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123

第123章 丹参饮

(附方:百合汤、金铃子散)

丹参饮里用檀砂,心胃诸痛效验佳。

百合汤中乌药佐,气郁胃痛不须夸。

圣惠更有金铃子,酒下延胡均可嘉。

来源;《时方歌括》。

药物:丹参一两(15克) 檀香(2克) 砂仁(3克)各一钱 用法:煎分两次服。

功效:理气活血。

适应证;气滞血瘀心腹、胃脘疼痛。

方义:丹参活血祛瘀,可治血瘀腹痛、月经不调;檀香、砂仁理气温中,疏气行滞,檀香尤能治气滞脘腹作痛。三药相伍,能调气和血,使气血运行通畅,临床不但用它治疗心腹、胃脘气痛,还常用它治疗血瘀气滞的痛经以及肝肿大而胁肋疼痛的证候。

“百合汤”(《时方歌括》),方用百合30克,乌药9克。功能理气舒郁,主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以及气郁而致胃脘疼痛。胃痛服诸热药不愈,则非寒痛,而为热痛。然既服热药,必伤胃阴。故本方用养阴生津之百合,补已伤之胃阴,用辛温香窜之乌药,行气以止痛,可谓善治也。

“金铃子散”(《保命集》),由延胡索、金铃子二药组成。延胡索功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具有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的作用;金铃子苦寒,功能导湿热郁结,善于利气止痛。所以凡是气血凝滞、湿热蕴结的脘腹疼痛,用之最为相宜。所以,张洁古认为“热厥暴痛,非此不能除”,张璐玉说它“功胜失笑散而无腥秽伤中之患”。可见本方的止痛作用极为可靠,尤以胃痛一证,临床多用它为主方,随证加味。如呕吐的合左金丸,甚则再加旋复代赭汤;吞酸嘈杂的加煅瓦楞、煅乌贼;嗳气频仍或不爽的加佛手片、白豆蔻仁;痰多口黏、苔腻的合二陈汤,偏热的加白芍、黄芩;偏寒的合大建中汤;脾虚气弱的合四君子汤;夹湿的合平胃散;兼食滞的合保和丸;胸闷不畅的加瓜蒌、薤白、香附;剧痛的加香甘松、乳香、没药等,常获良效。但因其主要作用是活血气,所以孕妇必须慎用,同时,阴虚火旺、舌红脉数的,应该配合玉女煎或其他养阴调胃之品始妥。《谦斋医学讲稿》说:本方主治肝气肝火郁滞胁痛,少腹胀痛。方仅两药,用量相等,而以金铃子为名,说明以疏肝气、泄肝火为主。金铃子只能走气分,并且偏于苦寒,配合延胡辛温活血,亦能行气止痛。

§§第九章 理血之剂

血是脉管中有形有质、流通不息,营养人体的物质之一。从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一直到毛发皮肤、肌肉筋骨,无不需要它来濡养。假使因为外伤或疾病的影响,造成体内血液耗伤或运行失常时,就会产生血虚、血瘀和出血的证候。因此,凡是具有补血、去瘀和止血作用的方剂,就叫做“理血之剂”。简单来说就是专门治理血分疾病的方剂。

理血剂,就是调理血分疾病,具有补血、活血通络、破血去瘀以及止血等作用的方剂。

一般分为补血、活血祛瘀、凉血和止血等四类。其中补血剂已在补养剂中作了介绍,这里只讨论活血祛瘀、凉血和止血等三类方剂。

活血祛瘀剂,是为“血瘀”病证而设。血液本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之一,周流不息的循环于人体。如果一旦因为跌仆损伤、妇女经产、寒凝、热结等种种因素,致使血液流通不畅或凝结瘀滞,便有一部分血液成了有害的物质,郁滞于人体某部组织中,阻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产生各种不同的病证,此时就必须运用祛瘀剂来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活血祛瘀药是:桃仁、红花、川芎、芍药、生蒲黄、蟅虫。应用时可依据病情的缓急,选药处方。一般病势缓慢的证候,如妇女经行量少,或产后恶露不畅,血瘀腹痛,均宜和血化瘀,可用四物汤加减,药如当归、川芎、丹参、芍药。病势急迫的证候,如产妇腹中有干血,疼痛甚急,拒按,大便不通,脉实有力,或跌打损伤,内有瘀血疼痛不能转侧,二便闭涩,或因内有瘀血,胸痛吐血,均宜攻下逐瘀,如桃仁承气汤和下瘀血汤之类。此外,人体的气血是互相依存的,“气行则血行,血瘀则气滞”,所以血瘀气滞之证,常于祛瘀剂中佐用香附、乌药、木香、陈皮等行气药。并且有些活血药本身亦具有行气的功用,如郁金、乳香、没药等。

凉血剂的组成,都是药性寒凉的药物,如生地黄、牡丹皮、赤芍之属,并常配用清热药,如犀角、黄芩、山栀等。其综合功用是清热凉血、解毒,多用于热性病过程中,热邪侵犯营血,或使血涩不行而致皮肤发生紫斑,或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等证。如犀角地黄汤就是治疗这类病证的代表方剂。

止血剂,是针对出血病证而设。运用得当可以制止出血,从而防止血液损耗过多而招致的“血脱”。但由于出血的原因各异,止血的方法也各不相同。除了某些原因比较单纯的血证需要单纯止血外(如用止血的仙鹤草、地榆炭配合固涩的赤石脂、禹余粮治大便出血),单纯的止血剂是很少见的。—般都须辨明出血的原因,因证施方。无论血从上溢而为咳血、吐血、衄血,或血从下溢成为便血、尿血、崩漏,总名出血。凡是由于实热的,其治疗原则不外清热凉血、止血,常于凉血药中加山栀、黄芩、黄连、犀角等清热药物。犀角地黄汤即是其例。凡是属于虚寒性出血,其治疗原则不外温摄止血,宜于养血止血药中配加炮干姜、制附子等温热祛寒、固摄之品。黄土汤即是其例。凡是因为内有瘀血停滞的,其治疗原则不外祛瘀,只有去其瘀血,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用桃仁承气汤治疗头昏脑胀,内有瘀血,呕吐紫血之证即为其例。凡是虚性出血,一般宜于补气养血药中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补气药,或佐用龙骨、牡蛎等固涩药;如果出血不止有虚脱先兆或倾向者,反不宜运用养血之品,以免阴滋不化,不能收功,而只宜用独参汤或人参、黄芪合煎,以峻补元气而达到止血急救的目的。所谓“气为血之帅”、“血脱者益其气”,就是指此而言。其次,假使上部出血属实的,往往需要采用引血下行的方剂(即“因势利导”),以缓和上部的紧迫,来达到止血的目的。下部出血夹虚的,每每需要配用升提的药品(如升麻、柴胡),才能取效。而且止血剂中的佐使药或引药,也得按照出血病证的不同加以选择。一般吐血、衄血,多用侧柏叶、茅根为引;便血、崩漏,多以槐花、灶心土、地榆、藕节为佐使。至于止血剂中药物的炮制和配制,古人很重视这样的两种经验:一是多采用碳剂,如山栀炭、地榆炭、炮姜炭、藕节炭等;一是提倡生用鲜用,如四生丸之类。前者因为炭剂都有吸着作用,能增加止血效能,即所谓“血见黑则止”之义;后者由于“生鲜者行为俱全”,可以增强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