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691800000025

第25章 读书破,下笔如有神

——博览读书法

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精。

——鲁迅(现代文学家)

中国有句俗话“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讲的就是要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是古今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的一个共同特点,例如,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唐代大诗人杜甫,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索,伟人马克思、毛泽东、刘少奇以及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等等,都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人。他们不但善于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各种知识,而且善于从大量的书籍中获得知识。“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开阔思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有益的格言警句,就是他们读书治学经验的总结。

那么,为什么要博览群书?它的意义何在呢?我们说,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要想深入探索客观的奥秘,就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如果作茧自缚,把自己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那就难以具有开阔的视野,也难以做出突出的成绩。同时,不广泛地吸收人类文明文化的优秀成果,也难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继承和发展。

例如,我国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充,所著《论衡》一书,就是他博览群书,以十余年的精力而写成的。

王充出身卑贱,幼好读书,六岁始读,八岁习《论语》、《尚书》等古代经书。他每天坚持背诵一千多字,没用几年时间,就把家乡能够找到的书籍全部读完了。

大约二十岁左右,王充被荐举到京城洛阳的太学学习。在京城学习的几年中,洛阳城中繁华的街道,雄伟的宫殿,热闹的商店及名胜古迹,都没有引起他的丝毫兴致,他经常流连忘返的却是洛阳的书坊。可是王充实在太穷,根本无力买书。于是,他就只好站在书坊里翻阅各种书籍。他每看完一本书,就挑另一本接着看。这样,经过数年,他走遍了洛阳的书坊,几乎把所有书坊的书都看过了。

王充读书重在一个“博”字,他博览群书,务求破万卷。据统计,《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类书,共达一万三千多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他几乎都一一读过。

再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初步统计约一千四百余种,引用了近数十个学科,约数百个学者的观点。马克思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极有修养,对海涅、哥德、但丁、巴尔扎克、尤其是莎士比亚等当时著名作家的作品,都异常熟悉,如数家珍,许多名言佳句都能随口背诵,信手拈来。除此而外,马克思在自然科学方面也造诣颇深,曾经博览和研究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地质学、天文学以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等方面的书籍和知识。总之,马克思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读书研究,使他的头脑像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知识宝库。

博览读书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广博泛览,二是专精攻读。

有诗云:“万绿丛中一点红”。这里,不妨借喻来,把读书的广博泛览比做万绿之丛,把专精攻读看成一点之红。如果进而把“万绿”比为茂密的树叶,那么,没有绿叶就育不出红花;没有红花,绿叶也是徒有其茂、空具其绿。因此,读书必须把广博泛览与专精攻读的范围和内容选择好,结合巧,不能只泛览而不精读,也不能“精读于一而漏万”。同时,又不能该“泛览”的书偏“精读”,应“精读”的书又“泛览”,使泛览和精读的范围颠倒或模棱两可。这样,就叫做“学不善法”,引出的结果,就是“事倍功半”。

广博泛览和专精攻读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古语说:“不通百经不能治一经,不通一经不能治百经。”惟有博,才能功力于专;惟有专,才能融会于博。精通一门,可以“闻一以知十”,为博学奠定基础;广博泛览,又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学科的精通。从这一点看,精通的学科又是博学的结晶。博离开了精,就会转化为另一种要不得的东西——“杂";精离开了博,也会转化为另一种要不得的东西——“陋"。“广博”是“精专”的基础,“精专”又能反作用于“广博”。

丹麦有句名谚说得好:“聪明人接触各种知识,但他是从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这段寓意深刻的谚语告诉我们:仅靠广泛地接触各类知识,仅靠“广博”地浏览各种书籍,并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要通过读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在“广博”的同时,努力“精专”一门,“由博返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才能建立起较为理想的“知识大厦”。

在这方面,鲁迅先生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鲁迅一生博览群书,除政治理论、文艺作品外,还广泛涉猎了自然科学、社会学、文物考古、美学,甚至佛学方面的书籍。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博览群书读书方法。其读书方法的要点有五:

1.泛览。“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闲暇,大可以看看各种各样的书”。

鲁迅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不要专看一个人的作品”,“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以增长知识,扩展视野。同时,还应重视读反面的东西,“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一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

2.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学外国文学须每日不放下,记生字和文法是不够的,要硬看。比如一本书,拿来硬看,一面翻生字,记文法,到看完,自然不大懂,便放下,再看别的。数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若遇到暂时弄不懂的地方,则采取跳读,联系上文以至全文来“硬看”,直至理解。“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3.专精。鲁迅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会成为“杂耍”,读书虽多,但一事无成。其《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的编纂结集,堪为读书专精的典范。

4.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重观察并重视实践。他指出,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并主张“留心世事”,“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5.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他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鲁迅一生广泛读书,善于“拿来”、“占有”和“挑选”,并同现实生活相结合。

泰山不辞握土泥丸而能巍峨屹立,长江不弃涓涓细流才成浩瀚汪洋。广泛阅览,我方吸收,方能臻于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