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691800000006

第6章 连贯与取舍的统一

——程序读书法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要想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顽强和艰巨的劳动。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

说到读书,似乎是很容易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简单。

有些人由于读书心切,拿到一本书就从正文第一页一口气读到最后,不考虑这本书的编写格式、文章组织形式、主要内容以及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有的人是漫无目的随便翻翻;有的人是寻找书中精彩部分读,东看一段,西看一段,有兴趣时翻一翻,无兴趣时扔一边;还有不少的人读书从不看内容提要,不读序言,不读结束语,有的连目录也不看;甚至有的人看完一本书,若问他这本书的作者姓氏名谁,往往茫然不知所云……

在书海中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要有窍门,拿到一本书如何去阅读也要有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要系统、完整、循序渐进,这就是程序读书法。

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时,首先应该明确这本书为了解决哪些问题,哪些是重点研读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读正文之前,对书名、作者、内容提要、序言、目录、结束语有较清晰的了解。依照这样一个程序去读书,才能分清书中的轻重缓急,才能正确地对书中内容加以必要的取舍,从而提高你的读书效率。

一书在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书名,所以读书首先应该读书名。一般说,书名有虚实两种。虚的,往往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定书名,如《茶花女》、《高山下的花环》等;实的,则直接用事件、人物、地点、时间来命名,如《西游记》、《静静的顿河》等。此外,有的书名直接表现了主题,如《岳飞传》、《战斗的青春》等;有的书名则不能看出主题思想,如《林家铺子》、《安娜·卡列尼娜》等,但不管如何,作者在给一本书起名时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才能完成的。

书名有时就像一本书的广告,它不仅能吸引对该书有兴趣的读者,也能使你在读完这本书后了解作者这样定书名的高明之处,同时也是你为自己今后写作命题积累经验的过程。

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辩证法的逻辑》一书中介绍他的读书方法时说:“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浅见解”,“我们对该题目越熟悉,理解的能力就越增加,读到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首。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之惟一正确的方法。”可见读书名,加深对书名的理解,对正确掌握全书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明确了书名,还要了解写这本书的人——作者。读书研究作者有助于了解有关学术动态、学术流派,有助于自己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掌握了书名,了解了作者,接下去是阅读内容提要。内容提要,顾名思义,它往往是用极短的篇幅精练扼要地概括了全书的内容,提炼了全书的主题思想。它可以帮助你判断对该书的取舍和阅读方式。

假如读完内容提要还不能完全准确地判断此书的阅读价值,这时就应该往下接着读目录。

目录是每本书所必列的重要一项,它比起内容提要更详细、具体,包含着更多的信息。读目录是读书学习的必要环节。它就像一座百货大楼的指引牌,然后有部分读者在读书时往往不注意看目录,就如进百货大楼不看指引牌一样,楼上楼下来回窜,东南西北反复走,也没找到自己最想买的商品。由此可见读书要读目录的必要性。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以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把读目录当做入门之径,这个比喻是十分恰当的。目录会帮助你有效的阅读全书。

一般说目录都是有论题和半论题性质,读目录既可以高屋建瓴地了解全书论题,还可以了解各部分论题。这样,未入正文,就已心中有数,知道该书哪些是自己迫切需要的,要认真细致地加以刻苦攻读的,哪些只要作面上的了解,粗略地作一浏览即可。

读目录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全书的布局结构,让人清楚地知道章节与全书、章节与章节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洞察作者写该书的思想与行文脉络。

读目录,不只是看书前的程序,在阅读全书过程中,也应不断地阅读目录,以唤起并把握住对全书结构布局的清醒注意,使自己阅读书中每一部分时都能与整体挂上钩。这样获得的知识,就是完整有序的。

目录之后是读序。序,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称呼,有称前言、绪言、引言或称序例、序文、编者的话、出版说明等等。总之,不论称呼如何,其作用是相同的。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首先应该读书的序例、序文和凡例。只看正文不读序例是个坏习惯。序例里边有很多好东西。序例以介绍读书的读者对象、主要内容及写书的缘起、意图、经过、体例等内容的文字,有的序文还要介绍作者情况,有关背景材料以及对该书的评论分析等。

读序言可以明了对象,利于选书。大家知道,编写任何一本书,都要确定读者对象。比如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首先讲明:“这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材”。你如果是自学青年,又需要学习现代汉语,那就可以阅读这本书。这样事先读一下序文,弄清该书的读者对象,就不至于耗费精力去读不适合自己的书。

读序言可以了解背景,便于入门。书是时代产物,因而弄清产生该书的时代和有关的背景材料,往往是读这本书的入门钥匙。比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原因何在?原来这篇散文写于腥风血雨的1927年,成千上万的革命者惨遭杀害,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者对这种黑暗的现状极为不满,但又想逃避这种现实以洁身自好。这样,就在他的思想上造成了尖锐的矛盾。而这便是他的“颇不宁静”的真正原因。如果不联系时代和作者所处具体环境,又怎样真正弄懂这句话的含义呢?作品的序就往往交给你这把入门的“钥匙”。

按一般程序,读完序言,就可以读正文了,有关读正文的方法,本书其它各章将进行专门分类介绍,此处就略而不述了。

一般书籍还有结束语,读完正文之后不可不读结束语。结束语是对该书所要阐述思想的总结,带有作者提纲挈领式的回顾,尤其是对写作过程的回顾,读结束语有助于对全书进行总结性的考察。

以上所说的是读一本书的程序,请不要小看:“程序读书法”,如果读书学习时都能把住这一关,效果自然大不一样,你若正有一本书在手时,不妨试试:“程序读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