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生活的艺术
10700600000021

第21章 5、走自己的独立之路

拥有了独立的品质,养成了独立的习惯,就要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去。走自己的奋斗之路,无论艰难困苦,都坚持到底,不畏风雨,终究会看到绚丽的彩虹。青年人创业理当如此,理当养成走独立的路的习惯和性格。无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老一辈成功者的身上,“走自己的路”一直是一道闪亮的风景,不断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勇敢向前,开创着属于自己的独立天地。

这里有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启示,也可以得到力量。这是发生在十年浩劫里的故事: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千万个“文化人”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历史却又证实了他们身上的一种精神独立,求实,为真理而奋斗。

1963年,史学界把毛泽东提出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观点视为马克思主义最经典的理论引入史学界,迅速地掀起极“左”浪潮,有人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翦伯赞。

根据毛泽东阶级斗争的原则,批判者们为翦伯赞列出了“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两大罪状。这两大罪状的宣布用心是非常险恶的,其目的是要将翦伯赞开除“马克思主义的队伍”,置于死地而后快。批判者的观点很快在《历史研究》上刊载出来,点燃了全国范围的“批翦运动”,各种批翦文章连篇累牍地在各种报纸、杂志、广播等新闻媒体上发表,批判的调子越来越高,造成的声势越来越大。面对着这漫天的批判,面对着莫须有的“罪状”,翦伯赞是有口难辩,也无处申辩,然而他的态度却是十分明确的。这年12月,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道:“在真理的问题上,不能让步。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在那帽子、棍子满天飞的岁月里,翦伯赞通过一系列的言行不断地将这种态度表现出来。

1965年6月,毛泽东批示将聂元梓等人贴出的一张大字报在全国广播,十年浩劫拉开了序幕。《光明日报》单刀直入,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翦伯赞,6月1日这一天发表了《评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和《翦伯赞是怎样积极卖身投靠蒋家王朝的》等文章,翦伯赞一下子跌进了深谷,成为众矢之的。从这天开始,许多人涌到翦伯赞家向他兴师问罪,每天都要折腾十几次。家里的许多小摆设、字画被人顺手牵羊拿走,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这种局面一直到工作组来到后才有所缓解。

然而,正义之心是不可战胜的。翦伯赞尽管受重到了如此的待遇,他坚持真理的决心、做人的标准却没有改变。

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翦伯赞读罢大怒,痛骂姚文元。“为什么要对吴晗同志那么粗暴”、“乱打棍子”、“乱扣帽子”、“这样搞,以后没有人敢写历史剧了”。

1966年,报刊上点名批评翦伯赞的文章越来越多,各种帽子、棍子纷纷落在翦伯赞的头上、身上。此时的翦伯赞已没有任何发言权,但翦伯赞却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曾沉痛地跟友人说道:“说我反党反社会主义,我死不瞑目”,“我要等着看到批判我的最后一篇文章”。翦伯赞相信真理是在自己手里的,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最后一定能战胜这群丑类,迎来新的纪元。

1968年夏,翦氏夫妇被扫地出门,囚禁在一间小黑屋中,每月两人仅有30元的生活费。

中央文革刘少奇的内奸行为。翦伯赞严辞拒绝了这一无耻要求。专案组的人便以立即“逮捕”、“坐牢”、“枪毙”相威胁,连续逼供了二十多天。为了维护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实践自己的誓言——“我总是走自己的路”,翦伯赞与他的妻子在12月18日夜一起饮药弃世而去。

翦伯赞以坚持真理、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生。

这些人,他们在走着自己的路,坚定而自信。同时,也走出了一种做人的品格,一种伟大的魅力。

也许这个故事过于悲惨的结局会令人心痛,但帮事主人公留给青年人的力量却是无穷无尽的。只有独立而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的人,才会成为后人真正承认的人。当然,这种事情从此不会再发生,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青年人永远学习的。青年人要有这种精神,养成独立的习惯,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行动上,无论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用这种精神武装自己,在独立前行的路上勇敢面对一切,面对所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