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14

第14章 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不足

我国大陆的海岸线蜿蜒在太平洋西岸,长达18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而且我国大陆边缘的海洋大多是水深在200米以内的浅海,有利于鱼类等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我国海洋渔场面积广阔,共约22亿亩,约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1/4.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被称为我国四大海产。渤海、黄海的对虾、海参,东海的扇贝、鲍鱼和海蜇,南海的牡蛎、珍珠贝以及梭子蟹等也都是我国著名的海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尽管如此,近海的捕捞量还是超过了可捕量,近海生物资源因而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我国渔业主要是在浅海、近海捕捞,外海渔业规模还很小,远洋渔业刚刚起步,还不具备那种大型船只、大船队浩浩荡荡到远洋作业的条件。而近浅海的生物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近浅海的鱼类资源遭到破坏,捕捞量便直线下降。反映到菜市场的柜台上,黄鱼、真鲷、带鱼、鳓鱼等优质渔获物近乎销声匿迹,代之以鲐鱼、毛虾、小杂鱼、马面鲛之类低质渔获物。偶尔在市场露面的黄鱼、带鱼,其身长、体重与10年前上市的鱼相比,只能屈居孙子辈,根本不是一个量级。50年代优质渔获物与低质渔获物之比为8:2,到80年代恰好颠倒过来,变成2:8.50年代渔业捕获种类是以优质经济鱼虾为主,60年代为大型杂鱼所替代,70年代为黄鲫鱼、青鳞鱼等小型鱼,80年代则以虾蟹类、小杂鱼为主,的确是“每况愈下”。若以50年代的鱼群分布密度作为1,则80年代的经济鱼类鱼群分布密度已降到0.2.目前约有2/3的产量是由尚未成年便遭“厄运”的幼鱼组成的。长期以来,采用张网、拖网、大鱼小鱼“一视同仁”捕获上来的做法,造成鱼类资源的严重衰减甚至枯竭。

另外,随着海洋渔业和沿海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沿海赤潮灾害也越来越严重。赤潮是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并发粘、发臭的海洋污染现象。赤潮会使鱼类窒息致死,引起海水严重缺氧甚至形成硫化物而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生物形成的赤潮含有毒素,会使海产动物中毒死亡,人若食用了含这类毒素的海产品,也可能中毒或致死。1989年是我国沿海遭受赤潮灾害较严重韵一年,沿海发生赤潮面积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严重是历史上少见的。如河北黄骅市海外,从8月初到10月中发生了3次赤潮,受灾海域面积为1300多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随着沿海工业区的发展,有些企业,特别是不少乡镇村企业,由于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科学管理,废水废渣任意排放,也造成对近海海域的污染。加上大规模海洋开发,特别是石油钻采和储运,给海洋造成的污染,都无疑给不昌盛的近海生物家族带来新的灾难。

综上所述,中国尽管近海海域辽阔,但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近海生物资源还是十分有限的。加上过量的捕捞和污染,前景更是不容乐观。我们只有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尽快尽早地制定出切实的汁划,保护我国的近海生物资源,同时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增加水产品产量,才能在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的同时,给我国的近海生物资源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系统。

(张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