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196

第196章 鸡鸣散

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①效益彰。

来源;《朱氏集验方》。

词解:①脚气:古称“壅疾”,有干、湿之别,脚肿者为湿脚气,不肿者为干脚气。

药物:槟榔9克,橘红6~9克,木瓜9克,吴茱萸3克,苏叶7克,桔梗、生姜各7克。

用法:研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水三大碗,慢火煎留碗半,去滓(按:应为过滤留滓)

,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大碗。二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二三次冷服,冬日略温亦可。服后用饼饵压下,如服不尽,留次日渐渐吃亦可。

功效:温宣降逆,开郁利湿。

适应证:脚气,两膝以下肿胀、痹痛,足部尤甚,以指按之不起,脉迟而涩或见濡软,甚则寒热,或饮食减少,腹痛下痢,或有胸闷泛恶者。

方义:本方是治疗脚气的一张要方。方中吴茱萸散寒下气,能“治肾气脚气水肿”(大明);木瓜舒筋化湿,善治“湿痹脚气”(别录)和“脚气冲心”(藏器)。《千金》有专治脚气入腹的吴茱萸汤,即是此二药组成。可见这二药对于湿性脚气而肿胀痹痛有殊效。至于紫苏、桔梗、陈皮三味,主要用作开肺利气,“气利则湿行”。因为脚气为壅疾,所以重用槟榔一药,下气降逆,以泻下泄壅,使湿气从大便而出,即所谓“当下黑水粪,即肾家所感寒湿之毒气”。此外,佐用生姜,也不外温散寒气,协助解除脚气。综合起来,本方对于湿性脚气有较好的疗效。假如证见肿热上犯入腹,湿气冲胸,呕恶腹胀,喘息抬肩,自汗淋漓,乍寒乍热,脉短促者,是“脚气冲心”的危险之证,必须加入温阳降逆的附子等品,始能挽救。

本方方名“鸡鸣散”,意在要求于五更鸡鸣时服药,这实际上是取空腹时药物吸收较易,尤其易于达到泻下以除水湿的目的。因此,本方在清晨空腹时服用亦可。有报道,本方改散为汤治疗五更泻泄。认为五更泄多系脾肾阳虚,寅卯之交,阳气当盛不盛,阴寒反剧;气机当升不升,故应时而泄。五更时服本方使寒凝得散、阳气得复,气机得升诸证痊愈。

§§第十四章 润燥之剂

润就是滋润、润泽;燥就是干燥。由于造成脏腑干燥的原因有外干燥邪所伤和津液精血不足两种,所以凡是清泄燥邪和生津益血,使脏腑得到滋润的方剂,叫做润燥之剂。

外感燥邪有凉温之别,治法也分温润和清润两种,但因肺主燥,所以燥邪多伤在肺,治疗原则离不开清肺透邪。内燥或因汗下伤津,或因高热伤阴,或因风热内扰,或因相火久亢等等,治疗时应分别配合清风热、降相火、和荣血、通肠胃等方法生津益血、滋阴补精,来达到滋润脏腑的目的。简单地说,可按上下的不同,分别掌握。上燥救津、中燥增液、下燥滋血,是治疗内燥的总则。

润燥剂,是指具有滋养阴液或略寓轻宣、清热等作用,能够润泽、解除外燥和内燥等病证的方剂。

所谓“外燥”,是指感受秋天的燥气所发生的病证。这种病证又有凉燥和温燥的区分。

一般说来,“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俞根初)。因此,凉燥多属于寒,温燥多属于热。至于“内燥”,简要说来,久嗜浓酒厚味,或房劳太多,或热病后期津液受劫,或误服温燥、克伐的药剂等等,都能损伤阴液,引起内火,形成内燥的病证,正因燥有内外之别,所以润燥剂就可分为解除外燥和滋润内燥两类。

解除外燥的方剂,多由轻宣达表和清凉滋润的药物所组成。由于外燥病变多在肺金,所以这类方剂多能轻宣肃肺、清润肺经。临床根据凉燥和温燥的不同,选方有所区别。大致说来,凉燥多可见到恶寒身热、咳嗽、胸痛、头痛鼻塞、唇燥咽干、苔薄白等证,治宜温散肺寒、清凉润燥,方剂如肘后葱豉汤合桑菊饮(见发表剂)之类。温燥所不同的是起病恶寒较短,肺热伤津的情况较重,其见证多有身热心烦、口渴咽痛、咳嗽少痰、痰中带血、胸痛、头痛、舌尖边质红等现象,所以治宜清肺润燥,方剂如清燥救肺汤之类。

滋润内燥的方剂,多由滋阴增液、生津益血、养阴清热以及清火泄热等方面的药物组成。这类方剂的适应范围较广,临床根据内燥病证的表现不同,选用不同的方剂,简要地说,阴亏肺燥,见有咳嗽、咽燥、口干少津,或有咳血、咯血,或外见皮肤干燥、筋脉失荣等征象的,宜用琼玉膏、滋燥养荣汤之类养阴润肺。火盛津枯,胃中干燥,证见噎膈反胃的,宜用五汁安中饮之类,清胃火,生胃津。血虚阴亏,大肠燥涩,见有大便秘结等症状的,宜用活血润燥生津散之类滋阴润肠。此外,如内热消渴伤津,见有口干舌燥、渴饮善饥、饮一溲一等征象的,宜用消渴方、白茯苓丸之类,随证加减,以清火生津、止渴。又如病后虚火伤津,见有心烦不安、下痢等症状的,宜用阿胶鸡子黄汤之类滋阴清火除烦。上述这些,只是滋润内燥剂的应用举例,临床时尚须详细辨证,因病遣方,方不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