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古代发明与发现
10700200000129

第129章 铁索桥

在现代中国说到索桥,人们首先会想到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仅从制作架设上看,这座桥即可视为世界历史上铁索桥的代表。更因为有段英雄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泸定桥更是闻名于世。1935年5月,此桥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关口,22勇士脚踏已被抽去桥板的铁索,迎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其不朽业迹光照史册。红军的壮举使这座铁索桥更加名声显赫。其实,在泸定桥附近地区,许多河面上还架设有各种各样的索桥。

在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因为谷深流急,索桥的发展较早。据古书记载,中国在北魏时期就出现了铁索桥,而西方却到18世纪才出现索桥。在古代中国,索桥的种类很多,若以材料区分,主要有藤桥、竹索桥和铁索桥。这种桥一般架在峡谷处,两岸山崖较陡,深水激流中不易立柱作墩。于是,当地人在生活实践中用悬索为桥,凌空飞渡的索桥由此诞生。因此,这种桥在如今当地人中仍被称为“悬桥”。如跨越峡谷的一条绳索,就构成最简单的索桥,当地人称为“独索溜筒桥”。在峡谷两侧架起绳索的办法,是把绳子一端系在一根箭上,向对岸射去,并设法系在石头上或大树上。但是,在深谷上方吊在索上溜过是非常危险的。古代人曾天才地想出两种解决方法:一是把绳索在固定之前穿过木筒,当地人俗称“溜壳子”,“渡者以麻绳悬缚筒下,俯面缘绳而过”;二是“筒下系作布兜,人坐其上,双手抱筒,绳一起落,则可至彼岸”。后一种方法比较舒适,也比较安全。索桥用的绳索必须有足够大的强度。中国南方盛产竹子,当地的绳索内外两层均取材于竹子,即用竹子作为内芯,外由竹条(篾片)编成的“辫子”紧紧缠绕,便制成了一条结实的竹索。

铁索桥即是在竹索桥、藤索桥的基础上由中国人发明的。从史料记载看,铁索桥又分独索和多索两种。独索桥就是在河岸或着峡谷的两边,先立两个柱子,上面拴一条结实的铁索,索上有一个木筒,筒下有绳。过河时,将绳拴在自己的身上,扶住木筒,顺着铁索而过。多索桥就是并列放几根铁索,上面铺上木板,人从木板上走过。现存最早的铁索桥是著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上的安澜桥(最初为竹索),它全长320米,有8个桥孔,吊桥上铺上木板便于行走。据考证,它是李冰在公元前3世纪建造的。

铁索桥的架设,肯定是在铁链悬吊技术发明之后出现的,中国在钢铁技术方面曾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在公元1世纪就采用熟铁铁链作吊桥了。如本文开头所说的现存于四川的泸定铁索桥,就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最高造桥技术。泸定桥全长102米,桥宽3米,桥身用9根铁链深嵌于两岸石台上,两侧各有两根铁链作为扶栏。铁链由28毫米粗的铁榉手工锻打成长形环扣连接而成。扣环每个长17厘米~21厘米,外径宽9厘米。13根铁索共有12164个扣环,重约21吨。如再加上桥上其他的用铁量,总计达40余吨。在当时,桥工们是如何把每根长达120多米、重1.5吨的铁索绷紧在河面上,又使各根铁索处在预定的位置上,这的确需要高超的技术。此桥建成于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5月,原名为“安乐桥”,桥建成后,康熙皇帝亲自题名“泸定桥”,可见这座桥在当时就受到朝廷的异常重视。据推断,在此以前很早的年代,该处即有类似的铁索桥。

中国出现索桥的时间甚早,但其准确年代已无法考证。除四川外,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索桥。贵州的吊桥曾引起了耶稣会传教士和其他于17世纪到中国访问的西方人的注意。公元1655年,意大利人卫匡国描述了贵州境内一条河上的铁索桥,他的描述可以在所著《中国新图志》中见到。

南美洲秘鲁的安第斯山脉中有一种葡萄藤索桥,据推测可能是仿照中国的方法建造的,那座索桥大约出现于公元1290年以前。西方的第一座铁索桥——温奇桥,是在1741年建成的,跨于英格兰的提兹河上,它只有缆索而没有桥面。欧洲人于1809年才建成第一座可以通行车辆的索桥。由此可见,中国在索桥建造方面至少比西方早16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