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691800000030

第30章 普遍联系,触类旁通

——滚雪球读书法

知识之球愈大,则其与未知界接触之面也愈大。

——丹皮尔(英国学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是在孩提时代,由于生长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每当冬季来临、纷纷扬扬的雪花如飞絮般飘落的时候,小伙伴们欢呼着、雀跃着,不约而同地跑到屋外。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心中完全忘记了对严冬寒冷的恐惧,争相用通红的小手团起一个个雪团,再将众多的雪团捏合在一起,变成一个较大的雪团,大家齐心合力,开始在洁白的雪地上一点点地滚雪球……

现在,虽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但当记忆的潮水涌入时,儿时滚雪球、堆雪人的快乐情景,依旧历历在目;那堆成雪人后的喜悦心情,仍然记忆犹新。

孩童们用小手团起的雪团起初确实很小,但经过在雪地上坚持不懈的推滚,竟然积聚成了体积相当大的雪球,最后变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雪人!

长大以后,懂得了有比滚雪球、堆雪人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学习。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知识是取之不尽的矿山,它的所有者越往深处挖掘,他就越会得到更加丰富的宝藏。”在长达将近20年的读书生涯中,繁重的功课和激烈的竞争,自己早已再无暇顾及滚雪球、堆雪人的游戏。但在读书过程中,渐渐发现有一种读书方法,它的形式非常像儿时做的滚雪球游戏,使我有机会重温儿时滚雪球、堆雪人的快乐。

科学家贾兰坡曾形象地比喻:“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当读一本书时,如果按照兴趣点或欲望点的不断延伸,去阅读与这本书内容有关的另外一本书;再由这另外的一本书扩展到其他的几本书,就能像滚雪球一样,让自己的知识之“球”越滚越大。这样一来,便逐渐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增加某一学科相关知识在自己头脑中的积累。我们权且比照贾兰坡的说法,把这种读书方法形象地称为“滚雪球读书法”。

比如,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当读到“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那一回,要想进一步弄清古人饮酒行令的事,便去找《中国烹饪史略》来读;读到《中国烹饪史略》中我国的酒具各具风味时,再去找有关我国民俗方面的书来读。这种读书法往往是几本书放在一起读,寻根溯源,取己所需。这么一扩展,不仅欣赏了《红楼梦》,同时,有关“酒”知识的“雪球”就越滚越大了。

又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时,你对刘兰芝的服饰感兴趣,很想进一步了解,就可找《古代的衣食住行》等书来阅读;因为《孔雀东南飞》中涉及到了古代的礼仪,你又想了解古代的礼仪,便可再找《古代文化知识要览》等书阅读。这样,当你运用“滚雪球读书法”学完《孔雀东南飞》这篇脍炙人口的古诗后,你的知识水平,绝对不是仅仅限于对这一首古诗的理解,恐怕对古代的衣食住行、古代的礼仪,也都能略知一二了吧?!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人的认识是无限的,对于人的的认识,任何界限都是不存在的。”使用“滚雪球读书法”来读书,实际上就是突破了各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让读书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读书,充分发挥了人类认识上的能动性。

“滚雪球读书法”尤其适合青年人读书学习。因为青年时代在人的知识层次上,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在这个时期,知识面宜广而不宜窄,兴趣宜泛不宜专。应该广泛涉猎,什么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写作外语、历史生物等等,样样要学,绝不能单科独进。

况且,在青年时代,可以说,绝大部分人一生的具体主攻方向并没有确定,不知道应该具体钻研哪方面的知识,或者不知道从哪一个学科入手。在这种情况下,“滚雪球读书法”便不失为青年人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打好基础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李准说,读一本书,要联系能够和这本书的故事、写作方法、情节内容、思想主题等等有关的书读,触类旁通。通过这一本找那一本,通过那一本再找另一本书,你就会发现,这一本的内容可以从其他的书中找到它的历史根据,发展趋势等等,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促使你对一本书从前因到后果了解得非常清楚。

比如,看完著名作家姚雪垠写的长篇小说《李自成》以后,可以再找一些历史书籍作补证,以便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情况和农民为什么要起来斗争的历史背景。还可以了解清初的历史情况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失败的原因。这无疑增加了你很多的知识。这种读书方法,就是“通过这一本找那一本,通过那一本再找另一本”。

由于“滚雪球读书法”是以一本书为中心,尽量阅读有关的资料,向与其相关的知识面扩展的一种方法,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既扩大了读书者的知识面,又围绕着一定的中心,使所涉猎的大量知识成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也使这种读书行为不至于成为一种漫无目的的“滥读”。

富于幻想、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是读书者使用“滚雪球读书法”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因为兴趣广泛,不仅在物理学上对人类有突出贡献,还是个不错的小提琴手;爱迪生因为好奇心强,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发明家;杨振宁因为求知欲强,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

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会驱使读书者去追寻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无形之中就将知识的“雪球”越滚越大了。试想,如果一个读书者对其所读书之外的一切知识统统都不感兴趣,他怎么能愿意去“滚”知识的“雪球”呢?又怎么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呢?

可见,“滚雪球读书法”是广大青年求知、修身必不可少而又简单易行的一种读书方法。当然,使用“滚雪球读书法”也应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不能钻牛角尖。就好比我们只需要知道1加1等于2,而不需要去论证为什么1加1等于2一样,使用“滚雪球读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而不是针对某一项尖端学科或某一个艰深的问题纠缠不休,非要弄出个水落石出。

对于读书求知,马克思曾经深有感触地写道:“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正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促使马克思勤奋地读书,成为一代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者。

我们读书,也要发扬马克思的那种永不满足的求知精神。但要注意,在“雪球”滚到一定的程度后,切不可死钻牛角尖,抱住一个问题,死抠不放。如果那样,本来是一个“活”的读书方法,却因为死钻牛角尖而被用“死”了。知识的“雪球”还没形成一定规模,就会停滞不前。读书者恐怕也会因此而“营养不良”。

其次,要把握住知识“雪球”的度。就像儿时滚雪球一样,雪球太大,是无法堆成雪人的。知识的“雪球”应该不断地滚下去,但决不能毫无界限地任意膨胀。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他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

“滚雪球读书法”固然是扩展知识的好方法,但应该牢记,“雪球”是围绕着刚开始的“雪团”来滚的,也就是说这个“雪球”毕竟有一个限度。当“雪球”越滚越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很可能就与原来的中心相去甚远,读书者恐怕又会因此而“消化不良”。

因此,使用“滚雪球读书法”无论怎样滚法,都应该尊重知识发展的自身规律,应该把已有知识做基础,来决定“雪球”的滚向。如果雪球滚到一定的程度,就该选择新的突破点,重新横向滚下去。当我们另辟蹊径,重新确定知识“雪球”的扩展方向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另一片崭新的天地。

俗话说的好:“智慧是穿不破的衣裳,知识是挖不完的宝藏;书中有取不尽的滋养,学者有永不竭的智囊。”如果我们不断地将知识的“雪球”滚下去,并且不断地开辟新的读书“战场”,去积累新的知识“雪球”,那么,几个“雪球”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你较为广博的知识体系。

每一本好书,都是一颗星星,不过它不在天空闪烁,而是在求知者心灵中放光。当你的心灵苍穹群星耀眼,璀璨闪烁时,你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就起码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读书圈子愈小,常识愈少,见解愈偏。应该目标如一,纵深开拓,像滚雪球似的丰富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