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幼儿情商与教养0~3岁
10697400000014

第14章 培养内容

培养良好感情和健康情绪

情感是人在他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应。满意、兴奋、喜悦、热爱等,是人得到满足时的情感;失望、忧虑、愤怒、憎恨等,是人没有得到满足或在获取满足中遭到挫折时的情感。情绪也是人对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反应。只是,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具有明显的情境性;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具有显著的稳定性。因此,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的,都是人的一种态度和心理体验。

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能产生巨大的动力,推动人去从事伟大的事业。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绪和情感也是影响人健康的心理因素:乐观、平和有益于健康,而忧郁、愤怒有害于身体。人们常说“气大伤身”就是这个道理。许多研究证明,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不但有益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饮食营养、智力营养,还要关心孩子的精神营养,注意观察并细致地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情绪,使之良好、稳定、健康。

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对年纪小的孩子,应该让他知道:大家都爱你,你也应该爱大家;别人关心你,你也应该关心别人;要尊敬老人,爱护幼小者;见了强于自己的人不要怕,见了幼小者也要不欺侮;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克服,遭到挫折不要灰心丧气;成功时不自满,失败时不沮丧;对坏人坏事要憎恨,对好人好事要热爱;看到比自己强的人,要通过努力去赶上,而不是嫉妒,更不能愤恨;还要学会抑制,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等。

家长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培养上述这些情感。例如,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看有益于孩子的影视节目,看完之后和孩子讨论: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等等,引导孩子进行评价,从中培养孩子的爱憎情感;也使孩子从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中学习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感和聪慧的理智感。例如:家长在给孩子讲一些以弱小战胜强暴的故事后,应问一问:为什么小白兔战胜了大灰狼,为什么小山羊战胜了大老虎,为什么武松打死了吃人的老虎等等,让孩子知道,冷静思考就能想出好办法来,遇事不慌张便能发挥人的聪明和本领。

丰富孩子生活是培养的途径

家长可以在节假日里带孩子旅行、参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面对景色秀丽的自然风光,谁还会发脾气呢?看到大海,心胸会旷达;登上高山,眼界会开阔;面对森林、绿野,充满喜悦快活;穿过峡谷、急流,感到新奇惊险;在青山绿水中倘佯,欢乐无比;在名胜古迹中游玩,感慨万端……带孩子旅游观光是培养孩子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的好办法。

可适当地饲养一些小动物。例如可以养几条金鱼;养一只或几只小猫、小狗、小鸡、乌龟、鸽子……除供孩子观察之外,要尽量让孩子饲养和照料,家长引导孩子耐心饲养,珍惜爱护,使孩子感到这些小生灵的可爱,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此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与小伙伴交往、与成人交往。在人与人的接触中懂得被爱,也学会去爱别人;在被人关心中,也学着去关心别人;同情不幸的人,憎恨给别人造成痛苦的人;学习热情,也学习冷静;让孩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尝试、总结。家长要教给孩子判断是非好坏,使孩子逐渐形成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

家庭应有良好的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友爱、谅解、谦让等友善关系,及大人平和的态度、愉快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及善于控制的能力等对孩子形成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都有极大的影响。生活在整天吵闹、非打即骂的家庭中的人是不会有好情绪的,更何况孩子的感情脆弱,哪里经得住这样的摧残?相反,处于冷漠的环境,从小失去母爱的人,也多缺乏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有的甚至残忍、冷酷。家长的情绪不稳定,家庭中冷热变化急剧,说打就打,说好就好,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也情绪不稳定,好随心所欲,丝毫不顾忌别人情感的变化和需要。

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消极情绪和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控制消极情绪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转化控制和冷化控制。某著名文学家劝告那些自以为是、喜欢争吵的人,在发言之前,必须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这虽然好笑,可这却是转化控制的好办法。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难免任性、好强,在别人面前逞能、疯跑,甚至搞一些破坏活动。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用粗暴、冷淡、威吓或欺骗等态度和手段强行制止,可以用“转移情感”的办法,去爱抚他,去询问因由,去耐心劝告,指出危险,使他们觉得受到同情、爱护;也可以拿出他心爱的玩具、他喜欢吃的糖果,使他的注意力转移,以缓和其冲动的情绪。他平静下来了,这便说明他已经在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了。事后,家长再和他平心静气地谈一谈,指出这样做的后果,使孩子慢慢意识到应该掌握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尺度。是“遇事冷静”的意思。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要求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而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接近少年期的孩子,则应该这样要求。

1.5~2岁的孩子情绪最不稳定,极容易出现不好的激烈行为,要避免这种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冲动是不可能的,例如任性、大哭大闹等,常常是大人越哄越厉害、越打越不怕。这是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一反抗期”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况,只要不会有危险,尽可以不去理他,让他自己慢慢消气、慢慢冷静下来。如果是在人多的地方,要把孩子抱起来赶快离开,把他放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不去理睬他,直至他平静下来。事后要对他爱抚,告诉他父母是爱他的,但不喜欢他这样发脾气,总这样,父母就不喜欢他了。

充分的精神意志锻炼

家长虽需要尽量加强自身修养,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但在生活中处处有矛盾,平静只是相对的。家里人没有摩擦,与外面人还可能出现冲突;忍让和克制也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怕孩子不快、生气,为了让孩子生活得高兴、愉快,尽量将忧愁、愤懑压在心里,在孩子面前强装欢颜。这样也不见得好,要知道,什么都需要锻炼,只不过锻炼要有分寸。从小缺乏精神意志锻炼的人,会产生心理偏移。1987年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这样的儿童占6%。有的专家认为这样的儿童成年后还可能出现精神病态。应该说,感情脆弱是精神病的一个重要病因。所以,应该回避的要回避,避免不了的,也不必让孩子回避;适当地经受点“风雨”也不见得没有好处。他在家里看不到,在外面还会遇到;他小时遇不到,大了还能都幸免么?人生哪有那么多顺风船呢!所以,我们要把孩子当做家庭中普通的一员,尽量避免孩子的优越感,放手让他们与同伴交往、游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在与人的接触中培养丰富的情感,学习交际的本领,在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培养坚强的毅力。家长不失时机地正确指导和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为了让孩子身心健康地迎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希望广大家长都能做到“教子有方”。

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

3~6岁正是培养自制力、忍耐力的重要时期。尽管如此,有的孩子依然会有许多要求,不合心意就会吵闹。如孩子不听话,该如何处理呢?

说悄悄话

孩子不听话时,就凑近他耳边低声讲几句话,提醒提醒他。有时这种悄悄话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道理

对于3岁多的孩子的要求,与其不分原因一律拒绝,倒不如把理由、原因好好讲给他听,反而能使他安静下来。

转移注意力

将孩子的注意引向别处,如他心满意足地去了,就大大表扬他一番。3岁孩子喜欢戴高帽子、爱奉承,刚刚还在又吵又闹,别人一表扬,立即笑起来,高高兴兴地去干其他事。

培养孩子丰富的感情

2岁正是情感发展时期,让孩子多看看画册、多听听音乐,从而培养孩子丰富的感情。2岁的孩子除了能看动物、车子等画以外,也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故事了。晚上睡觉以前,可给孩子看看简单的故事画册,给他讲解讲解,或者给他唱唱摇篮曲。妈妈自己也可以编些故事给宝宝听。

小孩子比较喜欢那些有节奏感、速度快的音乐。虽然他们还不懂什么是古典音乐,但可以使他们习惯于这种气氛。还可以让孩子多听听童谣、儿歌。有哥哥姐姐的宝宝之所以学得快,就是因为有那种环境、气氛。休息的时候听听音乐,妈妈唱些歌,不但能使宝宝心情愉快,而且对加强母子之间的感情很有好处。

培养孩子自然的感情

孩子会同时爱我们又恨我们。虽然互相对立的“好”“恶”并存于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事实,但是做父母的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们不愿意自己有这种矛盾的感情,也不能容忍孩子们有。他们认为一个人要是对他人,尤其是对家人具有矛盾的感情的话,一定是在先天的遗传上有什么缺点。

不过,我们可以学习接受这种存在于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孩子必须知道这种情感是普通的,是出于天性的。我们可以用坦诚的方式,指明这种矛盾的情感,减轻他的烦恼:

“好像你对你的老师有两种感情:你喜欢他,也讨厌他。”

“好像你对你哥哥有两种感情:你很佩服他,却又恨他。”

“你对这件事有两种想法,你喜欢爷爷,可是你又情愿待在他家里。”

以平和、不加批评的方式,指出孩子在情感上的矛盾,对他会有帮助。原因是这样一来,他们可以明白即使他们的感情是“混乱”的,但是也没有超出不可理解的范围,如果换成下面的方式来说,就会毫无帮助:

“孩子,你糊涂了!你刚刚还喜欢他,现在你又恨他。如果你想和他交朋友,你就得想清楚。”

就现实的观点来看,我们也无法否认:有爱,就有恨;有赞美,就有妒嫉:有敬爱,就有仇视;有成功,就有恐惧。一个人需要有伟大的智慧,才能理解“正确”、“否定”和“对立”的感情都是合理的。

要使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孩提时代所受的训练和成年所受的教育,都跟这种观念相反。以往我们所受的训练和教育告诉我们,被“否定”的感情是“坏”的,不应该有,或应该为有了这种“坏”感情而感到羞耻。新的科学观念则认为我们只能就真实的行动,来评判“好”“坏”,不能评判只存在于幻想中的行动。我们可以对实际的行为加以奖惩,但不能对感情这么做。评判感情,压制幻想,会严重地损害到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情感是我们从先天遗传中所得到的一部分。比如鱼会游,鸟会飞是先天的。我们人的感情也是与生俱来的。尽管我们有时候感到快乐,有时候不快乐。快乐跟不快乐不会同时存在,但是在我们一生中,有些感情是会同时存在的,例如:气愤和恐惧,悲哀和欣喜,贪婪和内疚,高兴和厌恶。这些情感出现在我们心里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只能自由地选择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表现,使我们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大多数人对于感情的认识,都是来自于所受的教育。他们在恨的时候,教育告诉他们这只是不喜欢。他们在恐惧的时候,教育告诉他们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觉得疼的时候,教育告诉他们要勇敢、微笑,甚至于还有一首流行歌曲告诉我们:“在你不快乐的时候,要装出快乐的样子。”

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家长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他如何做人。做人的道理有许多,根本一条就是心中有他人,要做到心系他人根本的是要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与同情心呢?

首先要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体贴、心疼长辈,知道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适当地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及操劳家务的辛苦,并要求他们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如为下班回家的父母拿拖鞋、挂外衣、倒水等,并要在家中为孩子设立小小服务岗,为家人服务。

其次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别人,理解别人的痛苦和困难,学会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搞恶作剧,不欺侮、嘲笑残疾人,不伤害小动物。生活中类似的小事是很多的,不要放过每个教育孩子的机会,让他从点滴小事中学会观察理解。可以多让孩子看一些有关爱心奉献的书籍和影视片,进一步引导他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第三要让孩子知道有许多人都需要得到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以后,就要引导孩子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如把零花钱、压岁钱积攒起来捐助给希望工程,为受伤的小动物包扎,关心照料生病的家人,帮助有困难的残病人等等。事情虽不算太大,但却能使孩子从中得到为他人献爱心的快乐。

最后父母不妨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模范,带头去关心爱护他人,并带动孩子一起行动,榜样的力量会是巨大的。和孩子一起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培养孩子爱亲人

要让孩子爱自己,自己便要先爱孩子,感情是在接触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孩子的降生给年轻的父母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和幸福,同时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劳务。如果因此而烦躁,将孩子视为负担,势必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假如从此便不愿照料孩子,将孩子送给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甚至请保姆来带孩子,这样,即使他们关怀照顾得再好,而与做父母的得失相比,恐怕“失”要比“得”多!失掉的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这是许多人亲身经历得到的教训,也是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忠告!

年轻父母要知道:孩子不仅是幸福爱情的结晶,抚育孩子也是人类社会赋于每位父母的神圣职责!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培育出彼此亲爱的情感。所以,年轻的父母应尽量多同孩子在一起,在完成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劳动之余,别忘了对孩子抚爱和亲昵。据说,每周都要对孩子亲昵至少两次,拥抱孩子,亲亲他(或她)的脸、抚摸孩子的头或脸等,否则孩子便会感到情感饥饿而影响心理的正常发育,使之感情淡漠、心绪烦躁等,并逐渐形成冷酷、孤僻的性格。当然,这里说的爱不是溺爱,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爱。

良好的家风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团结和睦的风气是培养孩子爱亲人的基础,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孩子从父母的恩爱体贴中学习去爱亲人;两代之间互相关怀,孩子从父母敬老尊老和老人对晚辈慈祥疼爱中学习去爱亲人。

父母要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和培养孩子热爱自己的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可以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如《杜鹃鸟》《聪明的“小国王”》《枣核》《甜甜的雪糕水》《小火炉》等。父母要一边讲一边稍加解释;还可以朗诵并教孩子一些儿歌,使孩子从故事和儿歌中受到教育。

鼓励孩子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所谓懂事就是明白事理、理解别人的意图。教育孩子不任性,不随便发脾气,知道关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亲人,从小就学习尊重别人的劳动;当长辈累了或不愉快时知道帮助解乏或宽解安慰,并能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大家都喜爱的好宝宝。

培养尊老爱幼的感情

尊老爱幼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培养孩子的这种美德应从爱的情感教育出发。

尊重是爱的重要内容,尊重人是以信任理解为前提的,尊重人就是承认人的尊严和尊重他人的人格。最通俗地解释就是把人当人看。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承认,是爱人的起码道德要求。

爱是一种给予和奉献,而这种奉献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并没有企图回报。一个人只有会爱护别人,才能会同情别人,才能会理解别人,因为理解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爱。

教育孩子的实践表明,通过情感体验可使孩子悟出做人的道理。如:尊敬长辈是从尊敬父母的萌芽中产生的,爱护幼小是从父母爱护孩子那里得到的。

调动孩子尊敬长辈的情感,具体做法如下:

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自我认识。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经常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孩子,诱导孩子应如何待人接物,使孩子逐步在父母的熏陶下学会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例:部队的一位军医,利用自己的积蓄坚持为敬老院的老人服务。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并亲手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并积极支持丈夫的做法。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父母的言行,使他们的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从父母那里自然地学会了如何尊重、关心、照顾老人。孩子也经常自觉自愿地去敬老院给老人们讲故事、洗衣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后来这个孩子的事迹广为流传,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能这样做时,他回答的是那样的朴实而简单“我向爸爸学得还不够。”这正是身教重于言教。

重视实践中的教育。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在共同生活与活动中,家长要对孩子及时进行教育并给予行动上的指导。如:父亲下班回家后,母亲带领孩子首先问候,然后接过父亲手中的提物,请他坐下来休息一会;母亲为家人做完饭后,父亲要提醒孩子先请母亲入座就餐。这样,天长日久,孩子爱父母的情感才能延伸,才能成为尊重长辈的好孩子。

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家长多和孩子交谈,家庭中有了民主气氛,父母尊重了孩子,孩子自然也会尊重父母。这时,家长抓住时机,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及时评价,孩子尊重他人的思想便会升华。

引导孩子爱护幼小的情感,具体做法如下:

用父母的爱心感化教育孩子。父母的爱对孩子的影响更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往往更使人终生难忘。人们从观察中发现:婴儿从呱呱坠地,首先得到了母爱,吮吸母亲的乳汁,倾听母亲的心跳,孩子不仅得到满足自己生理需要的乳汁和温暖,同时也使孩子得到了情绪的稳定和精神的安宁,从而奠定了人生情感的精神基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越发体会出父母给予的爱是刻骨铭心的,于是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们学会了爱别人,产生了去同情关心弱小的感情。相反,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爱抚、赞许,取代它的自然是冷漠,严酷与愤怒。

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和贫困山区孩子搞“手拉手”活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持孩子捐书和学习用具,和孩子一起去看有关电影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只要家长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把社会的需要转化为孩子自己的需要,尊老爱幼的思想定会在孩子心中扎根、成长。我们坚信,只有引起孩子情感的变化,才能使孩子发生内在的变化,从而树立起道德信念,产生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