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朱氏点通疗法
10691300000022

第22章 欲望调节的理论基点

根据心络学的理论,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欲望问题,或者说,人类中很大一部分心理问题是属于欲望的问题。于是,作者对大量来访者的种种欲望以及许多哲学、文学、宗教著作中所涉及的欲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许多罪犯、被劳教人员、甚至邪教信奉者的心理也进行过研究。与此同时,作者遍访各种人士,其中还多次造访重庆华岩寺方丈心月大法师,并与之成了忘年之交。作者经多年的研究后发现:痛苦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和过分满足;幸福是适度欲望的适度满足。于是提出了一系列从欲望角度去解决心理问题的足欲治疗、降欲治疗、张欲治疗、转欲治疗、衡欲治疗、践欲治疗。最后将这些统称为欲望调节治疗,简称调欲治疗。实践证明,欲望调节治疗对于人们因欲望引起的心理问题有显著的疗效。就朱氏点通疗法而言,欲望调节治疗是其中的一种治疗、一种技术,而就它本身而言,也可以成为一种单独的疗法。作者曾以《调欲疗法及其运用》为题,单独成文,参加了第五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该文的摘要被收入了《第五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之中。

(一)关于欲望的产生、特性等

欲望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关于欲望的言论层出不穷,不计其数。由于欲望太复杂,所以我们可以说,任何人对欲望都很难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1.关于欲望的产生

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自然本能,是人性的基础。它的产生与存在,既有生物性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者因素常常是相互影响的。人总是对自己没得到的东西充满着欲望。人没得到而想得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人的欲望是随时都可能产生的。从欲望的产生看,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拥有自然欲望,是人生存的一种必然,也是人应该拥有的一种权力;必须重视它,不能轻视它,更不能去消灭它。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欲望是一种心理能量,一旦产生,就会占据一定的心理空间,就会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产生影响作用。

2.关于欲望的主观性、不定性

欲望与生俱来,且与客观的外部事物有关。从这一点上看是客观的。但它对某些人而言,是相同的,而对某些人而言却又是不同的。从这一点上看,它又是主观的。欲望的主观性,使它有了另一个重要的突出的特点:不定性。这不定性,决定了欲望对有些人而言,是无限的,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可限的。

3.关于欲望与需要的关系及区别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了人的需要,并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人说欲望和需要是一回事。但我们认为两者有联系但有区别,有时是先有需要后有欲望,有时是先有欲望后有需要,有时是互为因果,难分先后。

4.关于欲望与社会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欲望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始推动力。从本质上看,是欲望使社会变得生机勃勃。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欲望变迁和增强的结果。如果社会真的没了欲望,必将落后倒退,陷入一片衰败之中,世界将由此而变得死寂可怕。因此,我们应合理地激发全社会的适度的多种多样的欲望,让社会更为进步。

5.关于欲望与文明

欲望与文明也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的任何文明,世界的任何文明,都与欲望密不可分。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可以说,整个世界的文明都是各种欲望的结果。所以说,世界既是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欲望史。

6.关于欲望与善恶

欲望既能生善,又能生恶。可以说,它既是万善之因,又是万恶之源。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对欲望进行任意的褒贬:可以说它是生命的动力,是进取拼搏的精神源泉;也可以说它是生命的障碍,是自私堕落的根源。有人说性本善,有人说性本恶,作者认为,因为欲望,人是善恶皆俱。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有无数的人咒骂欲望,认为是欲望使人类滋生了各种罪恶。客观地讲,欲望与罪恶确有一定关系。有些罪恶的根源的确在于欲望,尤其是物质上的贪欲。如果要举出这方面的例子,肯定是举不胜举。所以在某种情况下,作者也会认为,欲望是罪恶之源。但作者决不会因此而完全否定欲望,就像作者不会因欲望能创造美善、带来进步而完全肯定欲望一样。对于欲望,我们还是应该全面地辩证地去看待它。

7.关于欲望的把握和管理

由于人们因欲望过高或过度膨胀等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所以,有时确实需要对欲望进行把握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时人为地适度地“寡欲”是有道理的,也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和管理欲望,欲望就可能成为我们可怕的敌人,经常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设下陷阱,不时把我们置于危险的境地,甚至还会轻而易举地将我们已取得的成功毁于一旦。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把握和管理欲望,欲望就会成为我们忠诚的“朋友”,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去开辟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无论遭受什么打击,欲望都会坚定地支持我们、有力地鞭策我们、不懈地鼓舞我们。因此,我们可以说,把握和管理欲望,也是人生的一大要务。

如何把握和管理欲望?就人们目前的欲望情况看,有的人是需要适度控制,有的人是需要适度张扬,更多的人则是需要巧妙升华。一句话,要进行综合的适度的合理的调节。

8.关于欲望的能满足和不能满足

欲望是随时都不能满足的,也是随时都能满足的,这就要看人怎样去对待。对某个人来说,即便拥有全世界,他也不会满足。而对某个人来说,只要有吃的就心满意足了。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痛苦和幸福是随时都可拥有或随时都可失去的。

常言说“知足常乐”。这是对的。但不能因为总是知足就不进步。也有人说“不知足常苦”。这也是对的。但也不能绝对认为不知足就可能常进。那么,到底该知足还是不知足呢?作者的观点是:在不知足中知足,在知足中不知足。或者说是:在不知足达到一定程度时,应该知足;在知足达到一定程度时,应该不知足。这很矛盾,但把二者的度把握好了就是一种高度的统一。这叫做表面上矛盾,实质上统一。而绝对的知足或不知足则是表面上统一,实质上矛盾。

(二)关于欲望与人

1.关于欲望与人性

人只要活着,就总有这样那样的欲望,尤其总想得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贫穷的人渴望财富,富有的人渴望恬淡,卑微的人渴望高贵,平庸的人渴望成功……我们面对的人,都是充满各种欲望的人。无论从现象上看还是从本质上看,人都是一个欲望的复合体。可以说,人除了欲望,还是欲望。欲望使人生存,欲望使人发展,欲望使人获得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人,研究人,就应该了解、研究人的种种欲望。人性,其实就是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其实就是各种“欲性”。

人生的过程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欲望的某种满足。无论从事的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事业,无论是在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时候,我们的种种努力,甚至很小的一点儿努力,都只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欲望。即使是节欲,其实也是为了达到另外某种欲望的满足。只要我们的心脏还在跳动,我们就会为欲望的满足而追求。

有些宗教提倡无欲无求。可以说,提倡者本身之所以要提出这种主张,也是为了某种欲求。教徒们信奉无欲无求的目的是想成佛或成仙,而这些追求本身也是欲求。要真正做到“无欲”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要真正做到“清心寡欲”也是很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没有必要的。

欲望贯穿了人的一生,左右着人的一切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是欲望的化身。我们不应该提倡无欲无求,而应提倡适度欲望的适度满足。人有时虽是欲望的牺牲者,但更多的是欲望的胜利者。我们不能因欲望会导致我们的不幸就提倡无欲,也不能因欲望能给我们带来某种欢乐而主张贪欲。提倡无欲,是我们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是一种堕落;主张贪欲,是对现实的一种践踏,是一种罪恶。

无欲无求,是对人性的折磨和扼杀;适度欲望的适度满足,才是对人性的尊重与呵护。其实,适度的欲望是人的一种美德,一种境界,因为这既尊重了人性的需要,又没使人进入欲望的误区,既促进了人的不断追求,又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2.关于欲望与人生

(1)欲望与人的希望、追求、动力以及整个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没有欲望就没有希望,没有希望就没有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动力,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欲望是希望之根,是追求之本,是动力之源。没有欲望,就没有人们的追求和奋斗;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生的精彩与辉煌。人的一生,是不断生长欲望并不断追求欲望满足的一生。

欲望能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如果生活真的没了欲望,必将索然寡味,犹如一潭死水,诱惑与美好都将荡然无存。因此,我们无论如何应让生活充满一定的欲望。

欲望能使人生变得活力无限。如果人真的没了欲望,必将失落迷茫,陷入无聊和空虚之中,生命将变得苍白无力。因此,我们应合理地激发每个人的适度的多种多样的欲望,让人生变得更充实。

(2)欲望与人的理智、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欲望能稳定或增强人的理智,但也能破坏人的理智。当欲望被约束在一定的限度内时,理智会稳定或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当欲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理智就会遭到破坏或完全丧失。

从欲望与行为的关系上看,欲望是行为的内容、行为的意义、行为的本质,而行为是欲望的表象和外显形式。欲望决定了行为的方向;行为反映了欲望的要求。有些行为,尤其是习惯行为和无意识行为,从眼前看,从表面看,似乎与欲望没多大关系,但如果我们从这些行为最初出现时的内因看,就会发现它们也是与某些欲望密切相关的。观察所有的人,我们都会发现,人在满足欲望时,必有相应的行为,而当欲望满足受挫时,也会有相应的行为。行为的背后必有欲望,但欲望不一定都会演变为行为。如一个人连做梦都在想当官,但他却完全没有去争取当官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因为欲望无法满足而产生痛苦。

因为欲望,一些人相互聚拢,一些人相互排斥。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与人的各种欲望紧密相关。人的一切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后就往往隐藏着各自欲望的变化。

3.关于欲望与人的幸福、痛苦以及心理问题和身心问题

(1)欲望与幸福

从欲望与幸福的关系上看,没有欲望,就谈不上幸福;有欲望或欲望太大而得不到满足,也谈不上幸福;欲望过分得到满足,愉快感就会减少或消失,因而也谈不上幸福。因此可以说,欲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适度欲望的适度满足;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应是人的适度欲望得到了适度的满足。

(2)欲望与痛苦

从欲望与痛苦的关系上看,没有欲望,就没有痛苦;有欲望或欲望太大而不能满足,即欲望受挫,也会痛苦;欲望过分得到满足,也会产生失落、空虚、无聊等痛苦。因此可以说,欲望是痛苦的源泉,痛苦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和过分满足。

从程度上看,欲望越小,幸福感越小,痛苦感也越小;欲望越大,幸福感越大,痛苦感也越大。可以说,幸福和痛苦是连在一起的,也是各为背景而相对存在的,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有了幸福,就必然会有痛苦。因此,纯粹的幸福和痛苦是不存在的,当然也可以说,幸福和痛苦无处不在。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人,必定是经历过痛苦的人,而只有真正体验过痛苦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是幸福。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本意是想让孩子幸福,但事实上却无法让孩子体验到幸福。所以,那些长期被溺爱的孩子,是最不懂什么是幸福的人。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的结论是:“生活两杯水,有苦也有甜。先甜苦更苦,先苦甜更甜。”

总之,从欲望的角度看,心理的痛苦,主要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过分得到满足的痛苦。

(3)欲望与心理问题

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作者发现,许多心理问题都与欲望有关。有的是因欲望太高或膨胀;有的是因欲望太低或丧失;有的是因欲望得不到满足;有的是因欲望讨分得到了满足。同时发现,欲望使人幸福,也使人痛苦;欲望使人的行为千姿百态,也使人的心理裂变无常。所以认为,欲望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4)欲望与身心问题

欲望是一种心理能量,不仅直接影响人的心理,而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适度的欲望,能对人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甚至人的整个生理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欲望的缺乏或过度则会影响这些系统,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三)关于欲望的类型、种类、等级和结构

1.类型

欲望按类型分可分为三类:生理欲望(如想吃想喝)、心理欲望(如想成名成家)和物质欲望(如想拥有豪宅名车)。这三类有时是完全分开了的,但有时是三类一体很难分开的。如某作家想写出30本书,目的是为了拥有大量金钱,有吃有喝,有车有房,名扬天下,万古流芳。

2.种类

欲望按种类分可分为很多类:生欲、食欲(含酒欲、烟欲以及茶欲等)、性欲、情欲(含爱欲与被爱欲、关心欲与被关心欲、拥抱欲与被拥抱欲、抚摸欲与被抚摸欲等,而爱欲中还含爱动物欲、爱植物欲等)、安全欲(含攻击欲、防卫欲等)、成功欲(含金钱欲、权力欲、成名欲、成就欲、优胜欲、支配欲与占有欲等)、被尊重欲(含被关注欲、被认同欲、被赞美欲、被崇拜欲及自尊欲等)、玩乐欲(含视欲、听欲、交往欲、表现欲、热闹欲、安静欲、旅游欲、运动欲、阅读欲、书写欲、收藏欲、棋欲、牌欲、麻将欲、垂钓欲以及嫖欲、赌欲等)、自由欲、美欲、归属欲、依赖欲、求知欲、创造欲、寻求刺激欲(含探索欲、冒险欲、虐待欲与被虐待欲、发泄欲、浪漫欲、求新欲等)、追求完美欲、崇信欲、助人欲、反社会欲、死欲等等。

3.等级

欲望也是有等级的。从人的整个一生看,每个人的欲望都有自己的等级。从人的某个阶段看,也有自己的等级。如某人一生的欲望有三 级:一级是要有一个工作,二级是要找一个过得去的老婆,三是要买一套新房。在要有工作阶段,有两级:一级是要帮厨、学厨成为厨师,二是要成为酒楼饭店的经理或自己开餐馆当老板。而另一个人一生的欲望则有四级:一级是要成为一个老板,二级是要买一套大房子,三 级是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太太,四级是要买一辆豪华轿车。在要成为老板阶段,实现该欲望可分为三 级:一级是要去从事至少五个行业的工作,看自己最适合干什么,二级是要成为一个富婆的情人,以此来积累一些资金,三 级是自己开一个公司,争取一些人的合作,再做大。

4.结构

从各种各样的人来看,他们的欲望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以生理欲望为主,有的以物质欲望为主,有的以心理欲望为主(在以心理欲望为主的人中,同样存在结构的差异。如有的以被尊重欲为主,有的以美欲为主,有的以归属欲为主等)。分析他们的欲望及其结构,我们还会发现,他们的欲望及其结构也会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