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工作心理学
10692600000031

第31章 人际吸引及影响因素

一、人 际 吸 引

在谈到人际关系时,人们会有共同的体验,尽管人们相处多年,关系却截然不同。有的人能一见如故,心心相印,大有“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有的人点头之交数年,仍是若即若离,“知人知面不知心”;还有的人之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还会看到在人群中,有的人被周围的人所欢迎和倾慕,以与之交往为荣;有的人却被众人嫌弃和疏远,孤零零地游离在群体之外。由此不难看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互相知觉和相互认识的基础上,除了少数人是靠互相利用的利害关系维持外,多数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之间感情基础上的,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喜欢某些人,而不喜欢另一些人。社会心理学中把在感情上占优势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的形式就叫人际吸引。人际吸引反映了人和人之间情感上的亲疏和远近是不均衡的,是有不同层次的。

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就被人喜欢呢?哪些条件妨碍吸引呢?心理学家们做过许多研究,他们提供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调节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增加人际吸引的魅力。

二、有利于人际吸引的条件

心理学家阿伦森(E。Aronson)曾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受人喜欢的主要是:①信仰和利益与自己相同的人,有技术、有能力、有成就的人;②具有令人愉快或者崇拜的品质;③喜欢自己的人。根据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人际吸引是有条件的,而且条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属于相互协调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相似性、相近性、需要互补性。这是因为人际吸引是双向的,恰如磁石能吸引铁而不能吸木头一样。其他还有个人特点方面,如长相(外貌)、能力和性格也是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相似性

世界名剧《最要好的朋友》描写的是伟大的剧作家萧伯纳与艺术博物馆馆长和修道院院长,他们三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长达几十年里只不过见过几次面,但他们之间鸿雁频传,“信中从宗教、性、友谊的性质到生活中的琐事……”无所不谈,他们相似的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看法“为生活增辉”,从而结成了真诚的友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婚姻、甚至简单的喜欢和不喜欢的关系中,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人们喜欢在某些方面或者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表明了人际吸引中相似的作用。才智相似的人会彼此爱怜。

相似性可以表现在文化背景、民族、年龄、学历、修养、社会地位、职业、思想成熟水平、兴趣爱好、态度、观点、宗教信仰,某方面特长等方方面面。

俄国作家柴可夫斯基说过:“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

培根曾经说过:“本来君王是不能享受友谊的,因为友谊的最基本条件是平等,而君王与臣民之间的地位相差太远了”。

纽科姆(T。Newcomb)1961年曾以新入学的大学生为对象做过一次实验。他以提供免费住宿4个月的条件为前提,让住宿大学生接受定期谈话和测验。实验前对大学生进行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测验。把有关上述问题相似和不似观点的人放在一起混合安排在几个宿舍里。住四个月后,通过谈话让他们各自评价本宿舍的人,喜欢谁和不喜欢谁。结果表明,在相处初期,同宿舍的人具有吸引力;到了后期,态度和价值观相似的人相互吸引力更大,超过了空间、距离界限,成为互相喜欢的人。这个实验有力地说明了相似性在人际吸引方面的影响。

(二)相近性

相近性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和活动空间上距离的邻近性。在人际交往中,邻近性在交往初期的作用比较大,在比较小的空间内更明显,如邻居间易成为好朋友。同学、同桌、同宿舍、同办公室、同车上下班都使人们有互相接触的机会,因为接触频繁,就比较熟悉和了解,这样就增加了预言对方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反应,减少了做出令人烦恼的事和态度的机会,相互之间就容易互相认同。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发现,人们空间上的邻近,并不必然互相喜欢成为好朋友。交往双方必须互相接纳对方的意见和态度,接纳对方的观念与思想。对其为人处世的方式,不但感兴趣,而且表示适度的赞同,交往中彼此感到愉快,这样才能继续交往,彼此相知,建立融洽和睦的关系;如果互相排斥,彼此产生厌恶感和敌对情绪,即使空间距离很近,也不能产生彼此的人际吸引。

(三)需要互补

人们有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者的一面,也有喜欢那些与自己不相似者的一面。例如一个有强烈支配性格的人不容易与自己性格相同的人相处,但却可以与具有顺从性格的人和睦相处,建立密切的关系。一个爱说的人和一个爱听的人可能建立起很好的关系,因为双方不同的心理品质,可以使彼此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或者补偿。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刚柔相济”。这种关系往往表现在感情比较深的个人之间。

(四)外貌

外貌的广义含义是指一个人的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和行为。它在人际交往的初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人们都有喜欢美好东西的倾向。尤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的印象。所谓“以貌取人”就是因为外貌容易给人们产生晕轮效应,常常使交往对方在行为上“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不由自主地认为人长得漂亮、风度翩翩,其他的品质也一定好。现代社会公关成为拓展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选择公关人员时外貌要求比较苛刻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青年在与异性朋友交往时,以貌取人的现象尤为突出。外貌所起的微妙作用在人的认识活动中难以排除。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貌美会在人际吸引方面有优势。

事实上外貌和心灵不一定成正比。外貌美丽的人,可能有一颗丑陋的灵魂,而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可能藏着金子一般的心。

随着人们相互交往的不断加深,由外貌产生的效应逐渐减少,人们将会逐步从其外表作用转入对其内在品质的欣赏。外貌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愈来愈小。

(五)能力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都比较喜欢聪明能干的人。因为和能力强的人结交为好友,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还可能对自己更有帮助。这是一种幸福。古人曾说过:“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读传奇小说。”所以人们常常更喜欢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还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和被人喜欢并不是成正比例的。阿伦森(E。Aronson)1978年对有关能力与吸引力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最受人喜欢的不是能力非凡的超人,而是能力非凡而有错误的人。也就是说人们不愿意结交那些能力太强而十全十美的人为朋友。这是由于一方面人们希望他人有能力,但又觉得能力太强,太完美的人可望而不可及,自己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只能“敬而远之”。对于一个有能力的人,偶然有些小的过失,并不会失去他的吸引力,反而会觉得他是个平凡的人,觉得可以接近而受到欢迎。

(六)性格

心理学家安德森(N。H。Anderson)1968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将555个描写个人的人格特质的形容词列成表格,让被试大学生按照喜欢程度由高到低排成序列。每类19个个性品质。三类分别是:最受欢迎的品质,介于喜欢和不喜欢之间的是中间品质,最消极的品质(不受欢迎、令人厌恶的品质)。

这个实验有着普遍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诚恳可靠的朋友,而痛恨并提防口是心非、虚伪阴险的人。除此之外,在性格特征上,那些热爱集体、对人热情、乐于助人、愿与人交往、勤奋、乐观、开朗、情绪稳定、富于幽默感、待人不尖刻、善于自制、积极主动、友善、富于同情心的人,往往都在群体中受到欢迎和爱慕,称得上是“人缘型”的人。反之则在群体中是“孤立型”或“嫌弃型”的人。

值得指出的是,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具备上述好的个性品质,可以说人们具备这些品质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是决定个人对他人的吸引力不同程度的根源。

三、阻碍人际吸引的个性特征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有些性格特征会阻碍人们之间的吸引。

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他人缺乏感情,不关心他人的悲欢情绪,甚至把别人作为自己的工具。

②自我中心强的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忽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与这种人只能建立一般关系。

③对人不真诚,只关心自己,不顾别人的利益和需要,采取一切手段处处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和好处,并以此为前提与他人交往。

④过分取悦他人的人,过分惧怕权威而不关心他的部下的人。

⑤过分依赖他人而又丧失自尊的人。

⑥妒忌心强的人。

⑦怀有敌对情绪与猜疑性格的人,怀有偏激情绪的人。

⑧过分自卑、缺乏自信的人,对人际关系过分敏感的人,对他人批评过分以及完成工作任务后过分自夸的人。

⑨情绪孤立,不喜欢交往的人。

⑩怀有偏见、固执、不愿意接受他人规劝的人,过分使用防卫机制的人。

瑏瑡好高骛远地提出过高要求、过高目标来苛求他人的人。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有关研究与上述研究有共同和一致性的倾向。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表现。人际吸引的有关研究有助于个人的自我修养,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都有参考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概念:人际关系

2.说明社会认知的过程。

3.从哪些方面了解求助者?

4.哪些因素影响人的社会认知?

5.说明人际吸引的条件。

社会实践指导

分析一名人缘好的同学,写出他人缘好的具体原因,并对照自己,制定自我修养的计划。

人际关系的建立必须通过在人际交往中的彼此的信息沟通,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在社会工作中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也只能通过沟通,进行信息交流,促使社会工作者了解自己的任务,促使求助者在问题解决中态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