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296

第296章 交加散

交加散用姜地捣,二汁交拌各自炒。

姜不辛散地不寒,产后伏热此为宝。

来源:《妇人良方》。

药物:鲜生地黄(捣汁)24克,生姜(打汁)12克。

用法:用地黄汁炒生姜滓,生姜汁炒地黄滓,并各焙干,研成细末。每服9克,温酒调下。

功效:调气和血,滋阴清热。

适应证:妇人产后阴虚阳虚,气血不和,热扰血分或血室,寒热往来如疟,口不燥渴,胸不痞胀,面白脉虚之证。

方义:本方的配伍和制法很有深意:生姜和生地黄,一温一寒,生姜用生地黄汁炒焦,则温中去寒而不辛散;生地黄用姜汁炒黑,则滋阴清热而不寒滞。可见姜、地同用,有相反相成之功。对于产后阴虚气弱而不耐滋补者,最为合用。本方加当归、白芍、红花、没药、延胡索、桂心,亦名交加散,主治妇人恶血停滞、腹中疼痛以及经水不调诸疾。此外,《证治准绳》以当归、荆芥等份为末,亦名交加散,功能和血祛风,主治产后不省人事、口吐痰涎之证。

§§第二十一章 儿科之剂

儿科之剂,是指儿科常用的一类方剂。

小儿因为发育未全,抗病能力较弱,所谓“脏腑未充、骨气未坚、腠理不密”,极易感受外邪,或内停乳食。历代医家都将痧、痘、惊、疳列为儿科四大要证,而其常用的方剂也多以治疗这四种疾病为主。但目前有些病证以绝迹,如天花(痘证)。至于麻疹(痧症),其治疗比较复杂,变化亦较快,且每随气候之不同,而辨证用药亦随之而异,很难以三五方剂包举无遗,必须审慎地辨证论治。所以这一章着重介绍惊、疳两大证的常用方剂。

惊风证,古代无此病名,《巢氏病源》、《千金方》等书中均列为“痫候”,直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小儿药证直诀》等书中始有惊风之名,并分为急慢两种。它的原因甚多,一般急惊多由外感发热,热甚发搐,或痰盛热极而风动痉厥;或饮食过度,积滞蕴而化热动风所引起。总之不出热、痰、风三个方面,所以在治疗上,宜分别施治。外感发热,热甚而发搐者,宜以清泄邪热为主,佐以息风定惊,如急惊丸之治急惊高热发搐。痰盛热极而风动痉厥者,则宜以化痰镇惊为主,佐以息风通窍,如抱龙丸之治急惊风实证而痰热内壅之候;其痰迷心窍、手足搐搦、谵语狂乱、痰热内闭者,则又宜用药力较峻的牛黄抱龙丸,以涤痰祛风、安神通窍、解毒镇痉。如热势较轻,而痰壅气促、风动痉厥者,则宜用小儿万病回春丹以化痰开窍,息风镇惊;其邪热之势较轻,而体质虚弱、痰多、惊惕不安者,在治疗上应扶正祛邪兼顾,选用琥珀抱龙丸以补益脾气,化痰定惊。因停食积滞而化热、生痰、动风的,在治疗上又宜涤痰与化滞并施,以开窍安神,如保赤丹就是一张很好的方剂。但因急惊风病势急骤、变化多端,在辨证用药上,应方随证变,不能执一驭万。至于慢惊风则与急惊风相反,多为虚证、寒证,它的成因虽有多端,但其最终结局,则都是阴盛阳微,呈现一派虚寒征象,随时均可虚脱。因此用药就必须着重破阴回阳,以挽危机。逐寒荡惊汤就是一张治慢惊风的著名方剂。它不仅能破阴回阳,而且还能温开痰闭,降逆止呕,使危绝之象迅速得到挽救。但疾病到了这个阶段,已很危险,必须审慎用药,必要时应采取综合措施,以策安全。

疳积也是儿科常见病证,多因饮食不节、贪食伤中而致,正如《内经》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为小儿年幼,贪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或内有虫积,久之则脾阳衰微,不能变饮食为精微,化源告竭,以致面黄形瘦,腹胀而膨,头发枯稀,内热便溏、舌淡无华,脉象细涩,成为“脾疳”之证。其轻者可用八珍糕调治,以补虚健脾;证情较重而属虚者用金鉴肥儿丸,以补脾清热、消疳杀虫,属实者则用验方肥儿丸,以化痰消积,杀虫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