

第47章 “要致富先修路”,急需修路的地方往往资金又少

民间谚语是这样说的:“要致富,先修路,大修大富,小修小富”。这句民谚起源于珠江三角洲,后来传遍全国,成为人们的共识。一位专家的话为这句民谚作了注脚:“凡是公路运输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注定发达。凡是公路运输滞后阻塞的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也必是落后的。”路通人富,路畅心顺,城乡经济发展无不与路相联。

据交通部长说,截止1991年我国共修建公路104万公里,其中1986—1990年的“七五”期间每年修建1.2至2万公里。但比起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公路的建设仍存在很大差距,被称作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原因很显然:缺少资金。高级公路每公里耗资近千万元,即每步上万元建筑费用。北京市“七五”期间新建改建公路工程总投资17.49亿元。为完成“八五”计划,至1992年10月北京用于公路建设的贷款已达18亿元。这尚且未能使首都公路交通尽如人意。但是,目前国家财政每年拨给交通部的建设投资只有2亿元,而且这些钱只能用来修建边防公路,真是有杯水车薪之嫌。靠国家财政拨款修路,难啊。

由于急需修路的地方往往资金缺少,所以交通畸形现象发生在城乡各地。广东的车从广州堵到东莞,山西省的车从阳泉一直堵到河北省的石家庄,沈阳至大连的公路上,市长的车也塞在长长的车队中,无可奈何。西安市的交通阻塞严重,影响了港台投资者的决心。中国内陆山地、农村,渴望发展致富的村民,都在眼巴巴地盼着公路修到家门口,使他们也走上致富的路。

中国急需修路,修路又无现成资金,怎么办?许多地方提供了新思路,出现了新的希望。一是当地集资。各省市都采取了这一做法,修了不少新路。京郊的通县、昌平县集资修路,现已村村通路。山东、江苏的某些交通关键部位,也采取集资修路,解决了大问题。二是向世界银行贷款修路。1987年京塘高速公路动工,用的便是世界银行贷款,30年内将公路收入还清贷款。三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自筹资金修路,实行建设、经营、还贷一条龙。四是政府部门向社会发行债券,筹集修路资金。1992年北京市公路局便向全社会发行了1.5亿元的公路建设债券。五是靠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硬干。这是留给不发展的穷苦地区最后一条出路了,但也未必不可行。山西省陵川县锡崖沟村为了摆脱四面环山、与世隔绝、远离文明的状态,从1962年到1991年,前后30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硬是在山崖上凿出了一条公路。锡崖沟村跑进了汽车,招来了客商,他们借这条几代人血汗换来的路,用山里的红果、黄梨、青石板、山药材、编织品换来了大把大把的人民币钞票,开始了致富的进程。这种30年苦斗的精神是金钱买不来的;但有了这种精神,金钱却决不冷落他们。

多方筹集资金,公路在延伸。至1991年底统计,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6.3%,通公路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75.44%。1992年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05.67万公里。面对每百平方公里只有10公里公路的现状,中国人是有能力、有智慧尽快改变的。通衢遍地的局面,必将与四个现代化的蓝图同时实现。

(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