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按摩一本通
10692300000017

第17章 灸法经日本医士实验

我国灸法,在古代已占重要位置,自欧西科学发明后,凡种种治病方法,取重物质实验,而我国之艾灸法,视为无足轻重。其实古代医学,创造此法,亦从考察实际经验而来,非尽属诸想象者。后世针灸失传,致使火攻治疗方法,束诸高阁而不讲。夫《铜人》、《素注》所载灸法最多,曰一壮、曰三壮、曰五壮、曰七壮、曰九壮、曰二七壮、曰三七壮、曰多至二百壮,及千壮,并曰禁灸。同一经穴,何以此穴宜多灸,彼穴宜少灸,又何以此穴宜灸,彼穴不宜灸,此皆切有至理,非漫为是言者。燃艾发火,原有驱邪助阳却寒之功。究竟艾气从毛孔针眼传入皮肤血肉之内,对于营气如何,对于卫气又如何,犹待进一步研究。吾等研究事物,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非独医学如是也。尤怪者,本是我国旧学说,一经外国人批评,加以名词。则耳目新而声价顿高。如灸法治病已四千年,我国人不能实行试验,故致疑信参半。近年来德美医院,研究我国针学。日本各医士,又于研究针术外,考察我国灸法,连续施灸剃毛家兔,及海犋兽类,分别背部腹部,按艾炷点数,燃火灸治,有每一次之检查,有每小时之检查,又有每一星期或数星期,数十星期之检查,连续施灸后,即用科学方法,察得白血球增量若何,赤血球增量若何,嗜好细胞、淋巴细胞、色泽浸润又若何,既有施灸兽身之检查,又有施灸人身之检查。民国元年,日本田十次郎,著有《灸治论》;七年,越智真逸氏著《论灸治及于肾脏利尿之影响》;十五年,时枝董氏有《灸治实验的研究》;十六年,原次免太郎,于施灸后,考得血色素量与红血球之影响;十八年,又考得施灸后皮肤组织,及白血球之影响,结核动物与慢性膀胱加答儿之治愈法;同时又有青正皓,于施灸后,察得血球与血清之影响。此二十年来,经日本名医学博士,种种检查,切知艾火助热,有时较药水注射,功效尤大。且著有灸治专书,与针术并重,我国固有灸法,此后可昌明于世界矣。

此外,日本医士还溅验艾火之温度及壮数多少。如:日本田、原田两博士,常取东京各处所产艾叶,用鸠卵或鸡卵大之艾绒,卷裹在寒暑表之水银槽外,于空气中周围燃烧之,约发64℃之热,若以风力助之,约达67℃。

又日本某医士云:“凡灸法、对红血球,及血色素量之影响,自来无人论定者。盖因灸之点数不多,而为短时间之检查,遽下判断,未能明显也。每灸必以二三千壮,或六七千壮为度,若仅灸数十壮,恐未能得当也。”按此考查论来,各经除禁灸各穴外,凡系背部腹部,我国《铜人》、《素注》所言灸三壮、灸七壮、灸九壮,即多至数百壮者,似嫌太少。余往往遇疾病宜灸者,不按古书壮数,或加倍或数倍,取效甚多,未见有害。

艾炷高低广狭

《明堂下经》谓燃艾灸穴,艾炷底面,宜广三分,盖底宽三分,则热力易于传入,然底面宜宽,而炷形切不可太高,故古书所载艾炷之形,曰如雀粪、如麦粒,至大者,曰如枣核。日本针灸书亦有此说。盖艾火传热,全在底面着肉处,炷太高,则烟火上散而无益,故艾炷之高,亦不过二分三分或二分半。

艾炷底约宽三分,其高或二分,或三分,或二分半均可。其形上尖下平,尖则易于燃火,平则易于着肉,且搓贵紧不宜松,燃以线香纸媒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