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174

第174章 三物香薷饮

(附方:黄连香薷饮、五物香薷饮、六味香薷饮、十味香薷饮、二香散、藿薷汤、香葛汤)

三物香薷豆朴先,若云热盛加黄连。

或加苓草名五物①,利湿祛暑木瓜宣②。

再加参芪与陈术,兼治内伤十味全③。

二香④合入香苏饮,仍有藿薷⑤香葛⑥传。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词解:①五物:就是“五物香薷饮”。②木瓜宣:五物香薷饮加木瓜名为“六味香薷饮”,有宣泄暑湿、舒筋和络的作用。③十味全:就是“十味香薷饮”。④二香:就是“二香散”。⑤藿薷:是指三物香薷饮配合藿香正气散而成的“藿薷汤”。⑥香葛:三物香薷饮加葛根名为“香葛汤”。

药物:香薷3~6克,厚朴(姜汁炒)3~6克,扁豆(炒)9~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除湿和中。

适应证:夏季外感寒湿,内伤生冷,恶寒发热,头痛肢楚,烦躁无汗,或腹满而痛,呕逆泄泻,苔白腻,脉浮紧。

禁忌:无外感寒湿或表虚、气虚者禁用。

方义:本方是发汗解表、除湿和中的著名方剂,适用于夏季纳凉受寒,或过食生冷瓜果,阳气为阴邪所遏的所谓“阴暑”证。方中香薷辛温香窜,能彻上彻下,发越阳气而驱阴邪,外可达表发汗散寒,内能利水渗湿止呕,是夏季解表的要药,所以古人称它为“夏令的麻黄”。厚朴苦辛而温,温中下气,燥湿散满,能通气行滞,平呕止泻,定痛散满。扁豆甘淡,和中化湿,清暑解毒。

这里所谓“阴暑”证,实际上是夏天的感冒表实兼夹里湿之证,它与暑(热)邪引起的“暑病”截然不同。因此,凡是伤于暑热,而发热汗出、烦渴不安的证候,切不可误用本方。

这在临床之际,不可不辨。

“黄连香薷饮”(《丹溪心法》),也叫四物香薷饮,是本方加入清暑泻火的黄连(2.5克)一味,适用于上述证候兼有口渴、心烦之证。

“五物香薷饮”(《医方集解》),是本方加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的茯苓(12克)、甘草(2.5克)组成。用治三物香薷饮证里湿较盛,兼见腹胀泄泻之证。《局方》有一张“香薷饮”,药味与此相同,只是以茯苓易茯神,用治四时伤寒头痛,脾胃不和,胸脘痞滞或惊忧恚怒之症,可以互参。

“六味香薷饮”(《医方集解》),是五物香薷饮加入化湿舒筋的木瓜(6克)一味。用治五物香薷饮证兼见两腿转筋。

“十味香薷饮”(《百一选方》),是六味香薷饮加人参(1.5~3克)、黄芪(4.5~9克)

、陈皮(4.5克)、白术(4.5~9克)组成。这四药相配,功能补气健脾,适用于夏令感受寒湿,中气虚怯,头重困倦,身热不甚,吐利腹胀,小便短涩之证。

“二香散”(《世医得效方》),是五味香薷饮合香苏饮(见表里剂)组成。功能清暑渗湿,理气发汗,适用于外感风寒,暑湿内蕴、气滞,以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噫气不畅、脘闷纳呆、腹膨便泄、苔白腻、脉濡数的证候。

“藿薷汤”(《医方集解》),是本方合藿香正气散所组成。具有清暑化湿、宣中和胃的作用,适用于暑湿互蕴,以致胸闷泛呕、腹胀肠鸣、泄泻、苔垢腻、脉濡等证。

“香葛汤”,是本方加葛根(6克)一味。适用于暑天外感寒邪,内有湿蕴,发热头痛,项背拘强,腹胀泄泻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