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一本通
10692700000017

第17章 2 与道相合:修炼长生的独门秘术

本节概要

在神仙信仰的支配下,道士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告别了俗世投身道门之中,并自愿接受道教科仪下的种种规矩的约束。从此,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修道”之路。

于是,修道成仙、与道合一的极致之境界,便成了他们修炼生活中的最高、最主要之目的。因他们始终相信“道”之存在,并相信终可以与之合为一体、融洽无间的,于是,在此信念下他们根据道教教义,并采取种种自以为行之有效的手段,而衍生出许多修行的炼养方技来。

后来,这些炼养方技成了道士们日常修行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他们亦也将“成仙”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此。因为,在他们的思想概念中,只有熟知道教修炼方技才可以抵达“人道合一”之境界。

(1)无术不成道

道无术不可成体系,故而道教在千年历史的积淀下形成了一套至为完备的道术,而且种类繁多。目的在于,企图调动“道”的巨大功能,帮助人们在实践中抵达“人道合一”的境界。

“道术”一词,源于《庄子?天下篇》中的“天下之治方术都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道教中人也有称“仙术”的。道教中人常有“道无术不行”的说法,就是说“道”寓于“术”,行术就是演道之意。道术借助对“道”的意义的象征性把握,在简化的仪式活动中结合原科学手段,企图帮助修行之人在实践中取得“羽化成仙”的成功。

“道术”起源于原始巫术,与其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等于巫术,巫师与道士都认为自己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他们都力图影响和控制客观世界,只不过巫术较原始,而道术较为精巧。巫术一般是在显而易见的自然知识基础上作简单的模拟和类推,道术则可能借助于比较复杂的自然知识和技能,进行一定数理推演,灌入比较复杂的理念。

汉代的一些方术人士,先是把追求长生成仙的方术附会于老子的道论,后来又把民间鬼神观念附会于老子的道论。在民间新兴的宗教运动中,黄老道派与方术之士联手,最终形成道教,成为一个长期热衷于方术的宗教。

“道术”主要有占卜、符箓、外丹、内丹、辟谷、导引、仙药、服气、存思等等,它们与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数、医药、化学是和方术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大致可分为服食与外丹、炼养与内丹、符箓与咒语、雷法、占卜五大类。

服食与外丹主要是通过对外物的摄养,使人能长生不死,成仙得道。炼养与内丹是通过修炼人体内的精、气、神而使人得道成仙。符箓和咒语是通过符箓的载体与道士的咒语,役使鬼神,祈福避祸。雷法是以人身比附天地,通过天人互感,人神合一,替天行道。占卜是运用超现实的方法来获取现实世间事物的情报,以预料吉凶祸福。

以上名目繁多的道术种类,犹若一个“道术大观园”般在道教之中永存而绵延不休。

(2)长生不死的服食术

所谓“服食”,就是通过服食草木和金石之药而长生的方术,即把体外生成的仙药输入体内而求取长生,其仙药主要有草木类和金石类两种。自道教初始之际,服食术一直绵延至今,道教将其认同为长生不死之术,所以,它深被修炼道家之人所钟爱。

“服食”又名服饵,就是把在体外生成的药物输入体内以养生的方术。起源于战国的神仙家,他们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些服食后可让人成仙的奇妙药物,即仙药,并传说海中有蓬莱三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人如果求得此药服之,则可以长生不死。于是就有了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和汉武帝相继派人出海寻仙求药,但却都以失败而告终。

神仙家起初所认为的仙药,大概是虚幻之境中的芝草、仙果、琼浆、玉液,但随着寻仙求药活动的失败,他们在修仙实践活动中又逐渐尝试了许多实际存在的矿物、植物,甚至是动物药品,道教承袭了神仙家的这些仙药,把所服的药物分为草木药和金石药两类。

用作服食的草木药,葛洪的《抱朴子》书中主要有五芝(即石芝、木芝、草芝、灵芝、菌芝)、茯苓、地黄、麦门冬、天门冬、重楼、黄精、黄连、石韦、胡麻、楮实、甘菊、枸杞、松柏脂、槐子、远志、泽泻、五味子、桂、菖蒲等。其他书中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杏仁、桃仁、竹实、干姜、覆盆子、苁蓉等,这些草木药对中国的中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用于服食的金石药,常见的有丹砂、雄黄、雌黄、石硫黄、云母、云英、云液、云沙、云珠、曾青、礜石、慈石、戎盐、石英、钟乳石、赤石脂、太乙禹余粮等,以上诸药可以单独服用,如《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里就有丹砂、雄黄、石钟乳、石脂等单方的制法与服法,其中饵服丹砂二十一方,饵服雄黄十一方。也可将诸金石药配合后服用,较早的有魏晋名士普遍服用的“五石散”,为五种未经烧炼的金石药合研而成的散剂,主要成分为砷类化合物,有兴奋末梢神经、引发性冲动的作用,最多的是若干石药经烧炼而成的丹药(金丹),其配方、制法散见于众多外丹书中。

如今,作为长生不死的道教服食术,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所积累的众多服食方,尤其是草木药方,仍被今人所推崇。

(3)长生久视的辟谷术

所谓“辟谷”,就是不食五谷杂良以求长生久视的方术,主要方法有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大类。服气辟谷就是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服药辟谷就是以服食药物代替谷食。

神秘的辟谷术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却粒,就是不吃五谷杂粮的方术。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而人体中有彭倨、彭质、彭矫三尸虫,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所以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

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

辟谷之术源起于先秦,其最早的理论根据是先秦《大戴礼记?易本命》中“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的说法,史籍所载最早的辟谷术实践者是《淮南子?地形》的记载,上面说春秋时的鲁国人单豹,避世居于深山,喝溪水,不穿丝麻之衣,不食五谷,到了七十岁,还像童子一样。现存辟谷术最早的著作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去谷食气篇》。

道教创立后,历代都有修习辟谷之人,如著名道士陶弘景、司马承祯、潘师正、陈抟等,道士们在传习辟谷术过程中,曾写有辟谷术专著,论述与阐发辟谷诸法,归纳起来,不外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两大类。

服气辟谷就是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有的主张服气之初,即行辟谷,饥时饮一两盏胡麻汤或酥汤,或一两杯酒,渴时唯饮清水。有的主张服气之初渐减食物,每日减食一口,递减至十日而全断。有的主张不强行辟谷,待服气功夫渐深,到了三年后,便会自然断谷。

服药辟谷就是以服食药物代替谷食。这种方法的药方甚多,有取高营养而消化慢的豆、枣、芝麻、栗、酥及茯苓、黄精、天门冬、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在断谷后口服一二丸,以代谷食。有取高营养而难消化之物配方,一顿饱餐后即绝谷。又有作美食饱餐一顿,再服药以养所食之物。还有用草木药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当饭者。

道教认为,之所以要辟谷,就是因为人体内有三尸虫,以人食的谷气生存,阻碍成仙之道。而这种“不食不死而神”的仙术,在道教中亦是非常流行的,许多流派都将其视为自己修行之中的必修课。

“辟谷术”在人间的实践

辟谷术作为道教用以修炼成仙的法术,因其遵循着道教的基本观点“无为”,在人世间的实践有着其极积极的一面。也就是说,人在修行其术时,不仅无害于自身,反而起到了一定的长寿作用。

关于这一点,是有古籍和史料给以验证的。比如,《黄庭内景经》中有这样的话:“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这是因为,人吃了五谷杂粮,尤其是乱吃多吃,会在肠中积结成粪,在体内留下太多垃圾,垃圾发酵则自然生病,轻则头疼脑热,重则要人小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少吃或者不吃。庄子所提倡的:“居青山之侧碧水之畔,朝吸晨露暮饮清风”的境界是最佳,如此不仅可以保持身轻体健,还可以长寿延年,甚至得道成仙。也就是道教中所认为的那般,即人体中有三虫,邪欲而无法成仙,而这三虫则是由谷气而生成的,因此为了清除这三虫,就必须辟谷(不食)。

说白了,古时的辟谷实质上就是强调“少食”,吕祖纯阳曾如是说过:“欲要长生,腹中长清;欲要不死,肠无渣滓。”

关于“辟谷术”的实践,在古籍中还记载了很多奇人奇事。例如:

《人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时,有个叫单豹的鲁国人,居住在深山中,喝溪水,不穿衣,不食五谷,70岁时了,却还像童子一般年轻。此为史籍中所记载的最早辟谷实践者。《汉武帝外传》中记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看上去却还气色极好,慢走时比马还快,力气也比好几个人合起来还要大。《后汉书?方术传》中:(郝)孟节能含枣核,不吃食物,并这样维持了五年十年。

名医葛洪也是一个很好的“辟谷术”印证者。他于《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我经常看见断谷两三年的人,都身轻体健,气色好。他还举了两个例子,三国时候一个叫石春的道士,在行气为人治病时,经常连续一个月或百日不吃粮食,只喝两三升水,但气色更好,气力和以前一样。有个姓冯的人,只吞气,断谷已三年,每天挑担子上山,也不感到疲倦。

《云笈七签》中说,孙游岳断食,只服用仙丸,长达六十七年,看上去神清气爽。《南史?隐逸传》中说,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多年,只喝涧水,吃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北史?隐逸传》中说,陈道士绝粒养性,只吃松子,身体极好,严寒时都不需要穿棉衣。《旧唐书?隐逸传》中说,唐道士潘师正居住在嵩山二十多年,只吃松叶,饮水。《宋史?隐逸传》中说,宋初道士陈抟服气辟谷二十多年,每天只喝几杯酒。《宋史?方技传》中说,赵自然辟谷,神气清爽,闻到熟食就想吐,只吃生果,饮清泉。

总而言之,从史料中看,自春秋一直到宋,断谷的道士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有这样一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意思是专心致志,从而忘掉了睡欲和食欲。在古籍中也有通过这“废寝忘食”,来达到断食辟谷状态的记载。清代学者全祖望曾记载:阳曲傅先生在山中行走时,因为眼睛有疾,失足坠落悬崖,他的随从大哭,以为他定必死无疑。然而,阳曲傅先生在掉下去之后,发现这是一个很深的峡谷,中间可以看到天空,周围立有126个石柱,柱上写有佛经。于是,他每天便沉迷在看那些佛经,并达到一种“废寝忘食”的状态,没想到的是他却因此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辟谷术实则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术,它所提倡的并不是什么都不吃,而只是少吃,不吃主食。虽然这些故事并不可完全可信,但至少说明,古人虽然不懂营养学,却已经意识到,人体负荷过重,体内垃圾过多,就会生病。由此实践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流传了几千年的“辟谷术”,的确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养生法。

(4)长生成仙的外丹术

外丹术在古代冶炼术基础上兴起,来源于人们对长生和成仙的渴求,是古人企图超越生命和死亡的斗争精神。后被道教所吸纳,而成为道士们修道成仙的一种重要方技。

“外丹术”的由来

“外丹术”源于人们对长生和成仙的渴求,是由服食丹药发展而来的,后来,成为道教达到其长寿目标的一种手段。

相传黄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外炼的金丹。根据《史记》等书的记载,黄帝曾经铸鼎于荆山,并在那里炼制丹砂,进而提炼出“黄金”。从汉代到唐朝末期,是外丹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汉武帝相信金丹不仅可以延年益寿,而且能够使人不死,所以大力支持方士炼丹。淮南王刘安招揽众多的方士进行炼丹活动,同时还撰写了许多炼丹的秘籍,比如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枕中鸿宝秘书》就是其中之一。

道教产生之后,外丹术也便成了道门重要的方术活动之一。外丹与符一起,被当做道教的两大方术体系。道教认为,由于丹砂可以反复变化,并且黄金可以永久,故而用它们制成的丹药,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所以,为了得到长生不老的仙药,方士们首先在自然界中寻找,却屡屡失败,这就促使方士们转向思考“合成制造”,由于当时的冶炼术已相当发达,方士们想到把炼金术转为炼丹术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原因是炼金术冶炼的是黄金和白银,就是铅和汞的化合物,由于黄金是不变的,这就意味着长生不死。又由于做原料的汞在炼制时会由银白色变黄、变褐,就是氧化汞之类的化合物,但继续冶炼这些化合物又发生分解再生成银白色的汞,这就意味着它有逆转的功能,而长生不老的实质就是生命的逆转和永生。

不过,无论如何,在各种条件的促使下,外丹术得以应运而生。并随着炼丹活动的存在和发展,而在道教组织中逐渐形成了以炼丹为主要修行的金丹派。后来,由于外丹服食导致许多人中毒死亡,而才使得外丹术逐渐衰落,直至五代以后被内丹修炼所取代。

所谓“外丹术”

“外丹术”,是中国古代化学的原始形态,它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汉时代。而后被东汉末的道教所吸并纳入,至唐代时达到鼎盛。

外丹术包括了炼金术。最早是通过炼制铅、汞等药物来制作长生不老的丹药。开始被称作金丹,后来为了与内丹区分,而称为外丹。为以特异的矿石为原料,用炉鼎来烧炼丹砂,服丹砂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的方术,同时又有用这种技术来炼制假的黄金和白银(即药金和药银)的,所以又把此方术称为“外丹黄白术”。

外丹术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诞生于隋末唐初的我国第一部制药学专著《雷公炮炙论》就受道教外丹术影响比较明显。具体体现在:将外丹禁忌,外丹操作诸如水飞、研磨、六一泥固济法、伏火法、关法、煿法等,外丹器皿诸如瓷瓶子、瓷合子、瓷锅子、铛、筛罗、乳钵等移入炮制操作,并借用草木药炼丹的方法,将草木药作为辅料炮制药物。它是中药制药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此外,外丹术的诞生也造就出许多著名的炼丹家。例如,魏伯阳、葛洪,以及陶弘景。他们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总结前人的经验,著作了大批有关金丹的典籍,其间尤以魏伯阳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其所撰著的《周易参同契》直到现在都被后世道教学者所美誉。在这本典籍中,魏伯阳以模拟自然为基本论点,假借易卦爻象,为炼丹术建构了理论体系,因而成就了道教炼丹史上一部很了不起的著作。因此,《周易参同契》也被称誉为“万古丹经王”。

外丹术的兴起及其鼎盛,跟其所赋予给大家的向往是分不开的。据记载,凡相信外丹术的人,均这般认为:“既然丹砂可以反复变化,黄金可以永久,那么,用它们制成的丹药,定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因此,外丹术一经诞生便就被追求长生不死的道教所吸收,并给加以演绎。以此而成就了一个“长生成仙”的仙术的绵延及其发展。

长生不死的修炼信仰

炼丹术,于道家人而言,是建立在长生可求、神仙可致的一种信念之上的。所以,炼丹术一经诞生便成了道教徒们实现其长生不死之目的的手段。

不仅如此,其所宣倡的“长生不死”之功效,即使是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聪明过人的帝王,在李少君病死之后,还认为他是尸解仙去,为此而惋惜不已,可见这种信念是何等根深蒂固。

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下,炼丹家们构筑了自己的理论。他们认为,自然界一切都在变化,人的生老病死也是一种变化。自然界的一些变化可以人为实现,炼制金丹即是如此。他们认为,对于人体,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借助外物的力量使之永生,这种方法就是服食金丹。葛洪对之有具体论证,他在《抱朴子?金丹》中说:“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金丹入身中,沾洽荣卫,非但铜青之外傅也。”

这就是说,仙丹、黄金都是百炼不消的。如果人服食了它们,吸收了它们的精华,那么就会具有与它们相同的特性,就会像它们一样万世不朽,这叫“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这段话,可以说是炼丹术的基本思想,尽管它在实践中行不通,但多少年来却一直为炼丹家们所笃信。

然而,由于道家的这种至高无上的信仰,在其“路漫漫兮”的修炼过程中,也出现了好多悲剧。其长生不死之功效的观点,是迷倒了一大堆想永远享受荣华富贵的帝王们,可最后的结果却都是为之而付出了生命。譬如: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曾几次东巡寻仙药,并服食金丹,最后死在东巡回程中。汉武帝曾多次北伐匈奴,打出了大汉的威严,却在晚年迷信长生仙药,服食金丹,最终落了个性情大变的结局。唐太宗创建了大唐“贞观之治”的盛况,晚年却在迷恋金丹的长生梦中逝去。除他之外,唐朝穆宗、武宗、宣宗皆都因迷恋金丹而亡。明世宗好道崇丹,曾三十年不朝而专心炼丹服食,最后却中毒而死。清世宗的勤政使大清走向鼎盛,却也在迷恋金丹中猝死于圆明园。

此外,许多丹家在炼丹时,也多有道士服药而死,可道家却将其称为成仙,这大大地助长了炼丹术的发展。于是除却皇帝、道士外,许多士族也被卷入炼丹大潮中,死人的现象不断增多。这虽然引起了丹家的重视,但他们却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积极地探入其间,到了唐代,服丹死人的事更多了。

至此后,外丹术很快衰落了下去,继之而起的是内丹术。到了清代,外丹术基本消亡。

传说中的炼丹鼻祖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而在道教炼丹史话上,他则被神仙方术们尊为炼丹的鼻祖。这是因为,在他的传说中多与炼丹术有着绵延的渊源。比如:

相传,在他在位一百多年时,由于年事渐高,精力日衰,黄帝就将帝位禅让少昊。但是,黄帝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不愿坐着等死,便决定去追求一种长生不老的境界。于是,他便拜了仙翁容成子、浮丘公为师,跟随他俩学道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

浮丘公对他说:“修道炼丹,一定要选灵山秀水,丹药才能炼成。”于是黄帝就跟随浮丘公、容成子外出寻找炼丹仙地。他们跋山涉水,遍历五岳三山,最后来到江南黟山。只见这里山高入云,谷深无底,岚烟霏微,白云飘荡,仙气霏霏,如此人间仙境还真是一个好的炼丹地方。从此以后,他就和浮丘公、容成子同住此山炼丹。

他们每天伐木烧炭,采药煮石,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据说那丹药必须反复炼九次,才能炼成,这叫“九转还丹”。他们炼了一次又一次,越炼难度越大,但黄帝的决心也越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百八十年,那闪闪发光的金丹终于炼成。黄帝服了一粒,顿觉身轻如燕,竟能升空遨游。黄帝的须发也由白变黑,只是因衰老而造成的皮肤皱折却依然如故。就在这时,紫云峰崖隙间,突然涌出一道红泉,热气熏蒸,香气扑鼻。浮丘公恭请黄帝到这红泉中沐浴,之后黄帝就在这红泉中连浸了七天七夜,全身老皱皮肤都随水漂去,完全像换了一个人,看上去满面红光。

就在黄帝脱胎换骨、返老还童之际,红泉的上空突然祥云缥缈,笙歌悠扬。顷刻之间,雾散云开,霞光耀眼,异香袭人,忽然有珠函一件、玉壶一把,由天而降。黄帝接在手中,打开一看,函中有霞衣、宝冠、珠履。壶中有琼浆玉露。浮丘公在一旁说:“这是上天赐给黄帝的宝物,请接纳。”

于是,黄帝将天赐宝物携回北海望仙峰石室,接受群臣的祝贺,批霞衣,戴宝冠,穿珠履,饮下甘露琼浆。当他走出石室时,身上霞光万道,普照到黟山的高峰深谷。这时,空中又降下白龙、彩幡、珠盖,

而黄帝与浮丘公、容成子一起乘上白龙,彩幡引路,珠盖护顶,从望仙峰顶,飘飘上升而去。山下臣民齐声欢呼,响彻云霄。

黟山,也因着黄帝在此炼丹成仙而得名“黄山”。

(5)修炼形体的导引术

道教的导引术作为一种炼形之术,具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是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体育疗法。

何谓“导引术”

所谓“导引”,就是一种炼形之术,“导”是疏通、宣导的意思,“引”是伸展、引导的意思。相传,在远古时期,当时医药极不发达,部落首领为了改善先民的身体状况,提高身体素质,以应对部落间的战斗和自然灾害,便通过巫觋教人舞蹈以舒筋活血,锻炼机体,这就是导引术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呼吸运动躯体运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作为日常健身、医疗、锻炼的体育活动,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导引术”。道教产生后,把这种近似于舞蹈的动作引进到敬神的活动中,并推广到治病方面。

导引术的方法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五禽戏和八段锦。五禽戏,相传是华佗发明的,具体功法是让人在静极生动的时刻,自发地模拟虎、鸟、熊、猿、鹿等五种动物的各种吼叫声和各种动作,借以锻炼肌体。这里的“五”是根据道教的天地五行说而引用的,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循环系统和五行学说中的各种现象相适应,使人体和外界达到高度的统一。

八段锦是托名唐末五代内丹家钟离权之人发明的,他巧妙地将静坐、存思、咽津、按摩、吐纳等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但锻炼了四肢,更锻炼了体内的各种器官,人体健康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按摩术是通过对肌体的某些穴位进行反复的、轻重不一的摩擦,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和人体机制的却病延年术。道教的按摩术起初是作为导引术的辅助手段,流入民间后,却得到广泛地流传。按摩术以按摩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摩额法、摩鼻法、试目法、摩耳法等,道教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按摩腰肌、肾脏,能治疗多种疾病,强身健体。

武术是道教导引术向技击术方向发展而来的,其中以各种拳术为主,特征是不用蛮力,以柔克刚,以通脉炼气为其本功,使它的拳术理论符合“道”的思想。

导引术作为我国古代医学上主要治疗方法的一种。从医疗意义来说,它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意义上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

人人皆可练习的“导引术”

导引术自被道教所吸收,就深受各派所重视。其间,按摩导引术就是道教正一派在导引术的基础上演绎而来,这是一种可以带动全身气血循环的养生功法,可以深度地运动到全身12条经脉、365个穴位、五脏六腑,甚至内耳及鼻黏膜这样深藏在身体内部的功能组织。最重要的是,此按摩导引术是无论道俗人人皆可练习的。

太极导引术有两个要点:一是,放松。在锻炼的过程中,当身体进入放松的状态时,潜意识就会特别的明显,通过动作带动气血,激发身体的自我治疗潜能,一边锻炼,就一边治疗身体的疾病。二是,面含微笑。这是良性意识,就是为自己的身体营造一个至为愉悦的环境。想,心情开朗的人身体必定比较健康,所以要抱着很愉快的心情去练功,这样,练功的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关于“导引术”15节的动作讲解和功效如下:

预备式(3分钟):双脚平张,与肩同宽,头正身直,双目平视前方,舌顶上颚,面含微笑,呼吸自然,双膝微弯,双手自然放在大腿的两侧,想象身体从头到脚逐节放松,想象头部放松、颈部放松,肩部放松,身体放松,手脚放松。

第一节:布气摩面

双手手心激烈地摩擦,是用手心摩擦而不是用手指,这时候,要想象自己的双掌间有一团炙热的火球,这个意念可以加速手心的热度已经到了不能忍受的时候,就把手敷到脸上。此意念要连续做三个,具体如下:

意念一(三分钟):

意念手心的热能从手心渗透到皮肤的深层,渗透进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皮肤组织,每一根血管和神经线,热能活化脸部的细胞,展开皱纹,消除雀斑,可以意念热能消除脸部皮肤的问题,维持三分钟。

意念二(三分钟):

三分钟过后,就进入第二个意念,这个意念就是手心的热能使到皮肤细嫩光滑,气色红润,容光焕发,回到12岁以前的模样,看相片,如果没有相片,就维持一个回到12岁以前模样的意念。

意念三:

之后,轻轻地将手心由内向外,由鼻子上方往额上旋转,经过脸颊,来到下巴,又往鼻子上方旋转九圈,这时候,手掌和脸部皮肤是似接触的,动作很缓慢,这时候的意念是双手似在抚摸一块光滑绸布。

第二节:夹鼻(做九次)

深深吸一口气,憋着气,用双手手掌的掌沿,手心向内,夹着鼻孔,不透气,直到憋不住为止,双手迅速弹开,把气用力从鼻孔喷出来,这时候,发出越大喷气声,就表示运动的力度越强,效果越好。

这个动作可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能够运动到鼻子深处,直达鼻黏膜的运动,通过这个动作,通过运动鼻黏膜,可以治疗鼻敏感,及鼻子的各种毛病。

用双手的中指指尖,用力按摩在两眉中间的主窍穴,指尖由内向外地旋转,但是,指尖始终不离开穴道的位置,旋转九圈,接着,中指指尖用力从主窍穴往上呈弧形划过眉骨上方,来到额部两边时,迅速划到太阳穴,用力地深按一下,猛然弹开。

这是推宫过血的动作,可以加强脑部的供血,增强记忆力,神清气爽。

第四节:拉耳(九次)

用双手的掌心用力压紧耳朵,挤压不留一丝缝隙,用尽全身力气挤压,直到感觉内耳充满空气,感觉气压饱满时,手掌猛然放开。这时,就会听到内耳发出像拔瓶塞那样的声音。

这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可以直达到内耳的运动,同时,还可以检测耳朵是否有毛病,在锻炼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内耳隐隐作痛,就表示耳朵有毛病了,如:中耳炎、耳鸣等人,常做这个锻炼,可以提升听觉的能力。

第五节:梳顶(十八次)

将手指变成爪状,十指如耙,用力地从前额梳向头顶,直到脑后的风池穴时,手指用力地深按一下,再放开手指,先从头中间的部位开始,接着就向两边的耳朵上方梳去,再重复,每个部位做九次,总共18次。

通过这个动作,可以疏通头部的经络和穴道,改善头皮的气血循环,除可治疗脱发、头发白的毛病外,还可以治疗头部的疾病,如:偏头痛,头晕目眩,对恢复记忆力也有帮助,塞车时,或是在办公时间,可以随时做这个动作。

第六节:拍顶(三十六下)

头正身直,头不动,双目平视前方,双脚平张,与肩同宽,左右手从两旁展开,用空心掌往头上的百汇穴交替拍打,由轻渐重,由慢到快,拍打36次。

通过对百汇穴(天门穴)的拍打,达到震动六谷的功效,拍打时,力度从天门穴而下,力度穿透内脏,直达脚底的涌泉穴,震动全身的十二条正经和365个穴道,可以预防中风,偏头痛,脑血栓。

第七节:扣脑(三十六下)

用掌根紧压着耳朵,双手手指伸向后脑部位,双手手指同时拍击或是敲击后脑,这时候,就会听到后脑发出像空谷回音那样空灵的声音。

通过这个动作,可以平衡左右脑,对增强记忆力有明显的帮助。

第八节:摸大椎(三十六次)

双手十指交叉,低头,把双手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发热,总共36次。

大椎穴是身体最重要的穴道之一,集合六条阳经,是诸阳之汇,通过刺激大椎穴,启动全身的阳气,可以全面提升抵抗力及免疫功能,使身体保持在最佳的健康状态,对预防感冒特别有效。

第九节:浴手(九圈)

用空心拳从前面肩部沿着手臂的内侧拍打直到手掌心后,反转手,空心拳由掌背往上拍打至肩部,是为一圈,复又转到前面肩部,重复同样的动作,左右手各做九圈,拍打时,一定要很绵密拍打,确保打到每一个穴道。

通过用空心拳拍打手部的三条阴筋和阳筋和主要穴道,使手部的血液循环通畅,消除疲劳的同时,更能促进全身气血循环,有偏瘫毛病的人,经常做这个锻炼,有助于恢复手部的机能,同时,用空心拳拍打也可以拔除手臂的风湿。

第十节:浴身(九圈)

双手空心拳,同时从胸部由上而下直线绵密地拍打至小腹的丹田部位,做九次,丹田部位是在肚脐以下,两个手指头宽的地方。拍打要绵密,这是在运动任脉,主要的穴道包括檀中穴、中莞穴等,如果不绵密地拍打,打漏了穴道,就达不到功效。

通过拍打的力度运动内脏,有效强化及促进五脏六腑的功能。

第十一节:浴腿(九圈)

双手握空心拳从丹田部位开始,分两边从丹田环腰拍打到后腰的命门穴,从丹田到后腰这一圈是带脉,由这个部分的动作开始,把气血从丹田引起命门穴,命门穴的位置就在丹田的相对处,也就是系裤带时,裤带穿过后腰,和脊椎骨交叉的地方。

接着,从命门穴往下,沿着大腿的外侧拍打直到脚踝处,又从脚踝处转向大腿内侧往上拍打回到丹田,到此为止就是一圈,重复九圈。

运动脚部的脚三阳经和脚三阴经上的穴道,可以改善腿部的气血循环,消除风湿,脚部有毛病或是中风偏瘫的人,多做这个锻炼,有助于改善病情,恢复腿部的正常机能,坚持锻炼,可以明显感觉脚力提升。

第 十 二 节:暖 肾(三十六圈)

双手手心紧贴肾脏部位,维持三分钟,这时,要加上意念,想象手心的热能渗透进肾脏,暖化肾脏,加强肾脏的功能,直至肾脏感觉温暖、发热,而手心的热度是越来越强,三分钟后,手心由内向外旋转三十六圈,旋转时,手心始终不离肾脏的部位。

通过这个动作,可以活化肾脏机能,有效预防肾病,改善女性的妇科病,男性的前列腺等疾病,对夜尿亦有疗效。

第十三节:浴肩背(三十六下)

先由右手用空心掌拍打到前肩部位,与此同时,左手顺势反手用手掌背拍打背心,接着,就很自然地顺着力道,左右手交替拍打,总共拍打三十六下,手心往肩部拍打时,手心是落在前面肩部,颈部锁骨附近;手掌背往背部拍打时,是落在背心,也就是背后的中间部位。

这个动作,可以预防肩周炎、五十肩等肩部的毛病。

第十四节:浴丹田(三十六下)

先从右手开始,用右手手心拍打丹田,与此同时,左手的手掌拍打命门穴,很自然地顺势左右手交替拍打,总共拍打三十六下,前面拍打的位置是落在丹田部位,后面拍打的位置是落在命门穴。

通过拍打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肠胃的毛病和预防腹腔器官的毛病。

第十五节:悬照(六分钟)

这一节,是由静而动,由动归静,整套的导引术其实就是体现生命由静而动的产生,最后由动归静地循环,这和宇宙的形成,大自然的规律是互相呼应的。

先用右手的手心遥对丹田穴,距离八厘米左右,同时,反转左手,用左手的手掌背遥对命门穴,距离八厘米左右,维持三分钟后,换手,共做6分钟。

此动作可以把气血引到丹田和命门穴,藉助意念的贯通,使气血回到先天的最好状态,达到元气充足、精气旺盛的目的。

此动作还需要“意念”的配合,即,想象前面手心和背面的手掌背之间有一根气柱,从丹田穴直透命门,手心和手背有发麻和发热的感觉。最后用三分钟的时间来做收功动作。最后,达到元气在丹田内储存而使到身体健康,同时,通过收小腹和提肛的锻炼,可以治疗便秘、胃下垂、子宫脱垂、痔疮、便秘等毛病,很快见效。

最后,注意收功的时间应当相等于练功时间的十分之一。具体:双脚并拢,男左手在内,女右手在内,双手手掌合抱紧贴在丹田处。然后,深呼吸,收小腹、提肛,可以小口换气,但是,要始终收紧小腹及提肛。这时要适时运用“意念”,即把肛门收缩到大肠内,同时,意念全身真气沉入丹田,不再启动。

建议,修炼此“导引术”时,最好是在清新宁静的大自然中练习,如此才更能发挥其功效,亦更容易悟“道”。

(6)调动能量之源的行气术

所谓“行气”,就是通过呼吸锻炼人体机能,从而充分地调动藏匿于人体深处的一切能量之源,以期抵达“人道合一”的修养之境界。

道教的“行气术”

道教认为,“气”是组成人体的三宝之一,人体之气就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及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者相融合而生成。

在道教中,此“气”又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之分。所谓“先天之气”,就是混沌初开时的先天一“炁”之气,为人体活动的一切能量之源,它和宇宙之能量流动合拍。所谓“后天之气”则是指人体呼吸之气,是保持人生命存在的重要物质,它对体内存在的先天之气是一种侵蚀。由此缘由,道家为其而设计了多种方法以除去污气,保持元气,也就是所谓的“行气术”。

行气术主要有服气法和胎息法两种。

服气法是以调节呼吸为主的炼养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服内气,即服五脏气及元气等方法,需先将体内浊气排出,在吐气差不多时,体内的元气就上升至喉间,此时将此气咽入。一类是服外气,吸气时要把这种气的景象存思于心中,如服食日气时要在清晨,面对冉冉升起的朝阳,思想太阳中的五色之气进入体内,并在体内上下翻腾。服食月气时,面对皓月,就想到嫦娥带着白兔乘着清寒的月光进入口中,给你带来桂花酒,香醇醉人之意自然产生,可尽情吞咽。从现代生理学的角度看,服气法是在意念引导下对呼吸运动的一种有选择性的调节,对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和加强人体内气体循环是有明显效果的。

胎息法是模拟胎儿内呼吸的一种养生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道”学的人体生命可以逆向演变而设计的,先从锻炼呼吸着手,使人的呼吸变得深、细、匀,引发体内真气在全身经脉中有序的运行,这样经以锻炼,最终达到胎息的水平。根据道经记载,胎息成功的人,可以恢复到先天的混沌状态,潜能得到开发,可行布气法和行气禁法。从现在生理学的角度看胎息,它的本质是调整人体的呼吸系统的功能,达到调节循环系统以及全身微循环的作用,使人体的生命活动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行气术的简单入门

行气术是一套动静结合的功法,既练文火,又练武火,阴阳相济,不但易使功成,不出偏差,还易结合其他功法来修炼。此功最需注重的是意念,要的是身心放松且自然的情状。

此功最简单的入门有七式,介绍如下:

一式两脚平行而立,与肩等宽。全身自然放松,舌抵上腭,眼睛微闭或望定树木等。意守丹田,两手掌如抱球状,置小腹前数寸,两掌的劳宫穴对着肚脐。意守丹田片刻,即可行练呼吸。

练法:以鼻呼吸,要求慢、细、匀、长。吸气时,想象将树木或自然界清新之气从鼻慢慢吸入丹田,吸气时小腹鼓起,吸足后须停顿一下再呼气,悠悠将气呼出,小腹随着收缩。吸气时手掌可稍作扩张,稍远离小腹,意想抱着一团气。呼气时手掌可稍收近小腹。此式练10—20分钟。

功理:引后天清新之气与先天之气结合,有扶正祛邪、壮补脾胃作用,功效快捷。对脾胃虚弱,肾亏腰痛等疗效显著。

二式站法如一式。先将双手掌向头前上方伸举,掌心朝身后,手指朝天,两掌相距如肩宽,伸举时慢慢呼气。然后缓缓将双掌回收到小腹前,掌心向下,手指相对,同时吸气入丹田,待气停稳,才能呼气,呼气做法如前。此式着重在吸气,吸气时意想树木或自然界清新之气从鼻吸入,随手下降入丹田。这是采气补气之法。练10分钟。

功理:通过采气进一步练足丹田气。此乃练气之本,对体质虚弱、肠胃诸病,阳痿、遗精、妇女带下等症疗效甚佳,是发气后补气的方法之一。

三式站法如一式,先直立,然后下蹲成骑马步,双手掌心向上,自下缓缓上托至鼻前方,同时吸气,小腹渐收缩,胸部扩张。稍停,翻掌向下缓缓降至小腹前,同时呼气,小腹鼓起。上托和降下都是手指相对,上托时意念双掌托起两座宝塔,降下时意念将两根木桩压入地下。反复练9次。

功理:气在胸腹上下运动,疏通脏腑。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四式站法如三式骑马步。先双手往两侧平伸,掌心向下。接着双掌卷曲由下缓缓回收至腋下,同时吸气,小腹随着收缩,吸足气稍停。然后双掌转腕成竖掌,向两侧慢慢平推出,掌心朝外,同时呼气,鼓腹,意念一股气流下沉丹田,另有两股气流由膻中向两侧肩、臂、手掌劳宫穴运行,气贯掌心,但不能发出。反复练9次。

功理:疏通左右手三阴经,使内气能较快和较大量地向劳宫穴行去,为将来发气打好基础。它对手三阴的经络、脏腑有调和作用,并可治疗肩、臂疾病。

五式站法如一式。两手垂直贴于两腿侧,先意守丹田片刻,即行练肚脐——命门——会阴的循环呼吸和运气。先用意从肚脐吸气至命门,小腹略收。稍停,将气缓缓下沉会阴,同时呼气。达会阴后勿呼吸,用意将气提至肚脐,再行肚脐吸气。循环不断,练10分钟。

功理:可加强丹田气,最主要是疏通带脉,以带脉带通任督,为下步练小周天能快捷成功奠定基础。肾和膀胱虚弱者,练此式最佳。

六式站法如一式。意守丹田片刻,将气下沉会阴,此时开始吸气,并提肛,气从会阴到长强,上背脊沿督脉过玉枕,入百会。稍停,开始呼气,气从百会向下经祖窍、鹊桥,通任脉下入膻中,然后返回丹田。周而复始,循环9次。

如气运行不到,可加手势导引。吸气时将双手从后上举至头顶,双掌心对着百会。呼气时将双掌慢慢降至小腹前,手指相对,再加意念提降运行,很快可以成功。

功理:沟通任、督二脉,可升清降浊。任属阴,督属阳,任、督通调阴阳,阴阳和,则神清气爽,其妙难言。

七式站法如三式,但双手竖掌平伸前方,两掌相距如肩宽。吸气时,意想将两掌中之气循手三阴经返回膻中,下归丹田。待停稳,呼气并意念运气上行到膻中,然后从两侧肩按原路线运至掌中,意在劳宫,但不能发出,以免耗气。如此反复9次。

功理:疏通丹田至劳宫这一段经络,为发气治病打好基础。可治疗肩周炎、关节炎及手三阴经诸病。

收功站法如一式,双掌心对着丹田,意想抱着一个气体球,意守丹田片刻即可。

注意事项:1.各式皆用意不用力,但不能意守太重,更不能急于追求,功到自然成。2.各式呼吸时,吸足及呼毕均要稍停。3.除饭后一小时不能练功外,其余时间均可。4.先练一、二式半月。再加练三、四式半月。5.练功期间,要减少房事。

(7)抵达长寿的炼神术

炼神之术是一种通过调节心理意念,运用“集中的沉思”之技巧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并以期抵达得道成仙的方术。

至为殊妙的“炼神术”

“炼神”,就是指用特殊的方法对修炼者的内心活动进行调控,使其能逐渐地排除一切烦恼,做到无忧无虑、心地清静,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炼神术主要有守一、存思、存想、存神、思神、内视、定观、心斋、坐忘等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又相互交叉,通过“集中的沉思”这一技巧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锻炼。

所谓“守一法”,就是使意念专注于身中某处,锻炼意志,收摄思维,被道教视为长生成仙的重要途径。从“道”的概念来说,“一”指天地间的大道,守一即守道,守道就可以使修炼者和冥冥大地与万物生灵合而为一,使自我回归到混沌初开的世界,达到人道同一的目的。“一”又指精神意志,守一即守精神意志,就是使修炼者时刻想到自己形体与灵魂的统一,直到到忘形的境界,这样自然会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一”还指身体上的任何一个部位,如修炼者集中意念想自己的心,直到入迷,达到混沌忘我之境,守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此外还有守丹田一、守真一、守玄一、守三一等说法,都是以一念代万念,保持内心的宁静。

所谓“存思法”,就是把意念“存”在某处,存思有一个“思”存在何处的问题,道教把存思分为内景法和外景法两种类型,内景是把“思”存在自己体内的器官或运行的“气”,道教中认为人的各种器官都有真神,所以存思又叫存神。外景法是把“思”存在身外景象上,如各种自然现象。还有的修炼者将其两者结合起来修炼,效果更佳。

所谓“心斋法”,就是不断地通过排斥心中的各种干涉信号,使精神逐步趋于安静,达到专心一致、心息相依,直至心气合一,渐入混沌虚无之境的一种炼养方法。心斋法要求修炼者先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点,然后专心倾听由这一点发出的声音,由强到弱,最后达到心念全止,混沌一片,这时“神”就达到了与“道”统一的境界。

炼神术,于道教早期盛行一时,晚唐后逐渐被内丹术吸收取代。

“炼神术”的最高阶段——炼神还虚

所谓“炼神还虚”,又称上关,九年关。指的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是内丹修炼的高级阶段。“炼神还虚”,即气功内丹术术语,修炼者通过炼炁化神这一关后,便可进入此丹道修炼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此修炼已经由之前的肉体修炼而转入精神修炼,即由仙功转入道功。元李道纯《中和集》说:“工夫到此,一个字也用不着。”意在说明的是“无为入定”的道理。道教内丹修炼家多用“○”来表示“虚无”,表达是抱元守一,一切入于虚空之中,一切圆明,返本归根,明心见性之意。

修此道功的道家人被称为“九年关”者,类似于佛教达摩祖师面壁九年。道教内丹修炼家认为,十月胎圆之后,婴儿移神天谷,仍须藏以玄玄,守以默然,聚天地生意以哺之,一如谭处端所说那般:“婴儿移在上丹田,端拱冥心合自然。修到三千功行满,凭他作佛与升仙。”

在道教教派中,钟吕派、伍柳派、三丰派对其实践颇深,其间又尤以钟吕派所学最为精。以下为其修炼此功之具体方法,以期为入道者所用:

钟吕派称“炼神还虚”为炼神合道,基本思想是“集灵为神,合神入道,以还上丹,而后超脱”。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精中可以生气,而气在中丹。精由肾生,实则气由肾生。钟离权曾如是说:“肾中生气,气中有真一之水,使水复还于下丹,则精养灵根,气自生矣。”气生后,气液就会运行,“周而复始,自子至午,阴阳当生。自卯至酉,阴阳当停。凡一昼一夜,复还玉丹,循环一次,曰小还丹。”即因为此,修炼之人,就要从中采药,进水以成下丹。进一步讲,就是以“肾气交心气,气中藏真一之水负载正阳之气,以气交水为胞胎,状同黍米,温养无亏。始也即阴留阳,次以用阳炼阴。气变为精,精变为汞,汞变为砂,砂变为金丹。金丹既就,真气自生,炼气成神而得超脱。化火龙而出昏衢,骖玄鹤而入蓬岛。”

以上所说就是使肾气上升,心气下降,于下丹田中交媾,进而使肾气中的真一之水运载心气中的正阳之气,二者合而为胞胎,起初的形状就像黍米一样,温养一百日后,通过子午周天火候功夫,便会阴尽阳纯,抚养壮大而成金丹,接下来就可以炼之成神。

钟吕派认为如果不炼形成气,就养不成胎仙,从而将会步入轮回。正如钟汉离所说的那般,修炼的人应该炼就阳神,驱除阴魄,修炼己身,摒弃物欲。因为人的身体内部的一点真炁来自与父母,也就是父精母血的凝结物,此物寄生在母胎中,被阴气所包裹,历经十月,长成人形,仅存一点元是而已。人如果要想达到长生,就要修炼外在的形质,使一点元阳能够永久地存在,以成就先天大丹。

总体而言,钟吕派想表达的就是:人如果能够以先天的炁炼就后天的气,使清而轻的炁上升,浊而重的气下降,并使真炁贯满全身。这样就会体健神爽,永葆青春。反之,如果精不能保,元炁外泄,阴盛阳衰,就会气竭而亡,遭受轮回之苦。

女丹派的炼神还虚

女丹派的炼神还虚之术,分为炼神、服食、辟谷、面壁四步。我们就其具体修炼之方法,看入道修炼欲抵达“人道合一”之境的捷径,抑或者说“途径”。

在女丹派中,所谓“炼神”,指的是灵胎(元神)一旦在丹田凝结,就要像手拿盛满东西的容器一样小心谨慎,就要像爱抚婴儿一样加倍关怀。同时玉门要紧闭,以防真气下漏。天门要早早地打开,以便元神出入。再采取静定的功夫,使元神冲出顶门。

服食即指灵胎形成之后,应当入住深山茅洞,以摄取自然界的清灵之气来培养元神,也就是日月精华之气。白天采日精,夜晚取月华,把握住阴阳盛衰的时机,以夺造化之玄机,功夫一到,自然全身毛窍皆有光明发现。

辟谷即是指采取了日月精华,自然服食了天地灵气,之后便使自己不思饮食。此时一切智慧和方法都不必用,不落顽空,不着于色,不着于空,色空两忘,浑然大定。此时境地,如果服食到能够使人轻举延年的山芋和灵芝,那么就会助长功力。如果继续服食人间污浊的食品,那么就会使凡浊之气混入体中,即使有超脱的希望,也不会成功。

面壁这个阶段,就要求修行者在修成辟谷之后,不但要断绝人间烟火,而且即使是山芋、灵芝之类的东西也不可服食。此时必要选择深山石洞居住,并将洞口封没,以免野兽侵袭和人事烦扰,等待冲举的时机。修炼的人便就端坐在里面,不计日月,直至阳神出窍,才算功夫炼成。但是日夜要派人守护,谨防发生意外。如果坐在里面时间长了,也可以出来稍作休息,此时身内已经气满不思饮食,神全不思睡眠。从身体外面看来,鼻子没有呼吸,脉搏没有跳动,全身温暖,眼睛有神光。从身体内部看来,当然与普通人不一样,很难用现代医学来解释。

此四阶段的修行完成之后,“炼神还虚”的功课也就做完了,得以完满的修行者即可由此抵达“人道合一”的美好之境界。

(8)抵达“天人合一”之境的内丹术

道教的内丹术是一种人体修持的绝妙方法,通过修炼人体中的“丹”,能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开发人体潜能的功效,抵达“天人合一”之境。

内丹术之渊源

内丹术是道家养生方技中最重要的一种修炼方法,它是在其他炼养方技的基础上,经综合、提炼、理论化后而形成的名士人们充分利用“道”的理念来实施“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目标的又一次尝试。其虽然是建立在“羽化登仙”的虚妄上面,但其带来的有关健康长寿的部分却是非常有作用的,因而,可一直延续至今。

所谓“内丹术”,就是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为理论,进行性命的修炼。也就是说,以人的身体为鼎炉,修炼“精、气、神”等而在体内结丹,达成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

关于内丹修炼术,早就有之。譬如:老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就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及“或嘘或吹”、“绵绵呵其若存”的吐纳功法,同时还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理想。而他之后的庄子,在《庄子》一书中也提出了“心斋”、“坐忘”之类的内炼方法。

至东汉时期,魏伯阳便就内丹学说而写就了一本流传至今的丹法之祖书《周易参同契》。而东晋的葛洪,便成了金丹道教的理论家与实践者。他认为金丹之道,乃仙道之极。并于《抱朴子?金丹篇》中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

“内丹”一词,最早见于题为东晋许逊的《灵剑子》:“服气调咽用内丹”。而南北朝梁代南岳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禅师的《立警愿文》一书,则是最早将外丹、内丹明确划分开的一本著作。

隋朝时,道士苏元朗进一步提出“性命双修”一说,由此而进一步推动了内丹术理论的发展。

唐朝与五代,是内丹之道发展的关键时期,李筌、张果等注解《阴符经》,钟离权著《灵宝毕法》,吕洞宾传钟离权丹道,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崔希范撰《入药镜》,司马承祯作《天隐子》,陈抟著《指玄篇》,作《太极图》、《无极图》,如此等等,从而将内丹之道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给完备。

到了宋元内丹派问世之际,才把《道德经》、《阴符经》作为内丹祖书。北宋张伯端称“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作《悟真篇》融老子内炼思想于内丹术中。张伯端所传丹法,其继承系统为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其形成的丹道流派称为南宗。另有王重阳开创道教全真派,称承钟吕之真传,修炼亦以内丹为首务,主张性命双修,明心见性,以修性为先。王重阳所传流派称北宗。以后又有元代李道纯所创中派。明代陆潜虚所创东派。清代李涵虚所创西派。

另外据说还有不少隐传的内丹流派。但因内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故而很难有史料予以记载。

揭秘内丹术的基本理论

内丹学是道学最主要的部分。道学之“寓言性”,决定了古人对内丹人身体验只能用隐晦的语言来描述,因而,内丹学留给今人的全然是一些模糊的,甚至虚渺的概念。不过,若是仔细梳理的话,还是能揭秘其主要论点的。以下即为其最主要的几点理论阐释:

先后天人体三宝说

内丹学将精、气、神称作人体的“三宝”,同时又分为先天和后天。所谓“先天”,就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初始状态看,那些无形的、自然本能状态的、功能性的、超越时空界限的东西。

所谓“后天”,即指从物质世界和世俗社会的现实状态看,那些有形的、人为的、实体性的、同墒增的物质规律相一致的东西。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要素的三个层次,所以,其不仅有先后天之分,还可以互相转化。先天的精,是在无为状态下自然而然本能地产生的,又称元精、真精,主要指人在不受淫心刺激下自发的性功能,广义上还包括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等激发生命活力的自然功能。后天的精,指人性交时射出的精液,广义上还包括人体内分泌的多种激素。后天的气,指呼吸之气。先天的气为元气、真气,写作“炁”,指人体生命运动的机能,体现为高度有序的能量流和躯体活力。后天的神为思虑之神。称识神。先天的神称元神,呈一种极清醒的无思维状态。

而此精、气、神,便就是修炼内丹的药物。可是怎样修呢?

道家认为,人体三宝中的“精”为“性”。“气”和“神”为“命”。道教宗派中的所说的“性命双修”,即是修其“精”、“气”、“神”的,其主要方法就是“三关修炼”。

通过“三关修炼”,就可使人进入虚无之道,与道合真,成为仙真。

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内丹学原理

按照道学的宇宙创生演化及人体生成说,宇宙和人体生命的生成皆源于“道”。“道”自虚无状态中化生出元始先天一炁,又从一焦中产生阴阳二性。阴阳二性交会、激荡,而产生物质、能量、信息三大元素,再由三元演化成万物纷纭的世界。即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创生演化图式。

人的生成也和宇宙的创生图式相感应,宇宙中的元始先天一炁,在父母阴阳两性交合时被招摄进母腹之中,形成胎元,将性命孕育于其中。直至十月期满,胎儿出离母腹,“哇”的一声,先天祖气断开,后天气生。以后每32个月。生元气以锋,由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央卦至16岁乾卦,得384殊元气,为纯阳之体。其间父母初交,于恍惚之中,合成一炁,生长出形体未具,神炁未判,处于混沌状态的胎儿。为人道的“第一变”。由心肾成形,神炁始分,到十月胎圆,婴儿降生,为人道的“第二变”。由初生至16岁少年,旧精成熟将泄,情欲始萌,为人道的“第三变”。而后识神用事,情欲伤身,每96个月,则生一阴,由24岁垢卦,经32岁遁卦,40岁否卦、48岁观卦、56岁剥卦、至64岁坤卦,元气耗尽。

而内丹学修炼功夫,则是一种将人体元气返还的工程,即由坤卦返回乾卦的返老还童之术。其基本原理,就是认为宇宙演化和人体生命都可以从逆的方向上进行反演的思考。顺则生人生物,逆则修炼成仙。内丹家以“三关修炼”阻止人体嫡效应,通过“炼精化炁”的初关仙术将精化尽只剩下热和神,为“三归二”的过程。然后“炼炁化神”的中关仙术为“二归一”的过程,最后“炼神还虚”的上关仙术返还于虚无之道。

由此这样,人体沿着逆的方向由“第三变”返到“第二变”,再从“第二变”返到“第一变”,直到虚无之道,如此内丹也就修成了。

虚无之道和先天一炁说

内丹学是要追求一种长生不死、永恒不灭的状态,而根据自然科学定律而言,却是“凡是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灭亡,仅有虚无是不生不灭的”。这样,返还虚无之道就成了内丹学追求的目标。

内丹学认为在宇宙未创生之前,是一片虚无。当宇宙创生之时,虚无之道化生出元始先天一炁,并且其还被认为是宇宙万物运动的一片生机,也是生命运动的源泉。予此,内丹家便通过一种将人体节律和宇宙节律调谐的技术,使人体精、气、神等元素充分激发,在量子层次上和自然界的本原相互作用,来将这种残留在宇宙中的初始信息招摄到体内。如此,人体和大自然的内在节律相调谐后,身心和混沌的宇宙便可融汇为一体,而返回先天的初始状态,进而抵达到“人道合一”之境。

也许正因为如此,阴阳双修和清净孤修两派丹法才都以招摄先天一炁为目标。

意识的三层次说

根据对内丹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将人的意识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即常意识、潜意识(隐藏在心理深层的欲望)和元意识(遗传的本能意识)。

常意识即人的日常认知、思维活动,内丹学家将其称之为“识神”,它包括人们的感知、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心理程序。道门中人,将“识神”的活动分为正念和邪念,即不利人静的杂念和游思、妄念等。内丹家所要为之付诸的是:排除邪念,凝聚正念(意守丹田,归根复命之念),集中人的意念力透入深层意识之中,增强常意识的可控度,使之以意念力的形式得到凝炼和升华。

潜意识是一种非理性的意识层次,包括人之胎儿、幼年、童年的记忆等,特别是心理未成熟时期的刺激和隐藏着的各种人生欲望、性欲、心理创伤等印痕。内丹功法,就是要净化潜意识,自我清洗自胎儿期以来烙入人内心深处的各种印痕,并通过一定方式,如熟读丹经、牢记师传、背诵口诀、默念咒语、反复训练等将炼丹的程序编码输入潜意识之中。

元意识,又称元神,为内丹学上所特有的一个概念。它是人体尚未开发的信息库,保存着人类在进化史上曾有过的智慧和能力。亦是人身真正的“自我”。内丹修炼,即是对其进行一定的开发,使其得到应有的发挥作用。

内丹功的修炼,就是对着三个层次的意识分别进行凝炼、净化,以及开发,使三个层次的意识都能发挥其作用,从而达到“仙境”。

内丹三要素说

内丹功到底是怎样修炼的呢?道教各门派的方法很多,也各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都会遵循一个基本的原理,即要用三要素来进行修炼。

也就是说,模拟外丹制丹药的方法在人体内制造“丹药”,来抵达“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的境界。而要模拟外丹炼丹的话,就必须具备外丹所需要的设备、原料和掌握适当的火候,即药物、鼎炉、火候三要素。只有具备了这三要素才能练成“丹药”。

于是,内丹学,就将人体作“鼎炉”。把后天的精、气、神作原料。以意念为“火”、呼吸为“风”,并通过“风”与“火”来掌握“火候”,如此在一定的“火候”下来制成“丹药”,而这种“丹药”便就是先天的“精、气、神”。

这种通过后天的“精、气、神”,而转化为先天的“精、气、神”,最后抵达“虚无之道”的过程,就是内丹修炼的过程。

内丹学各派之简介

理论上而言,内丹学始于老子的《道德经》,事实上,内丹学是始于请老子讲道,写《道德经》的尹喜。其创造的文始派为最高法派,他的传人及传人的传人分别组建了道教的各种学派,由此使得内丹学领域的扩大及学派之众多。宋朝时期,达到其高潮。以下为最主要的几大内丹学派之简介:

文始派:创始人为尹喜,其派因他被老子册封“文始先生”而得名,是内丹的最高法派。他的一传弟子王玄甫创少阳派,二传弟子为庄子,后来的许许多多的传人及传人的弟子更是创造了许多不同的内丹学派。其间,庄子学说中的“心斋”、“守一”等,更是为内丹修炼提供了宝贵的修炼方法。该派因虚无为宗、以修性为主兼修命。

少阳派:创始人王玄甫,被道教成为“东华帝君”,缘由大概其经历过由人而仙的过程。为内丹最大的法派,自他始,他的传人们建立了许多学派,可谓遍布了大江南北,他本人也被称为大家北五祖中的第一祖。该派主张性命双修、以有为法而至无为法,修炼程序分明,便于操作。

正一派:创始人为张道陵,道教尊称其为“张天师”。其在获得“黄帝九鼎法”、“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后,便入川精心思道修炼,以至于法力无边,世人莫测,弟子更是云集四海。在创立“五斗米道”的同时,其也建立了内丹的“正一派”。

钟吕派:是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其二人均生于唐末五代,在内丹上颇有造诣,更是影响了宋元时期的一大批丹家。因而,道教将其二人视为宋元内丹术的鼻祖。该派丹术内容颇为丰富,其内丹理论自成一统,因而受其影响的丹家很多,后来分别发展为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钟吕派的特点是以“炼心”为主,其认为修炼者在静止至极时,就可以将体内的精、气、神凝聚为“药物”(即金丹),并把修炼的过程具体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等阶段,由此可使“炼心”可具体操作。此外,该派还提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的全新概念,强调以修德而立道。

南宗:创始于北宋张伯瑞,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称紫阳派、天台宗。张伯端和他的传人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合称为“南宗五祖”。该派以“先命后性”修炼方式著称。

北宗:创始人为金代人王重阳。他和他的祖师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合称“北五祖”。该派的经典著作为丘处机的《大丹直指》,其以图、文、诀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三成九层功法”。王重阳一生都在从事内丹修炼,其弟子在内丹修行方面也颇有建树,因而道教将其和弟子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奉称为“北七真”,该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炼以清净为主,即以“识心见性”为首要,以炼心炼已为基础,同时不废精气的修炼。

中派:创始人为李道纯,元朝初人。该派核心思想为“守中”、“中和”。主要著作有《中和集》、《三天易髓》、《性命主旨》、《证道仙经》等。

东派:创始人明朝陆西星,在丹道上卓有成就,著书立说,广传门徒,而可自立门派。该派丹法来自南宗,力主阴阳同类双修法。该派著作有《金丹就成篇》、《周易参同契测疏》等。

西派:清代人李西月创立,其得钟吕金丹密法后,修炼多年,自立门户。该派丹法采取清净和阴阳相结合的修炼方法。著作有《道窍谈》、《后天串述》、《文终注》等。

三丰派:创始人张三丰,也是著名的太极拳三丰内家拳的创始人。其为尹喜的第四代传人,故而该派融合了文始派和少阳派的特点,以清净阴阳、双修双成为自己的修炼方式。主要经典为《张三丰全集》、《大道论》、《玄要篇》等。

内丹功的修炼方法

内丹功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分为四个步骤来完成:

首先是筑基,即保养身体,打好丹鼎的基础,就是要去除一切病症,补足亏损,呼吸时吸时收腹,呼时鼓腹,呼吸细长均匀而深厚。

第二是初关,又叫小周天、百日关,就是炼精化气,具体过程分四个层次,一是采药,当精液发生时,及时锁住。二是封固,勿外泄。三是烹炼,转动河车,行小周天,神气凝结。四是止火,指内药已生成,为第三阶段做准备。

第三是中关,又叫大周天、十月关,就是炼气化神,包括六根震动、七日生大药、抽铅添汞、守中、温养圣胎、移胎等过程。具体过程是通过小周天的修炼,真气越来越旺,气满丹田,发生六根震动的现象,产生大药,即精、气、神凝结为一,结成圣胎。同时口中唾液增多,要将它慢慢咽归丹田,并闭目下送,内视脏腑,并在小周天元气运行打通督脉、任脉的基础上,以意引气,打通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打通了督任二脉和奇经八脉,便是完成了打通大周天的修习,进入了炼气为神的炼丹修为境界。

第四是上关,又叫九年关,就是炼神还虚,包括乳哺、温养、出神、还虚等过程。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达到不用意念,只要一坐下来就能使元息运行大小周天,还神于虚,摒弃意念,身心做到了真正的圆融虚空,达到了内丹修习中的“虚丹”境界,这是内丹修炼的高级阶段,也是一种出神入化的理想境界。

以上所述即为道家内丹修炼中的“三关修炼”,初关属于“有为”功夫,中关属于有为向无为过渡的功夫,上关属于“无为”功夫,为内丹术中最基本的修炼方法,通过三关修炼可以使人进入虚无之道,与道合真,成为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