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名医名家精方简药
10697600000107

第107章 13 汪履秋 肺炎证治一得

肺炎病的治疗略有一得,现介绍如下:

一、应凉散清宣,勿轻施苦寒

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高热、咳嗽、气急、胸痛等,与中医学的风温颇为相似。主要病因是感受温热之邪。初起邪侵肺卫,继而邪热入里,深入气分,表现热壅肺气之证。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在此阶段不再传变,即从气分而解,病变向愈,“逆传心包”者十分鲜见。病之初起必以凉散为原则,所谓“在卫汗之可也”。临床每用银翘散,桑菊饮为主方,常用药如荆芥、薄荷、银花、连翘、豆豉、桔梗、芦根等,若确系因寒致病,风寒闭肺者,羌、防等温散之品亦可适用。不过此证临床甚为罕见,且很快从热而化,使用时机也较短暂,故必须谨慎投施,否则将助火燎原,邪热入里,则以清宣为要。热壅肺气者,以麻杏石甘汤或薄杏石甘汤为主方,表闭喘甚者用麻杏石甘汤,里热甚而喘不著者,用薄杏石甘汤;壮热烦渴者,白虎汤更为常用之剂,其中石膏必须重用,一般可用60~120克,同时必须配以知母,方能提高清肺退热之能。还可适当参入清热解毒之品,诸如金荞麦、鱼腥草、虎杖、鹿衔草等。需要注意的是肺炎病在卫气之时,决不可轻施苦寒之剂。肺炎其病在肺,病势向外,故治疗必须注意因势利导,非轻不举,凉散清宣,透热外出。苦寒之品,其性下泄,大剂投施,不利邪热向外透达,若非确系热蕴气分,郁而化火,火毒炽盛者,黄连、黄柏、山栀多不相宜。即使蚤休、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亦不可孟浪投施。若肺经热盛,同时伴有腑实不通者,泻热通腑,釜底抽薪,每有良效,宣白承气为必用之方,不必拘于大黄之苦寒。

二、既重视“截断”,又不悖辨证

现代不少医家提出所谓“截断”疗法。病初即投以大剂清热解毒之品,以截断其传变途径。此说确言之有理,对临床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此法的应用也不应与辨证论治原则相悖,当然也不能完全拘于“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之说,而必须全盘衡量,综合考虑。肺炎若病初表邪较著而无里热之征象者,仍应以凉散为原则,不必早投清解之品。若表邪不著而伴见口干苦、苔薄黄者,说明病邪已有转入气分之势,则当合入清气泻热之剂以截断其传变,方投麻杏石甘汤、薄杏石甘汤、白虎汤之类。同样,若气分热盛,高热不退,又见心烦不寐,舌质红绛者,则说明病邪又有传入营血之势,宜在清气泻热之时伍以凉营解毒之品,以防气分邪热进一步深入。总之,临证不可拘泥于辨证,亦不可乱施“截断”,必须灵活掌握,方能恰到好处。

三、宜养肺和络,防耗气伤津

肺炎多系感受温热之邪为病,而热邪每易伤阴,故肺炎后期大多表现为肺胃阴津受伤,诸如低热不净,干咳或稍有黏痰,口干舌燥,舌红少津等,此时应以甘寒之品清养肺胃,沙参麦冬汤最为常用,药如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桑叶等。同时还要注意兼清余邪,以免邪气内伏,病延不愈,常合泻白散加味,药如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等。

肺炎后期邪热渐退,络气不和,常后遗胸痛等症,治疗当理气和络,方用香附旋覆花汤加减,药如旋覆花、香附、苏子、杏仁、郁金、丝瓜络等。且要注意应以宣理肺气为主,川朴、枳壳等因过于辛燥不宜使用。若病程较长,深入血络者,又当合入桃仁、红花、赤芍等以和血通络,特别是病变后期症状不著,炎性病灶一时难以吸收者,和血通络每有良效。即使在本病极期,和血通络之品也可参入辨证方中,以提高临床疗效,千金苇茎汤常可化裁应用。若络脉受损,痰中带血者,理气和络之剂则应慎用。痰气郁阻者,还可使用栝楼、郁金化痰通络。

四、当随机辨治,忌拘泥不变

肺炎病变每在气分而解,逆传者十分少见。但是,也不可掉以轻心,须防邪热炽盛,正不胜邪,深入营血,逆传心肝。特别是年老多病和小儿尤应注意。一旦出现逆传者,必须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救治。内陷心营,神昏谵语者,凉血清心;热极生风,痉厥抽搐者,清热熄风;若突然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者,多属阴竭阳亡之危候,急当救阴回阳固脱,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救治。

典型的肺炎,其临床表现与风温相似。然亦有少数不典型肺炎,还可能出现类疟证、结胸证,有的还与湿温病相似。此时,不可概谓风温,再投银翘、白虎之剂,而应根据证候特点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