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1.何谓肥胖肥胖是指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过多的热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
2.常用标准体重(Kg)
(1)国际常用标准体重(Kg)
身高(cm)—100(身高在165cm以下)
身高(cm)—110(身高在165cm以上)
(2)国内常用标准体重(Kg)
[身高(cm)—100]×0.9
(二)病因病机
1.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
(1)遗传因素:这与个人家族成员中的体型有密切关系,特别是父母与祖父母的体型对子代和孙辈影响很大。一般双亲肥胖者,其子代肥胖的发病率高达70%~80%;单亲肥胖者,其子女的肥胖发生率约为40%~50%。这种家族聚集性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均有关,因为父母的饮食、生活习惯将对其子女产生直接的影响。
①遗传因素影响体重指数、皮下脂肪厚度及内脏脂肪,且对内脏脂肪的影响尤为重要。
②遗传不仅影响肥胖的程度,并且对脂肪分布类型也有很强的影响。
③过度喂养后的肥胖,即过度喂养后的体重增加敏感性是由遗传决定的。
④个人体力活动的多少也显著受到遗传的影响,家庭中父母喜欢运动者,其子女长大后也喜欢运动。
⑤神经内分泌因素:内分泌失调。
(2)饮食因素: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对肥胖的发生有直接的影响,这已经被动物和人体研究所证实。可以肯定地说肥胖者均与进食过多有关。正常成年人能量的摄入和支出长期维持平衡,使机体脂肪量维持恒定,保持体重不变。但如果进食过多,使摄入的能量超过机体的消耗量,则多余的能量可转化为脂肪,使体重增加。
(3)行为因素:
①运动不足。
②生活方式。
③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基础。
2.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疏于劳作运动、七情过度、脾胃失调(脾胃俱虚或脾胃俱旺)、痰饮水湿有关。总之引起肥胖的原因可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过食肥甘厚腻。
(2)缺乏劳作运动。
(3)伤及情志。
(4)久病正虚。
(5)年老体衰。
(三)诊断
1.WHO的诊断标准1997年WHO发布了对成年人的BML分级标准。1999年针对亚洲人的特点又发表了《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治疗的重新定义》。WHO根据BMI对肥胖的分级以及对伴发病危险性的评估。
2.肥胖的测算方法
(1)身高折算法
目前国内常采用的方法为: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轻度肥胖≥标准体重的20%~30%
中度肥胖≥标准体重的30%~50%
重度肥胖≥标准体重的50%
(2)胸腹指数法
胸腹指数=胸围(乳头上2cm圆周)-腰围(肚脐圆周)
胸腹指数≤15cm为轻度肥胖
胸腹指数≤10cm为中度肥胖
胸腹指数≤5cm为重度肥胖
(3)体重指数法(BMI):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BMI在25~30之间为轻度肥胖
BMI在30~40之间为中度肥胖
BMI≥40为重度肥胖
(四)分型
1.单纯性肥胖(即狭义的肥胖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疾病病因可寻,主要与家族史、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剩有关。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
(1)体质性肥胖(幼年起病型肥胖症):与遗传有关。
(2)获得性肥胖(成年起病型肥胖症):与摄食过多、运动量少有关。
2.继发性肥胖(病理性肥胖)肥胖症是由原发病引起,占肥胖人群的5%。主要有以下原发病:
(1)下丘脑病。
(2)垂体病。
(3)胰岛病。
(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5)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6)性腺功能减退症。
(7)其他疾病引起的肥胖症。
3.遗传性肥胖自幼年起病,生长发育迟缓,肌张力低、步态不稳、性器官发育不良、多指畸形综合征等,化验检查性激素或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减低。
(五)护理预防
1.合理膳食饮食注意清淡,少食甜食及厚味,多以素食为主,不要减少饮食的总体积、总数量,以减少病人饥饿感。家禽、瘦猪肉、兔肉、牛奶、鸡蛋等也不可少,忌睡前进食,宜戒酒并禁饮咖啡,夏季少食甜冷饮;必须配合运动减肥,以增加耗能,利于脂肪的代谢消耗。
2.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富有成效的减肥手段,如健美操、跳舞、跳绳、慢跑步、旅游、爬山、做操等。每周至少要有3次,每次坚持50~6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中等量的锻炼30分钟可消耗250~300卡的热量。
3.调摄生活生活要有规律,切忌睡眠过多,并保持精神愉快。行为治疗可分戒瘾及减重两期。戒瘾期,患者须戒除依赖的食物;减重期则除了不碰不正常食物外,还要配合规律的运动及作息。
4.减肥饮食与运动处方的提纲
(1)只进三餐。
(2)细嚼慢咽。
(3)首先喝汤。
(4)禁食甜食。
(5)轻度节食。
(6)少睡多动。
(7)体育锻练。
(8)防治便秘。
(9)贵在坚持。
5.21世纪健康箴言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二、点穴与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上脘、水分、滑肉门、天枢、大横、带脉、外陵、水道、足三里、三阴交。
2.定位
上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
滑肉门——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天枢——与脐相平,距脐中2寸。
大横——与脐相平,距脐中4寸。
带脉——第11肋游离端直下与脐平面的交点处。
外陵——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水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旁开一横指(中指)。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
(二)自我按摩
1.摩腹以神阙穴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摩腹,以局部发热为度,操作5~10分钟。
2.点穴对腹部穴位进行重点点按,可用两手中指重叠操作以增强刺激量,要求局部有较强的酸胀感,每穴1分钟左右。
3.提拿腹部脂肪用拇指及其他四指相对用力提拿腹部脂肪,要求腹部有发热感,操作5~10分钟。
4.指扣腹部用双手五指尖扣击腹部,操作5分钟。
5.虚掌击腹部用双手虚掌扣击腹部,操作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