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691800000003

第3章 广博精深,学有专攻

——三角式积累读书法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些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不必过于细心的读,还有不多的几本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培根(英国哲学家)

三个几何基本图形,想来人们并不陌生,它们分别是圆、正方形、三角形。这里暂且抛开其纯数学上的涵义,就人们读书积累知识的形态而言,可以形象地勾勒出三种人群——圆形知识结构的人、方形知识结构的人、三角形知识结构的人。

圆形知识结构的人,知识容量大,但是各科用力平均,没有专业方向。此种类型的人尤如一则谚语所言,是“样样都抓,门门不精”的尴尬类型。

方形知识结构的人,对好几种技能的了解都超过了普通的水准,但是却不足以形成有别于他人的专业特征。罗曼·罗兰曾讲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如果说以凿井来譬喻知识的精深的话,那么方形知识结构的人就是犯了“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的错误。

三角形知识结构的人,其知识积累形态成上尖下宽形,是阅读广泛、知识面广而且对一门学科的掌握得非常精深,足以超出他人的读书类型。有一则谚语讲得好,“聪明人接触所有的知识,但他是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三角形知识结构的读书人就是“接触所有的知识”以“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典型。我国现代著名记者、编辑和政论家邹韬奋就是以三角形知识结构的方式来读书的。

邹韬奋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国语课主要讲的还是古文。他求知欲很强,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所教的几篇范文,于是把清人编的厚厚七十五卷的《古文词类纂》及《经史百家杂抄》和唐宋八大家个人的文集统统搜罗来,从头至尾地看。这中间,他发现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就再看第二遍;非常喜爱读的,读上第三遍;最最喜欢的文章,就专门挑出来,有的还抄在本子上,一有空就反反复复地读。

按照邹韬奋这种方法读书,所要读的书被分置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浏览,在浏览中发现必须再看一遍的书或一部书的若干章节;第二个层次是略读,再略读中找出自己必须反复精读的书或一部书的若干章节;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即反复研读由前两个层次择取出来的自己“最喜欢”的书或章节。

这样,读书的时候,便不再不分良莠,平均用力;而是在广泛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精读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精华部分。所读的书,经过层层筛选,层层精练,形成了一种“三角式”的积累。最底下的一层最大,是一次性浏览的;第二层小些,读的比第一层精些;第三层第四层更小,而读得也更精。越往上,书的数量越少,重读的遍数则相应越多。

可见,使用“三角式积累读书法”,既可拥有开阔的读书视野,又可以有精髓的专门攻读。如果仔细琢磨一下我国的读书教育方式,可以发现,它其实也是一种“三角积累式”读书教育。小学到中学进行的是一种广泛全面的普及教育,即是以博为主的读书教育;高中二年级开始分文科与理科,学习的范围有所缩小,形成了最初步的分类;进入大学以后,细分为各种不同的院系专业,学习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就此加深了专业的强度;如读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则研究学习的范围缩为一个点或一个方向,其专业的水准则可达到极高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上尖下宽的“三角式积累”的学习系统。

4.研究生的学习

3.大学生的学习

2.高中二、三年级的学习

1.中小学的学习

正是这种外在的教育学习系统,让人们在读书中也不知不觉地遵循着“三角式积累”的规律。众所周知,在所有图形当中,三角形是最牢固的形状,是“稳定图形”。正三角形,它的底越宽,其高度就越高。可见,在“三角式积累读书法”中,基础越为广博,越可成为提高专业素质的有利后盾,就是说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亦可相应提升。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三角式积累读书法”是极稳定、极适于发展的读书形态。它既广博,又连接精深,既有开阔的阅读视野,又连接精髓的专门攻读。不可否认,“三角式积累读书法”实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