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40

第40章 粮价过低农民没有积极性,价格上涨过快又容易使工业失去低成本优势

解决好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首要战略问题。只有农业发展了,粮食和原料多了,工业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条件;只有工业发展了,国家实力增强,才能更好地武装农业,推动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曾多次提高粮食的购销价格,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调价前那种“一斤粮食换不来一根冰棍”的现象得到了纠正。“粮贱伤农”已成为公民的共识。但是,由于农民种粮负担过重,种粮成本上升,1992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仍处于低增长态势。进一步调整粮价的压力是存在的。

然而,“粮价带百价”。粮价提高,与粮食相关的商品相当多,操之过急,会带来全面涨价,引发通货膨胀。粮价上涨过快,又容易使工业失去低成本优势。直接受粮价影响的工业有四个方面。第一,大众化粮食制品工业。这包括餐饮工业的主食制品,及糕点、饼干、酱油、醋、粉肠等副食品,肯定要受粮价冲击。第二,工业用酒精、饮料酒、部分药品、溶剂制造业。第三,饲料工业、肉、奶制品工业。第四,职工粮价补贴涉及一切企业,势必增加工业生产成本。由于这些原因,粮价上涨,工业就会失去部分低成本的优势。

面对粮价上升与工业要求低成本之间的矛盾,既不能为了保持工业低成本而不调整粮食价格,也不能只为了粮食价格的合理化而不顾及工业发展的需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和对社会发展负责的态度,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旋:

首先,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价格关系。在1992年粮食调价前,国务院成立粮食调价方案小组,集中办公,并召开专业会议进行平衡协调。方案小组立足于农业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消费者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对稻米、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实行分地区价格衔接,确定了分地区、分品种定价。同时,规定了粮食相关产品的价格。大众化粮食制品在原料价调整的基础上,加合理费用和微利核定价格。以平价粮为原料的产品(酱油、醋、糕点等)的价格,按照企业合理经营,价格从严掌握的原则安排。粮食副食品价格,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既有利于粮食加工企业正常生产,又有利于饲料、酿造业发展,在不过多牵动副食品价格的前提下,由各地安排。由于价格界限清楚,保证了提价范围、幅度的一致性。

其次,粮食提价后,职工补贴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这体现了政府对职工生活的关心,有利于企业承担合理的价格压力。

再次,调整粮价的同时,逐步调整工业产品价格。粮价调整带动了价格改革的进行。自1990年末以来,国家陆续提高了民用煤、纺织品、公共电汽车票价、邮电费、煤气费、房租费、医疗费、自来水费等工业产品和服务费。

随着不断理顺价格体系,一个工农业协调稳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将逐步形成,农业和工业都将获得自己发展的优势。

(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