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问题发展程度
心理问题按其发展的严重性有不同程度:心理不适—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
心理不适:由近期不良刺激引发的心理问题,不良心境针对性明确,自我感觉心里不舒服,具有情境性、偶然性。有消除不适的愿望,没有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教育或心理辅导帮助消除。
心理困惑:引起心理不适的刺激持续出现,认识上想不通,不良心境没有排除,自我感觉心里难受,希望排除,但没有严重影响思维的逻辑性。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或转介给心理辅导员帮助排除。
心理障碍:心理困惑没有排除,不管客观上是否还存在不良刺激,主观上经常感受到这种刺激的广泛存在,精神负担重,自我感觉受到精神折磨,影响正常生活,希望排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排除,或转介给心理咨询员。
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长期没有排除,可能已引起脑功能不同程度的生物学改变,情绪反应与行为反应方式与常人有相当的差异,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有的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社会工作者必须将这样的患者转介给专门机构,请有执照的心理医生治疗。
精神疾病:由于突然强烈刺激或心理疾病未能有效控制,导致认知、情感、行为方式的广泛混乱,可能出现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严重损坏物品的危险行为,对自己的疾病缺乏自知力。社会工作者应与家人配合及时送往精神病医院,由精神科医生进行治疗。
多数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处于心理不适、心理困惑的水平,个别求助者可能有心理障碍。患有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者更是极为个别。事实上,心理问题层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除了由突发事件引起,一般心理问题有一个渐进过程。心理问题出现的初期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有可能使问题的严重程度逐渐发展。对于心理问题程度,可以由心理问题延续时间的长短、自身体验与反应的强弱、引发心理问题的刺激范围泛化性以及与常人反应差异大小加以区别。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除了面向全体,促进全体成员心理潜能的发展,保障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外,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帮助有心理不适、心理困惑的成员恢复心理平衡,帮助个别有心理障碍者排除障碍,减轻或消除痛苦。在辅导工作难以见效或发现患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者,必须及时转介到专门的治疗机构,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治疗,以免延误时机。
当然,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成年人相比,在性质上、在引发的因素上、心理成熟度均不相同。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大,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办法应具有年龄特点。
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对于成人,主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消除心理痛苦。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提到心理咨询也不能不提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已有百年的历史,它是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分不开的,随着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这主要是因不同理论流派所关注的焦点不同所致。综合各方意见,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学工作者或心理咨询专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求助者解除其心理问题,以维护和促进其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
这一定义涉及到了谁在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和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
首先,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上岗证书的人员。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明确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名称,并对这一职业进行了定义。心理咨询师是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这说明我国的心理咨询业正在走向职业化和规范化。
其次,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来询者、来访者、求助者)一般是两类人。一类是心理健康者。他们没有什么具体的心理问题,只是希望促进自己的人格全面发展,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另一类是心理正常但又存在某种心理负担的人。他们可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疾病和康复等方面,暂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应的人。
再次,这一定义也展示了心理咨询的目的,那就是减轻求助者内心世界出现的矛盾,增强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他们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完善自我。
应特别指出,人的心理品质的形式与发展是渐进的,因而,不良心理品质或心理问题常常不能经过一次心理咨询就恢复正常。但实践告诉我们,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标志,它不仅能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还能防止许多意外事件如自杀、伤人、破坏财物的发生。
总之,心理咨询在探索人类心理奥秘,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质量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又称精神治疗,与心理咨询一样,面临着没有一致定义的困境。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讨论,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消除或缓解求助者的心理疾患或人格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治疗关系的强调、求助者的问题特点以及心理治疗的目标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治疗关系。究竟什么是治疗关系呢?我国著名学者许又新教授总结了已有文献后指出,心理治疗关系是一种新的、亲密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新”意味着治疗师对求治者不批评、不包办代替、不偏不倚;“亲密”是指接受、理解、尊重、同情等;“建设性”意味着“促进病人的自我理解,增进病人的自尊和自信、独立自主精神以及有利于潜力的发挥”。许多心理治疗的流派认为,这种心理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因为这种心理治疗的关系不同于日常人际关系。
其次是寻求心理治疗的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学习或工作环境中遇到了持续时间较长、问题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自己无法摆脱这种困境,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学家的帮助。所以,他们是心理疾病患者。
再次是心理治疗的目标。心理治疗的过程并不是一味地去寻找摆脱痛苦的良方,而是教会患者体会痛苦、认识痛苦和战胜痛苦。无论用何种理论与方法为求治者治疗,都离不开一个原则:即了解求助者如何看待他过去的经历和问题,了解求助者现在面临的问题,以及他对未来的期待和担忧,并设法在这三个方面引导求助者。这种目标就是促进成长,使求助者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并平心静气地欣赏生命的多重性。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联系非常紧密,二者的理论方法基本一致,还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种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持续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咨询或治疗关系,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关系不相同。参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其中一方是有特殊经验或接受过特殊专业训练的,而另一方是由一个或多个情绪或人际适应、感觉不满意等而加入这种关系的人。
②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方法,都是依据心理学的原理,即包括沟通、暗示以及说明等机制;其程序是根据一般心理障碍的理论和求助者特殊的心理障碍而建立起来的。
③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求助者的心理困扰,完善其人格。
2.区别
虽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着诸多的共同点,但是仍然有很大区别。
①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有轻微心理障碍的人或正在恢复或已康复的精神病人,他们与咨询者之间是咨询关系;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则主要是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有心理疾病的患者,他们与治疗者之间是医患关系。
②心理咨询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诸如有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问题、教育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等;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则是某些神经症、性变态、严重心理与行为障碍、身心疾病、康复中的精神病人等。
③心理咨询用时较短,一般咨询一次到若干次;而心理治疗较费时间,由几次到几十次不等,有的需经年累月方可完成。
④心理咨询在意识层次上进行,更重视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着重找出已存在于求助者自身的某些内在因素,并使之得到发展,或在现有条件的分析基础上提供改进意见;心理治疗有时需在无意识领域中进行,重点在于改变行为,重建病人的人格。
⑤心理咨询工作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人员承担,在非医疗情境中开展;心理治疗由具有心理医生资格的专业人员承担,在医疗情境中进行。前者主要通过言语交流帮助来询者,无权开处方;后者除了运用言语交流,必要时可以配合药物治疗,有处方权。
心理咨询在学校、社区等环境中可以称为心理辅导,这是因为作为心理服务工作者可以深入学生或居民中,主动开展预防与诊治工作;而作为心理咨询,一般是等候来询者上门。
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
由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所以,所介绍的理论与方法既可用于心理治疗,又可用于心理咨询。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如今,各种理论发展迅速。其中,对心理咨询过程的性质、目标、方法等方面影响最大的有四个流派,即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在众多理论的影响下,心理咨询的方法也有四百多种。这里简要地介绍几种心理咨询中常用的理论和方法。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理论,创始人为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他于19世纪末,从其临床治疗工作中逐步发展起了心理分析学说及有关的治疗方法。
该理论强调无意识的冲突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影响,认为非理性的意欲与外界现实在内心引起的冲突是精神异常的原因。
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心理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等三部分。潜意识(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指被压抑的、人们无从直接觉察的本能、欲望和经验。它非常活跃,不断寻求满足,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弗洛伊德把它形容为浮在海里而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我们大多数的动机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
意识(consciousness)指个人能够觉察并且感知的欲望、本能和经验,它只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有限的外显部分,是冰山中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指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经过注意与努力可以转变为意识的那部分欲望、本能和经验,是冰山中接近水面的那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动机都是向上运动的,向外推的。无意识的冲动、欲望总是想表现出来,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紧压。因为无意识的冲动、欲望是社会道德、宗教法律不允许的,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就会出现焦虑、羞耻感和负疚感等。压抑也就随之而生了。
例如,青少年由于性的唤醒,做性梦是正常的,但有的青少年却因为做了个性梦,觉得自己非常下流、可耻,感到无地自容,产生负疚感,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对应精神分析理论的治疗方法是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它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了”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
求助者借助于心理医生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己;治疗者则再加疏导,使求助者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心理分析的治疗过程包括了诸如抗拒、压抑、性欲、攻击、恋母(父)情结等诸多无意识的心理反应。
心理分析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包括:自由联想、释梦、移情与反移情的分析、解释等。
心理分析法力图破除求助者的心理阻抗,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诱发出来,使求助者明了症状的实质,从而使症状失去存在的意义而消失。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探讨求助者的深层心理,识别潜意识的欲望和动机,解释病理与症状的心理意义,协助求助者对本我的剖析,解除自我的过分防御,调节意识的适当控制,善用求助者与治疗者的移情关系,来改善病人的人际关系,调整心理结构,消除内心症结,促进人格成熟,提高适应能力。
(二)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Skinner)等人,该理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产生受当时行为条件的制约,即行为会因情境而改变。该理论还认为,人的个性和行为习惯等都是从环境中学习得来的,并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改变、增减或消除。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它所要研究的只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以及引起此行为的外部刺激。因此,刺激—反应被认为是解释行为的普遍公式。它还认定,人的头脑只能看作是一个“黑箱”,人们只能观察进入“黑箱”的是什么和从“黑箱”里出来的是什么,至于“黑箱”内部的过程,则是捉摸不定和不可测量的。不可测量的东西就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因而,人们惟一可以了解和把握的是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这样,行为治疗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也就成为主要是针对外部刺激和行为表现进行控制和矫正的技巧。按照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化原理,认为行为的发生都是“强化”的结果。假如以往没有常常受到“强化”,那么,相应的行为就不会出现。在心理疾病领域里,强迫症的许多行为表现以及疑病症和癔病的许多异常的补偿性症状,都是通过想像(即某种心理上的满足)来获得强化的例子。总之,不良的强化作用往往是各种不良的或异常的行为发生的根源。但是,积极的和良好的强化作用,则可以成为改变各种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
对应行为主义的咨询方法是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包括正常、健康的行为与异常、变态的行为)都是经学习而获得,由于强化而巩固,因而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受到奖赏、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行为,容易学会并且能维持下来;相反,受处罚的、获得令人不悦结果的行为,就不容易学会或很难维持下来。因此,掌握了操作这些奖赏或处罚的条件,就可控制行为的增减或改变其方向。
行为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模仿学习、角色扮演、决断训练、厌恶疗法、生物反馈、强化法等。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H。Maslow)、罗杰斯(C。L。Rogers)等人,该理论强调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关心的是个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这是对人类基本特性进行多年观察后得出的结论。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婴儿在正常环境中的生长过程,他将逐步学会行走,尽管跌倒、失败和受挫,最终将学会各种动作。在心理方面也是如此,只要有生长发育的条件,有机体的这种自我实现趋势,就会克服各种障碍和痛苦。
这一理论还认为,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有权力和能力自我指导,都能够处理自己的感情和行为,都能够学会建设性地承担责任。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潜能,所以,人都是值得尊重和积极关注的。
与此理论对应的咨询方法是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强调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形成真诚相待,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气氛,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潜能,发现真正的自我,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并朝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前进。这种疗法就是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治疗,强调人类具有了解其自身存在和建设性地改变自身行为的巨大潜力,具有自我实现的基本行为倾向。这是与生俱来的。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这种潜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以保证自身的存在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心理治疗的目标不是针对当事人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是使当事人在与治疗者建立真诚的相互关系中,重新、正确地体验他的矛盾和冲突,以促进自身潜能的实现。
罗杰斯认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努力了解当事人的世界。治疗者设身处地想当事人之所想,是了解当事人惟一的途径。而为当事人提供理想的人际关系则是改变他的最好的方式。罗杰斯反对治疗者把外来的观点强加于当事人。他说:“我如不强加于人,他们会表现其本性。”这一“非指导性”原则体现了中国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哲学观点。
在这一治疗方法中,罗杰斯曾指出:“治疗的成功主要并非依赖治疗者技术的高低,而依赖于治疗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他提出,治疗者应以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的态度对待求助者。
(四)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决定性作用。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看法。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贝克(A。T。Beck)是认知理论代表之一。他论证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而变成抑郁、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如溅出饮料)会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绝望的表现。因此抑郁症病人总是对自己作出不合逻辑的推论,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
认知理论认为,不断地用内部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并可能由此形成心理定势。这一理论认为,一个人行为的不适应或心理问题是由其认知障碍造成的。
对应认知理论的治疗方法是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它在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这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求助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在通过改变求助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咨询的关键就在于指导求助者改变原来的认知结构,解除歪曲的想法,纠正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改变行为。
例如,对于一个认为自己表现不好,做事没有信心,心情很坏,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的人,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要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除了上述这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外,由于心理咨询工作与研究的发展,新的治疗理论与治疗方法不断出现,应引起我们关注。
四、心理咨询的原则
各种心理咨询的方法虽然在理论与方法上有很大不同,但心理咨询有共同的原则。
(一)接纳性原则
接纳性原则是对所有求治的心理“病人”,不论心理疾患的轻重、年龄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初诊、再诊都一视同仁,诚心接待,耐心倾听,热心疏导,全心诊治。在完成求治者的资料收集、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心理测定,并明确诊断后,即可对其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治疗者应持理解、关心态度,认真听取病人的叙诉,以了解病情经过,听取病人的意见、想法和自我心理感受。
如果治疗者不认真倾听,表现得不耐烦,武断地打断求助者的谈话,轻率地解释或持怀疑态度,就会造成求助者对治疗者的不信任,必然导致治疗失败。另一方面,治疗者又并非机械地、无任何反应地被动听取求助者的叙述,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注意其言谈和态度所表达的心理症结是什么。因此该原则又可称为“倾诉”或“倾听”原则。认真倾听求助者的叙述,其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某些求助者在对治疗者产生信任感后会全部倾诉出自己压抑已久的内心感受,甚至会痛哭流涕地发泄自己的悲痛心情,这一结果会使其情绪安定舒畅,心理障碍也会明显改进,故接纳性原则具有“宣泄疗法”的治疗效果。治疗者都应有强烈的关切、共情、乐于助人的态度,和求助者之间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医患关系。
一切心理治疗都要通过医患关系。没有良好的、互相信赖的医患关系,任何心理治疗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想像的。医患关系良好是一个有力的治疗因素,它本身具有一种减轻求助者的疾苦、缓和焦虑、激发求助者的希望和信心。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核心在于要使求助者相信您愿意帮助他,而且您有能力帮助他。治疗者的角色行为包括医德、态度和技艺与求助者对治疗者的期望相吻合,这是建立互相信赖关系的基础。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开始时,应对求助者的态度和情绪保持相当的敏感性,以克服建立医患关系的困难。治疗者应当满腔热情,诚恳关心他的利益,力图理解和满足他的需要。在相互信赖基础上建立的医患关系,进一步将发展为治疗同盟,成为帮助求助者的重要因素。
(二)支持性原则
在充分了解求助者心理疾患的来龙去脉和对其心理病因进行科学分析之后,治疗者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信息交流,给予以求助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使其建立起治愈的信心。一般掌握求助者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即可进行心理治疗了。对求助者所患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从医学科学的角度给予解释,说明和指出正确的解决方式,在心理上给求助者鼓励和支持。要反复强调求助者所患疾病的可逆性(功能性质)和可治性(一定会治愈)。这对悲观消极、久治未愈的病人尤为重要。反复地支持和鼓励,可防止求助者发生消极言行,大大调动求助者的心理防卫机能和主观能动性;对强烈焦虑不安者,可使其情绪变得平稳安定。在使用支持的原则时应注意:支持必须有科学依据,不能信口胡言;支持时的语调要坚持慎重、亲切可信、充满信心,充分发挥语言的情感交流和情绪感染作用,使求助者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力。
(三)保密性原则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保密性原则,这是心理咨询的最重要的原则。保密性指咨询人员在对他受信任的基础上,掌握到的信息的一种处理方式。它也可指这种信息如何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果有的话)可以透露给他人。
尊重求助者的隐私和人格,给以高度的信任和关注,是心理咨询专家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一,因为信任和积极地关注是心理咨询得以成功的基础。求助者甚至可以使用假名。咨询的目的主要是助人成长。
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有关专家,于2001年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明确了保密原则,具体为:
①心理咨询师有责任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保密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时的限度。
②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或与其他心理咨询师进行磋商,但应将有关保密的信息暴露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③心理咨询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均属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不得列入其他资料之中。
④心理咨询师只有在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求助者的有关信息。
(四)发展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求助者的问题,不仅要在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做动态考察,而且在对问题的解决和咨询结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心理咨询人员不仅应重视求助者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的诊治工作,更重要的是应重视咨询过程中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只有把后一项工作做好了,使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发挥心理咨询在促进人们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五、心理咨询(治疗)的形式
心理咨询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个别心理咨询、集体心理咨询及家庭心理咨询。
(一)个别心理咨询与治疗
这是指咨询者与求助者一对一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咨询者与求助者交谈的目的在于了解心理问题发生的过程与特点,帮助求助者对自身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求助者接受咨询者提出的咨询与治疗措施,并与咨询者合作,完成咨询与治疗中的家庭作业,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个别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种普遍应用的心理治疗方式。为了使个别心理咨询与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咨询者的态度应诚恳、热情、耐心而细致,取得求助者的信任,获得可靠的信息。第二,在交谈过程中,要耐心地倾听求助者的主诉,然后,根据问题的情况与求助者的个性心理特点,开展工作。第三,咨询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每次都安排好内容,治疗时间以一小时左右为宜。第四,个别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房间应该布置在安静的环境中,并使之舒适,整洁。
(二)集体心理咨询
这是指咨询者与求助者一对多的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是相对于个别心理咨询与治疗而言的。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时,运用各种心理理论与技术,并利用集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以达到消除求助者症状并改善其人格与行为。咨询与治疗的对象一般为7~11人,每周一次,每次1.5~2.0小时,一般持续10次左右。在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大家围坐一圈,由治疗者组织小组成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和行为进行讨论。它的特点是,治疗者借助集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使每一个成员自知与自助,最终消除症状、改善人格与行为。
(三)系统家庭心理咨询
系统式家庭治疗是以整体观或系统观看待个体的心理行为障碍的。该理论认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内在解释,这个认识决定着个体一贯的行为模式,反过来也受自己行为效果的制约和影响;同时每个成员的内在解释与外在行为也会在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同时,反过来接受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体的正常行为或病态行为都是这种连环套式的循环反馈关系层层作用的结果,治疗的要义在于通过引入新的观点和做法,来改变与病态行为相互关联的反馈环,着眼点在于改造家庭内各成员的相互作用模式,包括各个成员的内在解释及行为模式、家庭意识形态。治疗的具体步骤包括治疗性会谈和两次会谈之间的作业安排。在会谈中医生通过循环性提问、前馈性提问、差异性提问等来了解情况与传递信息。会谈结束后,治疗医生要对会谈作出总结,表明对家庭问题的看法与建议,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对象一般是全家。每次会谈持续1.5~2小时,整个疗程1~10次。
总之,各种辅导形式都是为了帮助求助者在其行为的不同方面提高能力。帮助求助者学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更现实地看待世界和自身,更有效地控制和释放其情感;认识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在生活中的追求(目标和动机);忘却给他带来麻烦的无效行为的模式;改变自我观念,以更多地接受自身;审视其儿童时代和家庭的经历,以使他对自己的变化和现状有个了解。
复习思考题
1.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3.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有哪些?
4.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哪些?
5.心理咨询应遵循哪些原则?
社会实践指导
运用学过的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写出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心理诊断、咨询过程、咨询方法、效果。
与他人交往,与服务对象打交道是社会工作职业特点。在交往过程中,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他们的情感体验、需要,以及对我们的要求。与此同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才能促使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掌握了解他人的技能、了解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能,使自己成为受他人,特别是受求助者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