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古代发明与发现
10700200000161

第161章 载人风筝

关于人在空中飞行的想法,在中国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屈原的《离骚》,他想像自己像鸟一样展翅飞翔,驾车或乘云雾腾空。在汉代,曾出现了腾空“羽人”画像石;在唐代,有“飞人”砖画。当发明了风筝之后,能不能用风筝作为两翼,装在人身上使人也能像鸟一样飞翔,在中国古代就有人做过这种实验。

中国第一次的“羽人飞行实验”,是由王莽发起的。据《汉书·王莽传》的记载,有的术士“自言能飞,一日千里……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坠。”可见,那是一次不甚成功的实验。

而第一次较成功的实验却是作为残酷的刑罚而实现的。在北齐的历史文献里,人们可以看到有关载人风筝最早的确切记载,这些史料讲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公元550年至559年,北齐的第一个皇帝高洋在位。他是一个残暴的国君,他对他的政敌——拓跋和元氏两个家族,毫不容忍,而是有计划地一个一个地处死。这两个家族原是魏朝的统治者,高洋别出心裁地杀害了拓跋和元氏两个家族的全部成员。这位皇帝的手段是利用佛教中“放生”的说法,借机把人害死。“放生”,本应该是把捉到的禽兽从樊笼中放走,让它们回到大自然中去,自由自在地生活。而皇帝高洋在参加庆祝佛教圣职授任仪式的时候,却想出一种“放生”的新招术,就是把囚禁起来的拓跋和元氏家族的人作为“放生”的活物。他让被“放生”的人身上都安上竹子或苇子编的粗席为翅膀,强迫他们从离地面30多米高的地方向下跳。史籍《隋书》第二十五卷中就写了这件事。据说在高洋在位的最后一年里,即公元559年,这个杀人手段极其残酷的皇帝不断地让判死刑的囚犯从金凤台上跳下去,把囚犯作为载人风筝的飞行试验员,这样丧生的人就有721人。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七卷里叙述了这件事,说齐显祖高洋“使元黄头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鸹以飞”。令人惊奇的是,有一位魏国的王子、元氏家族的一位著名人物,居然借助风筝在空中飞了起来,滑翔了近千米远后安然落地,但他终究没被“放生”,而仍是被关起来活活饿死了。从科技史的角度讲,李约瑟评论这时的载人风筝说:“事情不仅表示了这位皇帝是一位残忍的人,从另一角度看,这些风筝必须有人在地面控制着,而且技术高超才能掌握好手中的线。也就是尽量使风筝放得久些,飞得高些。”

齐显祖高洋这种残暴的做法,并不能熄灭人类对能在空中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的美好愿望。此后,不少人对载人风筝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并掌握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到了公元18世纪,载人风筝在中国已经广泛流行了。

在中国古代载人风筝的各种各样的构思和设计中,有一种翼形风筝。这种风筝像一对翅膀,翅膀顶部向上成弧形,下面是拱形或平面。这与现今西方国家一种简易的载人滑翔娱乐装置是十分接近的。

在近现代,人类也进行载人风筝的飞行。载人风筝,对近现代航空事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1893年澳大利亚人劳伦斯·哈格雷夫创制了箱形风筝,而后来双翼飞机的制造者就是模仿了这种风筝而制造出了飞机。1894年巴登·鲍威尔成为进行载人风筝飞行并且取得完全成功的第一个欧洲人。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来说,如果说公元559年中国元氏家族成员成功的飞行是世界上最早的载人飞行的话,那么在中国和欧洲首次飞行之间竟相隔了1335年之久。正是因为这一点,公元1901年以前有关航空学著作的序言里都提到了风筝。在本世纪初,早期的飞行员甚至喜欢用“风筝”来称呼飞机,这正好说明飞机来源于载人风筝。在德国慕尼黑市有一座大型的自然科技博物馆,与各式各样飞机并排陈列的就有载人风筝,它被视为飞机的雏形而使参观的人们驻足赞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