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一本通
10692700000012

第12章 1 “道”的人格化象征:道教神仙谱系

本节概要

有史以来,在每一个宗教形态中,人们都会将其赋予一定的人的色彩,由此,而产生了人格化的神之体系。道教,作为中国千年历史下的固有宗教,同样有其一套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神仙体系。

可是,这神仙体系来源于什么呢?

(1)道教神仙的来源

学术界这样认为,一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即: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所谓“自然崇拜”,就是在远古时代,人们由于自身力量的微薄和生产力的低下的缘由,开始将不能战胜恶劣环境的希冀寄托在原本存在的大自然物上面,比如: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这些都是他们的信仰对象,而且他们还将其神化来加以崇拜。于是,便产生了最早的神仙谱系的雏形: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

后来,随着人们生存环境和生存息息相关的种种的发展及进步,以及道家思想的逐步形成及提出、宣说,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开始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过渡。据记载,大致在殷周时代,鬼神崇拜、方仙信仰开始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产生。《周礼?大宗伯》中记: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地神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祭祖先也。

中国古老宗教道教,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起来,并形成了一套日趋完善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神、人鬼的崇拜系统。所以说,自然崇拜为道教神灵崇拜的主要来源。

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一样,它的形成渊源依然来自于当时人们生存之环境和状态的种种。于是,古老的人们开始将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例如,龙、凤、熊、虎、玄鸟、花、槐等。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这些动物或植物以人格化或神化,于是而产生了诸如龙神、花仙等之类的神灵。

另外,在一些部落族群中,还随之产生了这样至高的崇拜。譬如:鄂伦春族将公熊称为“雅亚”,意为祖父;将母熊称为“太帖”,意为祖母。而鄂温克族人则将公熊称为“和克”(祖父);将母熊称为“恶我”(祖母)。如此等等,目的旨在表达是一种神灵的崇拜。

此外,在苗族、瑶族、畲族的中间,还流传着盘瓠的传说。

后来,道教将这些神灵在继承的基础上组织、发展,最后形成了道教中具有一定人格象征的神仙。

至于鬼魂崇拜,则是原始宗教信仰极为普遍的信仰形式之一,是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原始人类社会自身进一步摆脱自然界束缚的一个重要、具体体现。

鬼魂崇拜的产生,源自于原始人类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在其间,原始人类逐渐加强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模糊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作用,渐渐明白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依赖大自然,而且还需要依赖人类自身。只是,原始人类付诸于这种认识时却是以颠倒的形式出现的。他们认为,既然自然物和动植物有神灵,那么人自身也应该有神灵,于是鬼魂的观念便出现了,随之衍生出的是鬼魂崇拜。

原始人类开始赋予虚幻无常的鬼魂以影像,故而,我们见到了存在于道教神灵中的阎王、黑白无常、鬼王等等。据说,此类鬼魂为黎族宗教的一种主要内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一部分。此外,鬼魂崇拜还成为瑶传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祖先崇拜,便就是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一种宗教形式。在远古社会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其崇拜行为的特点:首先将本族祖先神化并对之祭拜,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最后是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来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来取代。

由此,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到一个人文崇拜的高度。后世道教中继承发挥了这一崇拜,于是产生了像黄帝、三皇五帝之类的神灵。

二是,对圣贤崇拜的承袭。例如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

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便就有了“圣人”、“贤人”的崇拜概念。而在《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中,则描述了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

如此,这些圣贤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是,教派因素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也有重要影响。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是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到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立教,故而,也依然崇奉太上老君为教主。

然而,这之后,道教中的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他们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而是各具其神灵。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与此同时,一些经书也开始将太上老君,的地位排列稍次。

直到后来,在各派的协商、融合中提出了“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才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并将其视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

由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道教是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纷繁复杂的神仙谱系。

(2)神仙信仰的文化内涵

道教所信仰的神仙,既有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又有玉皇大帝、真武大帝、雷声普化天尊等神明,还有张天师、三茅真君、五祖七真等仙真,故而,在这个神仙信仰体系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具体体现在道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上。

道教信仰神尊与宇宙观的体现

宇宙是一个总括一切的名词,万事万物,所有种种,总合为一,谓之宇宙。宇宙一词最早见于《尸子》:“上下四方为之宇,往来古今为之宙。”后来,庄子对其阐释为:宇是有实在而无定处可执者,宙是有久延而无始末者。宇是存在空间,宙是整个时间,合而言之宇宙,即为整个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而宇宙观,就是研究宇宙生成的理论,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原论(本体论),即关于宇宙之最究竟者的理论。一是大化论,即关于宇宙历程之主要内容的探究。

道教的宇宙观与其信仰的“道”有着密切联系,其理论是架构于教祖老子所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基础上的。道教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确立了自己的宇宙观,然后再依据此理论去说明信仰神尊所涵盖的蕴义,并由此而逐渐完善了自己的神仙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道教认为宇宙万物皆是由道生化,体现在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上。道教认为宇宙的本原即是道,《道德经》第一章即将道看做是万物的始祖或母体,即本原、本体。以下章节中亦还是由此“道”论而言,在老子看来,可以作为天地母亲的,不是别的,而是先天地生的“道”。这个“道”就是一,而一就是元始天尊。由一生二,二便是灵宝天尊。由二生三,三就是道德天尊。三生万物即是万物的一个生化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即说宇宙万物还没有形成时,处于一个混沌状态,此时已有道教真人盘古遨游其中,他开天辟地后,自号“元始天尊”,住在天中心之上。此元始无尊既是道教信仰的最高神尊,也是“道”形象的一个具体体现,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更生化了宇宙万物。

第二,道教不但认为神尊创造了宇宙万物,并认为宇宙间还有一个神仙世界,她体察并作用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人类的理想世界。

首先,在道教世界里有一个仙境,这里居住着一切仙真之上而为之祖的最高尊神——三清。其中元始天尊被称为“主持天界之祖”,灵宝天尊被称为“位登高圣,治玄都玉京”,道德天尊被称为“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他们就是统领一切仙真鬼神的至高无上之神。

其次,道教中有统率天地的万神者——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道教认为玉皇大帝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他之下还有四位辅助其统管天地的尊神——四御,即南极长生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他们协助玉皇大帝掌管着世间一切万物的生长灭迹等等。再次,道教中还有掌管仙籍的尊神——东王公、西王母。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称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悉归东王公掌管。女子登仙得道,皆归西王母掌管。民间更有如此谚语:大凡世上成仙之人,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圣境,拜见元始天尊。故汉初有一小儿歌: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

其四,道教有掌管天、地、水的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总主天帝神王、上圣高真及三罗万象星君。地官总主五岳帝君并二十四治山,九地土皇、四维八极神君。水官总主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及三潭四海神君。

其五,道教还有掌管年、月、日、时的天神—四值功曹。四值功曹即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天界小神,官虽小,责任重大,掌呈送人间“上达天庭”的表文,因而备受天庭的重视。

综上所述,道教认为神无所不在,无所不存,她们掌管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譬如:星有星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土有土地神,门有门神等等,只要是世间有的,便都会有其执掌之神。如此说来,万事万物莫不都由神仙而主宰。因而,道教认为人们的生活及其行为等都是由神仙来主宰的,如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等。而这种神仙思想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神仙信仰是道教徒人生追求的目的

神仙信仰体系的确立和神仙理论的系统化,给世人以追求理想世界之目标,同时也为道教徒提供了以追求神仙来作为人生目标的依据。其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得道成仙是道教徒终生追求的目标。

道家们在谈论道教宇宙观和神仙信仰关系的过程中,从来都没有忽视人生的问题,这正是中国哲人研究宇宙问题的特点之所在。他们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己的身心经验,而得到一种了悟,了悟所至,又验之以实践。故而,道教思想家认为:宇宙是内在的,心性是相通的,研究宇宙就等于研究自己。道是宇宙之根本大法,亦是人生之至善准则,求道即求真,同时也是在求善,真善密不可分。这里的求道、求真,就是求得与道合一,与宇宙同程,与神一体,即得道成仙、达到神仙境界之意。这就是道教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说,道教神仙是道教人生观的体现。

那么,道教徒之所以要以神仙作为人生之最高理想,原因在于神仙是永恒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完全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约束。并且皆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人世间的阴阳消息、四时变化,灿烂的天空、绚丽的云彩、茂密的森林、芬芳的花朵、涓涓的流水……无不是神仙所赐予。仙境之琼楼玉宇、云雾缥渺、仙乐缭绕……无不是神仙所享有。如是种种无不是激励着道教徒去苦苦追求的,故而,千百年来他们皆都恪守着这一信条——得道成仙。

道教得道成仙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教徒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认识论即是神仙实有、神仙可学、长生成仙的理论和尊道贵德、重人贵生、济世利物、天人合一等教义思想。

尊道贵德是宇宙和谐的纲纪,《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如此说来,“道”就是神明之本,造化之祖,亘古而不灭地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而“德”则被一切神仙真人所包容,天下万物因为有德而得以化育生长,故“德”就是“道”的体现,神仙因为有德而合于道,而被世人所敬仰。那么,人若是有了德,便能与道合一,得道成仙。

重人贵生为道教人生哲学之一,它强调人和生命的重要性,并将其列为“得道成仙”之基础。《道德经》中指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太平经》中要求人要热爱自己的生命。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炼养躯体、健康长寿成为“得道成仙”最重要的事情,故《抱朴子内篇?黄白》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济世利物是教化世人去帮助别人,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思想。它引导人们去积功累德,并以此作为人生之目标,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宇宙三者之间的和谐,达到修道立德、得道成仙的目的,一如葛洪所言:“欲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

天人合一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早在周朝礼教中就有将天命和人事相联系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道两家有很大的发展。儒家强调天的社会伦理性,而道家则强调天的自然属性。在道教内丹学中,天人关系被综合为“天人感应原理”,认为宇宙和人是相交通的,由气沟通天人之间的联系,并统一于一个道。人的大脑原则上和自然界是同构的,人体、社会、自然界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有同步性,本质上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天和人皆合于自然无为之道,道通于一,所以“天人合一”本质上是人道的合一,即人最终“得道成仙”,故《黄帝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化乎身。”

便就是在以上所述的理论基础上,道教为了达到“得道成仙”的人生目标,而创造了诸如诵经、守一、坐忘、辟谷等多种修炼成仙的方法。

诵经即诵念经文,是道教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基本上是一日两诵。道教认为通过诵经能最终达到修真养性、祈禳神灵、坚定道心的目的。

守一,即人体之元气,或守精、气、神。道教认为学习守一的方法,可以“还年不老,大道将还,直至抵达修炼成仙之境界。

坐忘,即静坐忘身。即指停息耳目对外界的分别,忘掉自身的存在,达到与道合一之境。道教认为通过此法可以浑成一体,不分躯体四肢,皆与大气相合,化为无我,从而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

辟谷,即断谷、休粮、绝粒等。可分为五种:①不食五谷,即不吃粮食。②不食人间烟火,即不食熟食。③不食油盐卤醋。④不吃食物,专门服气。⑤服用药物代替食物。道教认为只要不吃人间的东西,就可以脱离凡尘,升入仙界。

此外,还有服食、行气、胎息、导引、吐纳等修炼方法。总之,道教在“得道成仙”的目标上,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具体的修炼方法。他们相信在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最终就能够实现他们的成仙理想。

第二,神仙事迹是道教徒实现成仙得道的楷模。

道教认为修道成仙不但要有其思想方法,而且还要有具体的行为,如行善积德、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等。这些完美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就是神仙的所作所为。因而神仙成了道教徒的学习榜样,神仙事迹则成了道教徒成仙得道的楷模。

在道教的宫观内供奉着许多神仙,于世俗看来好像是一些木雕或泥塑的神像,然而在道教徒心中,她们便就是神仙的分灵,是神仙在人间暂住的躯壳。道教供奉她们的原因是她们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也就是说,道教徒崇拜的不是神仙的表象,而是她们的神灵,道教徒供奉神仙是把神仙作为一种榜样,用以模范,通过学习她们的高尚行为,而达到修行着的神仙境界,并因此而拥有神仙的体魄与灵魂。故而,千百年来,道教中许多高道大德正是以此为标准,将神仙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并认为神仙都居住在天上、山上或海中,如昆仑山中有仙人赤松子、东海之中有仙人安期生等。而道教徒则常常隐遁山林之中以修仙,如三茅真君、陶弘景等。远涉大海以求仙,如徐福、卢生等。他们成仙之事迹更是被历代修道者所学习,所以道教的宫观大都修在环境幽雅的山林之中,许多道教徒在宫观中过着清心自然的生活,希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神仙。道教还认为神仙总是善的,他们常常铲恶除害、济世利民,人只要以神仙的行为为标准,就能够得到福报,功德召著者,就能够得道成仙,反之就会受恶报。所以修道者将度己度人看做是得道成仙的途径之一,他们常常济世利物、积功累德。如道教天师张道陵曾亲率弟子伏妖魔、斩妖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功成即蒙道德天尊册封为“正一天师,得九真上仙之位”。又如真人萨守坚一路济贫拔苦,行侠仗义,云游至王灵官所住之城隍庙,王灵官因心胸狭小,托梦太守将萨真人驱而赶之,萨真人一时气愤,用雷法将城隍庙击而毁之,后继续云游天下,接济苦难之人,不久他的善行便感动了尾随的王灵官,二神互责其过,成为师徒,同登仙路。王灵官以萨真人为榜样,后来终于成为神仙。他们这一种善行,被历代修道者所校仿,如旌阳令许逊普施仁政,全真道王重阳济贫拔苦、邱处机一言止杀、马丹阳广施善化、孙不二弃财修道等等。后来这群人、这些事成为矢志道教修炼者的榜样,他们的事迹也成为道教徒成仙得道的楷模。

以上种种,意在表达的是道教神仙信仰生动地体现了道教宇宙观和道教人生观。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和根源,后者是前者的文化体现,二者互为发展,不断完善,共同形成了道教神仙信仰的文化内涵。

(3)道教中的各色神仙

梁朝陶弘景于《真灵位野图》中,按照人间朝廷的等级顺序将人格化的各色神仙分为七个等级,后来在历代道家的完善和整理下,各色神仙的位次大致如下:

道教尊神

三清神:洞真玉清真人元始天尊,座下有九圣;洞玄上清真人灵宝天尊,座下有九真;洞神太清真人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座下有九仙。

四御:在三清神之下有四御,又称为四辅,玉皇、地祗、南极和北极仙翁,其中南极仙翁掌管有关神灵,北极仙翁掌星宿,主人间兵戈之事。另外还有一位真武大帝,辖天下武将,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五岳大帝:东岳泰山,掌人间赏罚、贵贱、生死大权;于宋朝真宗年间受封;西岳华山,掌五金、冶铸,羽禽飞鸟之事;中岳嵩山,掌土地、山川、林木;南岳衡山,掌江河、湖海、走兽;北岳恒山,掌星辰分野。

酆都大帝:掌管阴曹地府。

文昌帝君:本为司禄之神,后来变为文人士子的守护神。

道教仙人

传说中的上古仙人:黄帝,西王母(也称为金母)、西王母的丈夫东王公、彭祖、赤松子、王乔(也称王子乔)等。

李八百、李真多、李意期、李常在等。

八仙:关于八仙的说法很多,有汉八仙(淮南八仙)、唐八仙(饮中八仙、蜀中八仙)等几种说法。宋元时,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八仙,即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曹国舅,分别代表了凡间中的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美丑善恶等各种形象。

道教神仙

古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六御:中央玉皇大帝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真清王,为元始天王九子;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即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南极战神);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天宫仙位表:千里眼、顺风耳、金童、玉女、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游奕灵官、翊圣真君、大力鬼王、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脚大仙、广寒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吴刚、天蓬元帅、天佑元帅、九天玄女、十二金钗、九曜星、日游神、夜游神、太阴星君、太阳星君、武德星君、佑圣真君托塔天王李靖、金吒、木吒、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巨灵神、月老、左辅右弼、二郎神杨戬、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萨真人、紫阳真人、文昌帝君、天聋、地哑。

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四大天王: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广目天王。

四值功曹: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四大天师:张道陵、许逊、邱弘济、葛洪。

四方神: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四渎龙神: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河神。

马赵温关四大元帅:马元帅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赵元帅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温元帅温琼,东岳大帝部将;关元帅关羽。

五方谒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五炁真君:东方岁星木德真君、南方荧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五岳帝君: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五斗星君:东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六丁为,阴神玉女、丁卯神司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丁亥神张文通、丁丑神赵子玉;六甲为,阳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北斗第二精阴巨门星君、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喉(蚀星)、计都星、紫炁星、月孛二十八星宿: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

翼火蛇、轸水蚓、壁水獐。

三十六天将:蒋光、钟英、金游、殷郊、庞煜、刘吉、关羽、马胜、温琼、王善、康应、朱彦、吕魁、方角、耿通、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荀雷吉、毕宗远、赵公明、吴明远、李青天、梅天顺、熊光显、石远信、孔雷结、陈元远、林大华、周青远、纪雷刚、崔志旭、江飞捷、贺天祥、高克。

道教地上天仙

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

蓬莱三仙:福禄寿三星,福神天官大帝,财神赵公明。

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元帅。

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井海王。

神霄派诸神

紫微北极大帝。

玉真清王:即南极长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

神霄九宸大帝: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黄帝)、九天雷祖大帝、太乙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

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极四圣:天蓬元帅(猪八戒)手下天罡大圣、九天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天杀大神)、雷使者。

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阴曹地府神仙

北阴酆都大帝。

五方鬼帝: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鬼门关;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中央鬼帝周乞、嵇康,治“抱犊山”。

罗酆六守宫神: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

地藏菩萨。

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十殿阎王的将和臣:首席判官崔府君、钟魁、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