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精神,都有着代表这一个时代的特点。而每一个时代却都有着一个共性:不断思考创新。每一个时代的前沿,都有着最勇敢的青年人在为更新的发展努力拼搏,寻找着生命的活力。他们不断寻找着生命的支点,用思考创新的习惯为自己的事业支撑起一片天空。
青年人应该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的精神来思考自己,敢于正视自我和善于突破旧我而思考所生话、所发展。
举一个建国初期,教育上的失误的例子。
解放以后,我国沿用了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冲击能力差。用此来说明传统教育扼杀人才的创造力。
而目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迎合学生的功利性要求,微观教育太多,宏观教育太少,技能知识教育太多,对学生的教育素质感染太少,这样培养的人才在素质上存在重大缺陷,他们只能成为高级打工仔,难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独占鳌头。
杨振宁教授有个评论:“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为知识和智慧的竞争,而知识和智慧的竞争,又归结为学习的竞争、思考的竞争。
知识经济是学习竞争经济,是人才经济。人才是学习的最佳体现和载体,是知识的命脉。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才之争。而人才之所以为人才,正是因为他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创新的思考方法和虽人所不具有的新的意识和理念。
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的效率的竞争。在知识经济,人才和学习创新能力,比资金的投入与积累、市场的占有与扩大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人才是未来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是这场新的国际竞争的焦点。国内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技术创新人才和能看到潜在市场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它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一种新型的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学习的完美效果体现。21世纪更注重能力,漠视职位。由于公司等级制度的崩溃和组织间界限的消失,工业时代的优越性便成了时代的障碍。明天的技术不再需要数百万粗通文化的人在一起干不断重复的工作,不再需要怕丢了馆碗而惟命是从的人,而是需要能够当机立断的人,能够在新的环境里迂回前进,还要敏于发现迅速变化的现实中的新规律。这就是适应和创造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这样的创造性思想深入骨髓的人,青年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习惯,做这样创造性人才。
一位学者曾指出:一个创造性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素质: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应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次,应该学会创造思维,能够打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第三,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第四,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面对21世纪的挑战,社会要求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明显得突出了。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扩大知识面,高校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大学应教全学生怎样去思维、创新,从而成为人才。所谓高层次的人才,应当具有接受终身教育的素质,这是因为在生产实际中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但要学会学习,而且还要学会生存。
时代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大脑不能永远成为单一的接受器和存储器。知识经济时代的轴心转移更是从各个方面对传统的学习内容、方式和教育机制进行了深刻大批判,要想在新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创造性的学习空前的重要了。
无论历史多么的宏伟,无论现实多么的美好,富有生命力的人们总应该去思考、去创新!青年在思考、在创新中永葆青春活力,永居时代前沿,永立于不败之境!
时代的竞争需要青年人面对与思考;事业的发展与壮大需要青年人去思考、探索;生活中的关系处理需要青年人思索、探术……总之,万事离不开“思”字。只有三思而后行,才能把事情办好。不思考,就会“不思则罔”。青年人要将所学有所用,成就事业就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记住不停地思考每件事,每个新事物,新动向。站在时代的巅峰体味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