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朱氏点通疗法
10691300000006

第6章 心理问题是心络部分问题影响所致

从心络的角度看,所有心理问题都是这个结构中某些要素的反应,或表现为这个结构中的某些要素的问题。

作者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一次次深刻地体会到,心理问题的导因往往是外界的某些具体事情或事件,其表现通常为各种压力问题、不适问题和人际问题,然后表现为情绪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等)、行为问题(如攻击、对抗、逃避等)、意志问题(如缺乏自觉性、自律性、有恒性和韧性等)、注意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和涣散等)、记忆问题(如健忘、记忆减退等)、生理问题(如失眠、头痛、胸闷等),而从心络系统看,其症结往往是欲望问题、人格问题、认知问题、能力问题等。

因此,心络学的心理病理观认为,心理问题就心络系统而言,首先可能是心络中的某部分或多部分出了问题;其次可能是心络要素问题的传导性所致。心理问题就生理系统而言,是疾病因素、躯体状态、遗传因素、生化因素、理化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长相身材因素等对心络影响的反应。心理问题就外界系统而言,是生活事件、社会事件、个人生活事件、社会文化因素等对心络影响的结果。

心理问题,往往都是心络中的某部分或多部分出了问题。

一是网络线部分出了问题。这部分出现的心理问题,起初通常表现为心理压力大,然后表现为不适,如学习不适、工作不适等,再后就可能表现为人际关系问题等。这部分出现的问题最多,也最为常见。

二是末干部分出了问题。这部分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与情感问题、行为问题、注意问题、记忆问题、兴趣问题、态度问题、意志问题、感知问题等。

情绪问题通常表现为焦虑、愤怒、压抑、抑郁、冷漠、嫉妒、紧张、恐惧、悔恨、内疚、悲伤、委屈、抱怨、苦闷、疯狂、仇恨、急躁、烦恼、羞愧、对立、失望、绝望、担忧、消沉、寂寞、无聊、厌恶、厌倦、犹豫、困惑、惊惶、不安、沮丧、反感、不满、冲动、强迫等。

情感问题通常表现为情感高涨、情感低落、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情感脆弱等。

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攻击、破坏、敌对、退缩、逃避、懒散、自伤、自杀、撒谎、赌博、酗酒、嫖娼、性虐、卖淫、吸毒等等。行为问题也包括各种惯有的日常行为问题、习惯问题、生活方式问题等。病理性的行为障碍通常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和精神运动性抑制两大类。

意志问题,通常表现为自觉性、自律性差,没有恒心和毅力,缺乏坚定与果断,意志薄弱。病理性的意志障碍有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失、病态疏懒等。

注意问题,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减退。病理性的注意障碍有注意增强、注意衰退、注意固定、注意狭窄、随境转移等。

记忆问题,通常表现为健忘、记忆减退。病理性的记忆障碍有记忆增强、记忆歪曲、错构和虚构等。

感知问题,通常表现为感觉、知觉失常和感知综合障碍。如感觉过敏、感觉迟钝、感觉倒错,又如幻觉、错觉、视物变形等。

兴趣问题,通常表现为兴趣缺乏、兴趣过浓、兴趣减退、兴趣丧失等。

态度问题,通常表现为态度消极、态度冷淡、态度对立、态度生硬、态度蛮横等。

三是次干部分出了问题。这部分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格问题、认知问题和能力问题。

人格问题通常表现为过分自我中心、过分自尊、自负、狂妄、容易冲动,或自卑、胆怯、内向、孤僻、依赖、回避,或多疑、偏执、狭隘、强迫,喜欢嫉妒,惯于逆反等。严重者就成了“人格障碍”。

认知问题通常表现为认知偏差问题、认知乏据问题和认知障碍问题等。认知偏差问题表现为认知片面,或认知绝对化,或认知严重化,或认知负性化等。认知乏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无事实根据,或认知的事实根据错误,或认知完全是对事实的歪曲解读。认知障碍主要有思维障碍,含思维形式障碍(如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松弛、思维贫乏等)和思维内容障碍(如妄想、超价观念和强迫观念)。

能力问题通常表现为自理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耐受能力、应对能力、交际能力等差。严重者表现为这些能力的缺乏或丧失。

四是主干部分出了问题。这部分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本能严重压抑或严重失控、欲望过多过高或过少过低、需要过分受阻或过分满足等。

主干和次干部分出现问题,容易导致严重后果。许多“精神病”“人格障碍”“神经症”“癔症”“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等,都与这两部分的问题直接或间接相关。末干部分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和网线部分的压力问题、不适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往往是由主干和次干部分的问题直接或间接所致。

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可能是心络的某部分出了问题,但也可能是心络的多部分出了问题。总之,是心络部分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