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叱咤风云的军事家(4)
10689400000017

第17章 拿破仑

著名的法国将军和皇帝拿破仑一世1769年生于科西嘉岛上的阿雅克肖城。他的原名叫拿破仑·波拿巴。在他出生前仅15个月时,法国占领了科西嘉岛。拿破仑原本是一名科西嘉民族主义者,他将法国人看成压迫者。然而,拿破仑被送入法国的军事学校学习,1785年他16岁时从那里毕业,成了一名法国军队中的少尉。4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在其后几年中,新的法国政府陷入数场对外战争中。拿破仑第一次展示自己的才能是在1793年的土伦包围战中(在这次战争中,法国重新从英国人手中夺回了该城),在那里他负责炮兵(那时他已放弃了他的科西嘉民族主义思想而将自己看成是一个法国人)。他在土伦获得的成功使他被提升为准将。1796年他受命指挥法国驻意大利的军队。在1796到1797年间,他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精彩的胜利。等到他返回巴黎时,他已是一位英雄。

1798年,他率领一支法国军队入侵埃及。整个战役是一场灾难。在陆地上,拿破仑的军队总的说来是成功的。但由纳尔逊领导的英国海军粉碎了法国舰队。1799年,拿破仑放弃了他在埃及的军队回到法国。

回到法国后,拿破仑发现人们还记得他在意大利战役中的胜利而不是埃及历险的溃败。以此为资本,在回来一个月后,拿破仑同西哀士教士和其他人一起参加了政变。政变产生了新政府,即执政府,拿破仑担任了政府首脑。尽管精心制定的宪法被采纳,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但这都不过是掩盖拿破仑军事独裁的假面具。他很快战胜其他阴谋者赢得优势。

拿破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掌握了权力。1793年8月土伦包围战之前,拿破仑还只是个不是在法国出生的、默默无闻的24岁的小军官。不到6年以后,年仅30岁的拿破仑已是法国无可争议的统治者。这是他在未来14年多的时间里要占据的交椅。

在他当政期间,拿破仑对法国的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例如,他改革了财政结构和司法体制;他创建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对法国行政部门施行中央集权。尽管这些变革对法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有些变革影响甚久,但它们对法国以外世界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拿破仑的一贯政策是支持他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维护者。尽管如此,他在1804年宣布自己为法国皇帝。另外,拿破仑将他的3个兄弟任命为其他欧洲国家的国王。这些行为无疑激起了某些法国共和党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彻底背叛法国大革命的行为。但拿破仑惟一的严重困难来自于他的对外战争。

1802年拿破仑在亚眠同英国签订了和平协定。在经过了十多年几乎连续不断的战争之后,这给了法国一个喘息的机会。但是第二年和平协定便被撕毁,接踵而至的是同英国及其盟国间的一系列长期的战争。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路上屡屡获胜,但除非击败英国海军,否则英国是不可能被征服的。但很不幸,1805年在具有决定意义的特拉法加尔海战中,英国海军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从此,英国无可争议地控制了制海权。尽管在特拉法加尔海战之后6个星期拿破仑取得了最伟大的胜利(在奥斯特里茨对抗奥地利与俄国联军),但它却无助于消弥海军的灾难。

拿破仑于1808年愚蠢地让法国卷入了伊比利亚半岛上一场长期和毫无意义的战争中。有好几年法国军队在此陷入困境,进退两难。但是拿破仑的致命错误是他对俄国发动的战争。拿破仑于1807年会见了沙皇,在《提尔西特和约》中双方发誓保持友好。但这一联盟渐渐被破坏,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他的大军进入俄国。结果大败而归。

其他的欧洲国家,如奥地利和普鲁士,认为这是他们摆脱法国统治的一次良机。他们联合起来反抗法国。1813年10月在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尝到了另一次惨败的苦果。次年他放弃皇位,并被流放到靠近意大利海边的厄尔巴岛。

1815年他从厄尔巴岛逃跑并重返法国。他受到欢迎并恢复了权力。但其他欧洲列强迅速对法宣战。在他恢复权力100天后,拿破仑在滑铁卢遭遇了他最后的失败。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被英国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上。1821年他在那里死于癌症。

拿破仑在欧洲近代历史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凭借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打败了英、奥、俄等军事强国,在战争舞台上掀起了一场革命,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卡扎菲卡扎菲,利比亚领导者,以雷厉风行、不畏强权的强硬作风闻名于世。

卡扎菲出生于利比亚海滨城市锡尔特南方沙漠的羊皮帐篷内,兄弟姐妹中他排行最小。

父亲对卡扎菲寄予厚望,省吃俭用,借了钱送他到锡尔卡特的穆斯林学校读书,指望他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卡扎菲果然不负期望,仅用两年时间就学完了四、五、六年及的全部课程,取得毕业文凭后进入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

作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卡扎菲对《古兰经》有着近乎疯狂的信仰,认为它是“改变各国命运的复兴力量”。他决心要在思想上和理论上进一步发展《古兰经》使自己成为当代的穆罕默德。

卡扎菲当政后,立即着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为了推行伊斯兰化,卡扎菲以身作则,保持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作风。他和妻子一直住在阿济济亚军什。家里没有豪华的家具和摆设。他的父亲更是长期住在贫民窟的窝棚里,因为卡扎菲曾经发誓,要等所有人都有了舒适的住房后,他的父亲才能有像样的房子住。

多年来,卡扎菲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那位孤独的骑士,骑着一匹瘦马,挥着一杆长矛,在苍茫的荒原上执著地挑战天地,而世界则报以轻蔑的一笑。但也有几回令人刮目,这就是与美国的几次过招。

在旁观者眼里,势单力薄的利比亚与世界头号强国闹别扭,实在是鸡蛋碰石头。但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卡扎菲偏不信邪,硬要摸摸这只老虎的屁股,而且的确把美国折腾得够呛。

卡扎菲上台不到一个半月,便勒令美军从其在非洲和中东的桥头堡——惠勒斯空军基地撤走。他向世界宣告:如果美国不撤出他的国家,他就要把学校变兵营,让住宅变战壕,为在自己的国土上废除一切外国基地而“流尽最后一滴血”。最后,美国人不得不乖乖地卷起铺盖回老家。

两年后,卡扎菲的反美情绪更趋强烈。他接连废除了前国王与美国签订的军事、经济技术合作等九项协定,并将两国外交关系降到代办级。他还不断地打石油牌,把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外国资本收归国有,使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迅速失去了对石油价格的控制权。

同时,卡扎菲与苏联签署了一系列军事协作协议,购买大量苏制军火,先后将1100多名军人送到苏联受训。苏联还获得了使用利比亚机场、港口的便利,并在库费腊绿洲建了一座大型战略空军基地。

卡扎菲之所以与美国过不去,是因为他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他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实现阿拉伯世界的联合和统一,惟有这样,世界才能听得见阿拉伯民族的声音。卡扎菲极端仇视以色列,认为以色列国必须从地图上消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一定要返回生养他们的家园。而美国在这点上却扮演着与之相反的角色。因此,卡扎菲是一面反美的旗帜。

对卡扎菲的一举一动,美国看在眼里,恨在心头,早就咬牙切齿,想伺机教训一下这个北非强人。美国瞅准了被利比亚视为其领海而西方认为是公海的锡德拉湾,悄悄地撒下了渔网。

1986年,美国不顾利比亚的多次严重警告,在利比亚沿海先后举行四次挑衅性军事演习,企图激起卡扎菲的烈性子,从而引发战争。可这回,卡扎菲倒挺沉得住气,他一方面信誓旦旦“要把地中海变成一片火海”,另一方面却命令处于全面戒备状态的海军呆在的黎波里港按兵不动。

远道而来专门寻衅的美国不达目的不罢休,于3月23日进行了第五次军事演习。常驻地中海的美国第六舰队几乎倾巢出动,30艘舰只和240架飞机在“珊瑚海”号、“萨拉托加”号和“美国”号三艘航空母舰的率领下,大摇大摆地越过了被卡扎菲称为“死亡线”的北纬32度30分。美国摸准了卡扎菲的脾气,打赌他咽不下这口恶气。

果然,卡扎菲暴跳如雷,一拍桌子:“打!”顿时,锡德拉湾火光四起,爆炸声声。短短两天的交火,利比亚损失五艘舰艇和一处雷达设施,而美国却毫发未损。

事后,卡扎菲在利比亚电视台发表了讲话,强烈谴责美国的强盗行径:“优越的军事力量不能战胜民族意识和准备牺牲的精神。我们将在更广阔的战场上与美国交战。这个战场就是整个世界。”

此后,针对美国的恐怖事件有增无减,甚至盛传卡扎菲要刺杀里根。华府上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白宫附近竟安排了地对空导弹,重要建筑物顶上还安设了巡逻哨,如临大敌。

恐怖事件背后究竟有没有利比亚的背景,刺杀里根之说是否是卡扎菲耍的花招,谁也说不清。人们所看到的是,卡扎菲并没有被打趴下,倒是美国人变得惶惶不可终日。

1999年4月6日对利比亚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卡扎菲终于同意将制造1988年洛克比空难的两名嫌疑犯送交荷兰审判,联合国将结束对利比亚长达近十年的制裁。这一方面意味着从此利比亚重返国际社会,另一方面也表明,卡扎菲的字典里终于可以找到“妥协”这个词了。

当然,卡扎菲的妥协绝不是无条件的。联合国承诺:利比亚交出嫌疑犯后90天内,取消对利比亚的制裁;美国答应不再追查其他历史遗留下来的涉嫌利比亚的恐怖案件;利比亚则要求在审判和服刑期间妥善对待两名嫌疑人。

不过,卡扎菲已经立竿见影地尝到了妥协的甜头。1999年7月7日,英国恢复了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这标志着西方世界与这个夙敌的和解。十年与世隔绝,利比亚百业待兴,尤其是航空、石油、通讯、建筑、银行等行业商机无限,各国商家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