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691800000087

第87章 亦疾亦缓,有质有量

——变速读书法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培根(英国哲学家政治家)

世上每个人的读书方式和方法不尽相同。只要稍一留心就不难发现:有此书是匆匆翻了一遍就放过去;有些书只读了读开头就不再去理会;而有一些书则是多次反复阅读,甚至做了详细的笔记。

上述这些现象和篇前所引用的培根的那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读书不能像数星星一样平均使用力量,不能对每本书每章每节同等对待,而要根据读书目的区别对待,有略有详。体现在时间上就是要根据需要变换读书之速度,有快有慢,该快者快,该慢者慢。略谈部分“一目十行”的快读;详读部分则要“十目一行”的慢慢读。这样既有一般又有重点,快慢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提高读书效率,获得好的读书质量,获得最大的收益。

变速读书法是指在读书时,以不同的速度阅读一部书、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的一种方法。

变速读书法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法,它既能充分运用大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视觉神经系统能力,记忆系统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又便于“细嚼慢咽”,加深理解,“以求吃尽书中味”。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把快速阅读与一般阅读(慢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联为一体,以快带慢,以慢促快,充分发挥快读与慢读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自由灵活地合理运用快读与慢读,这样既能扩大阅读视野,又能掌握书中的精华,既有量,又有质。许多名人、学者都采用过这种变速读书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阅读黑格尔哲学著作时,对于黑格尔书中的精华部分,即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部分进行反复阅读,精心钻研,而对于书中的糟粕部分,即主义部分,则以很快的速度浏览而过。

许多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读书钻研学问,要处理好广博与精深的关系,面对一部书,一本书,甚至一篇文章,则要处理好略读与详读的问题。

不管哪一本书,就其内容而言都有观点和材料之分,有主要部分和非主要部分之别;对于一个读者来说,任何一本书都有有用信息和非有用信息之分,有关键信息和一般信息之别。因而,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上看,都有必要处理好略读与详读的关系,也就是快读与慢读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也无须将精力平均分配在全书各部分上。

那么一本书中,哪些知识信息应该快读,哪些应该慢读呢?

略读的对象一般是自己已经知道无须记的信息和书中较次要的章节、段落。也就是前边所说的“材料”,“非主要部分”,“非有用信息”和“一般信息”。如果用培根的话来说,就是“可供一尝”,“可以吞下”的部分。对于这些地方可以采用快速阅读法,“一目十行”,几段几段,几页几页的略读,有的甚至可以忽略,跳跃过去。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主要是为获得面上的了解。其特点是花的时间少,获得面上的知识多,如果在这些平庸无奇的部分也慢读,那无异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

详读的对象一般是更新的知识信息和书中重要的章节、段落。也就是前边所说的“观点”,“主要部分”,“有用信息”,“关键信息”,以及难点和精彩部分,如用培根的话来说,就是“应当咀嚼消化“的部分。对于这些地方就要放慢速度“十目一行”地详读。

详读时要字字推敲,句句钻研,经过“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地层层深入研究,反复研究,才能从纷繁的知识中抓住要点,探明主旨,“渐渐向里寻到精美处”。

面对多如繁星的书籍,孰良孰莠?一部书或一本具体的书,何处快读,何处慢读,何处需批驳,何处需吸取?要学会选择。“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

一本书有一本书的重点,不能一律看待。但确定的办法在某些方面带有共同性:

其一,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抓住重点,“博士买驴,书三纸,未有驴字”之类的书籍“水分”多达75%,而只有25%才是真正带有实质性的,这实质性的部分就应作为重点来详读。

其二,找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清代画家郑板桥曾以《史记》为例子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记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战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无须“篇篇都读”,这是非常精辟的经验之谈。

新华社记者陆拂为阅读《史记》,就是重点攻读其中活灵活现地描写人物的篇章。他介绍体会说:“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也可以说是一位卓越的记者,写过不少取材于当时的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他善于在很短的篇幅内描绘人物,有行动,有形象,有思想,有性格……努力学习,刻苦实践,会帮助我们提高现有的报道水平。”

其三,分清精华与糟粕。鲁迅先生在指导清华大学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朴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是要详读的重点。

其四,钻研深奥难懂的部分,有时,你读一本书,其中某一章,某一节也许是全书的主旨,不仅感到特别深奥,难以理解,而且又可能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易懂,就会妨碍对全书内容的理解,因而这也是必须详读的重点。

上面所说的放慢速度详读的重点是就书的本身来说的。同时,选择的重点要因各人的读书目的而异。比如你读这本书是为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可以以此问题为重点,到书里去寻找答案。

还有,如果一本书你打算读几遍,也可以根据每一遍的不同目的确定不同的重点。如宋代苏东坡读《汉书》,“第一次先揽其山川人物,第二次再究其制度典章,凡阅数次而始读讫。”对读其他的书,尤其是大部头的经典著作,也可采用这种变化速度的读法。

快离开了慢,就会转化为“杂”与“浮”,慢离开快,又会演变为“陋”与“拙”,快读与慢读有机结合,才是治学的必由之路。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