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127

第127章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凉血解毒化疹斑。

来源:《千金方》。

药物:犀角2.7~5克(磨汁另冲),生地黄12~18克,牡丹皮9克,芍药9~12克。

用法:水煎,去滓,入犀角汁,热服。

功效:凉血滋阴,清热解毒。

适应证:①伤寒、温病,热伤血分,迫血妄行,以致吐血、衄血、溺血、妇女倒经、血崩,或周身透发斑疹,色呈紫褐,热势较重,或甚则呈现躁狂谵语。②小儿痘疮、麻疹以及喉痧重症,痧透喉烂,热毒入营动血。③心火过旺,灼损肺金而突然吐血,血色鲜红,心烦咳逆,舌质红,脉洪数。

禁忌:阳虚及无大热的,应忌用。

方义:本方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一张名方。热病期中,热邪深犯营血,迫血妄行,或吐血、衄血,或发斑疹,或妇女血崩,或甚则见有烦躁不安、神志错乱等证,都常用它治疗。方中犀角清热凉血、止血,化斑解毒。生地黄不但能协同犀角解除血分热毒,加强止血作用,而且可以滋阴养液,补救由于高热所耗伤的阴液;从而增强抗病能力。白芍和营敛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疗斑,二药增强犀、地的作用。古人认为,治疗犀角地黄汤证,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滋其阴,则火不息;不祛其瘀,则新血不得复生。此方面面俱到,确是本证的治疗良方。不过,在临床运用上,多将白芍改为赤芍,因为赤芍清营凉血、活血去瘀,治疗热病出血、发斑的作用,较白芍为优。此外,如果兼怒而致吐血的,可加柴胡、黄芩,以清肝解郁;热邪炽盛的,可加黄连、黑山栀,以增强泻热的作用;斑疹较重的,可加连翘、金银花、牛蒡子、生甘草,以增强解毒化斑疹的作用。

其次,本方还可用于急性白血病导致的高热、出血,以及慢性肾炎尿毒证而呈现伏热内燔,邪及心包,神志不清等证。因为本方咸寒入营,凉血苦降,能使热挫、血止、神清、阴复,用之常能化险为夷。

此外,犀角地黄汤证,方歌说它是由于“胃热”所致,一般都认为它是由于“热邪深犯营皿”,究以何者为是?《灵枢》九针篇说:“阳明多血多气”。火逆于中,血随火上,便可出现高热甚至神昏、吐血、衄血等证。这就是它属于“胃热”的根据。至于说它是“热邪深犯营血”,一因热性病的吐血、衄血,是热邪迫血妄行的表现;二因热病的躁狂神昏等证,是营热侵犯心包的结果(心主营、主神明)。正因为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阐释,有的医家认为本方主治“胃火热甚”,有的医家则说它专“解心经之络热”。其实,营热,胃必亦热,所以二说所指的病证,并无差异,仅仅是解释病机的角度不同而已(习惯上多主张热入营血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