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691800000083

第83章 欲速则不达

——循序渐进读书法

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

古往今来,但凡研究读书之道的书籍或文章,无不提及“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也一直为古今中外历代学者所重视和倡导。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书中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所呈现出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吧!而如果给这个规律以形象的比喻的话,就如同我们平时所进行的登山活动一样。

人们登山时,就是从山脚下开始,经过一步一步的由山脚下循序到山腰,又由山腰渐进至峰顶,最终一览众山。这个登山的过程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其过程揭示了一个道理:“登峰至极山下起。”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所谓循序,就是遵循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所谓渐进,就是由低层次知识到高层次知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读书、求知与深造。循序渐进读书法,既符合知识的结构原理和逻辑体系,也符合人们获得知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发展规律。

我国古代著名的“拔苗助长”的笑话,说的就是一个愚人嫌麦苗长得慢而去将小苗拔高的故事。结果,虽然从表面上看虽然麦苗是高了一些,实质上却使之大伤元气,枯萎而死,最后落得个颗粒无收的下场。这个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倘若不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无情的惩罚。

从人们探求知识的规律来看,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初人们认为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分子,继而又认识到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单位。到后来,又发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获知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物质构成的由外至内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人们认识上的由浅入深的发展。而如果不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必然违反人类认识的规律,那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对知识的求知与深造就无从谈起。“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最早提出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是他的一句至理名言。对于读书,他主张“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措之患矣。”针对急于求成者,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牢。”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也提出过读书要循序渐进,应该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由简而繁,由低到高。第一步不搞清楚,就不要去搞第二步。不要好高骛远,不能急于求成。任何一门知识都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所以人们读书求知也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那么,如何做到循序而渐进呢?

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每一门科学都有它的基础知识,都有先修后继书目次序,因此,入门务必先许好它的ABC,遵循科学的学科结构之序,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层次关系,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利于按照规律逐步渐进地学习提高。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十四岁起从师学习绘画。他的老师弗罗基俄天天让达芬奇学画蛋。时间一久,达芬奇就不耐烦了,埋怨老师,天天如此的画,能画出什么呢?弗罗基俄于是耐心地开导他:如果你认为画蛋很容易,那就错了。事实上,在一堆蛋中,其形状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看,投来的光线不一样,画出的蛋也不尽相同。画蛋是基本功,若要成为一名艺术上有成就的画家,就要从基本功学起,而且这个基本功必须学好。

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达芬奇孜孜不倦地苦练基本功,画了3年蛋,为以后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于使艺术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从而创作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不朽的艺术作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打下数学课程的基础,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华罗庚最初自学时,由于基础打的不牢,结果使所学的知识成了“夹生饭”。这个教训使他领悟到,急于求成看似很快,但却容易使基础虚而不牢,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于是,他就宁肯比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才学完高中课程。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学得慢了一些,但“磨刀不误砍柴工”。由于基础学的扎实,所以后来华罗庚到清华大学不久,就听起了研究生的课了。

古今中外众多名家们的成长进一步说明,基础是提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基础不扎实,就是大科学家也难以迈出循序渐进的步伐!打好基础对于获得更多的知识,取得成功,是多么的重要!

其次,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渐进。

读书渐进需要有质的提高,同时也需要有量的积累。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是从无到有,由少至多,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必须经过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所创立的关于高级神经系统规律的学说,就是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辛劳动,掌握了大量材料,进行逐步长期研究的结果。对此,巴甫洛夫认为:“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巴甫洛夫在这里如此强调循序渐进,其道理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高深的学问,要从最基础的知识积累渐进而得。

知识积累在循序渐进的读书过程中,作为基础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在知识积累的同时,更要重视知识的渐进与提高。因为积累只是渐进的手段,而不断渐进至学科的顶峰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只有渐进,才能达到质的提高,才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而且,知识的连贯性与继承性也迫使求知的人读书时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如果只积累不渐进,就会停滞不前,辛苦积累的知识最终也会成为过时的“知识垃圾”。

例如,我们在学习语言时,最初由语音开始,而及生字,然后学习词组,再学习句子。按照语言知识的有序性,由简至繁,由低层次知识到高层次知识,逐渐提高语言能力直至学会写作文乃至创作出鸿篇巨著。

我国电光源专家蔡祖泉只读过小学三年书,在自学过程中,他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补习了初中数理化及外语的课程,接着,又补习了高中全部课程。在此基础上,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的电学课程。就这样,通过依序的渐进,他边学习边实践,最终学有所成,所研究的一个又一个成果在渐进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与之相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少年时代曾有过一次难忘的教训。牛顿在学习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时,认为书中多是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便弃而放之,越级跳过。他想走一条捷径,学起高深的《坐标几何学》来。结果,他在接受德利尼奖学金的考试中,成绩一塌糊涂。

从蔡祖泉的成功之路和牛顿的失败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想一步登天,越级求进,急功近利,必然要尝到失败的苦果。可见,读书遵循渐进的原则在读书提高的过程中有多么重要!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告诫青年朋友说:“你们在想要攀登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东西。”科学家的忠告使我们悟出一个道理,即在读书生活中,务必遵循科学的读书方法,一方已熟,方读一书。

总而言之,循序渐进是一种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由低到高、由简至繁、有系统有步骤的科学读书方法。我们应当学会并正确掌握运用这一方法,使我们读书时做得更好。

读书做学问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必须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能到达知识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