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宗的基本常识
10687900000023

第23章 禅画

禅宗艺术伴随禅宗而出现,禅画便是我国禅宗特有的艺术。唐至清末的几乎所有著名画家都研究过禅学,创造了许多优秀的禅画。

禅画的魅力和奥秘就在于,凭借有限的艺术形象之“有”,去具体表现那无限的人心原性之“无”,达到色空不二,求得心灵的统一,迈向生命的圆满,创造生活的安详。

什么是禅画

禅画,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绘画类型,是禅与画的巧妙结合,从广义上说,属于文人画的一个旁支。禅画原来是用作修道的搭桥,以求创作者与欣赏者之供需均衡。有人讲:“禅画是无象而有象衬托‘道象’来。”

概括地说,禅画的特征在于:一、从佛教禅的思想,作实践印证的手法,通过禅画表现自己悟证的境界;二、以简略笔法,随心应手写出胸中丘壑,寥寥几笔,一点一划,无不体现作者的心灵印证;三、机锋转语,不拘泥常规,写出悟道者的境界;四、画中有禅,禅中有画,禅与画大结合。

禅画的禅道

禅画是我国禅宗特有的艺术,修禅者用笔墨来表达禅道,开创出了唐宋以来我国绘画的新纪元。

禅者对万里长空、万籁寂静的虚空,思索如何引人入圣,促使有限的人生活活泼泼地步入生生不息的永恒大道,提升到无限的时空世界,体验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禅者借用笔墨,写出心灵的声息,在有限的人生水月中,一口吸尽西江水,开拓思想领域,创造更为广大的世界。

禅画的本质

禅画是表达禅理的一种途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其表现手法往往是脱俗、空寂、古拙、无味、呆板、无理、无心;极尽非知识、非理论、无意识、无逻辑的绝路;但又经常用洒脱、风流、疯癫、活泼,用很平常的方法表现自然的流露。”

禅画不拘任何体裁,不拘任何方式,只求把握住生生不息的禅心。简而言之,就是修禅者通过笔墨绘画表达一定的禅理,后来影响到文人、水墨画的创作,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禅的经验与画的经验相同,甚至可以说,禅即是画。禅与画相同,是因为两者出于同一本源之心,禅家称之为“自牲”,画家称之为“意”或“志”。

同时禅与画都是性情的流露,盖禅家指出“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其悲天、悯人之情,溢于言表;而画是性情自心的流露,乃属公论;所以禅家画人,都是至情中人。

禅画的精神

禅画是受了禅家顿悟精神的支配,犹如禅宗创始人六祖慧能的精神一样,禅宗画蔑视一切“古法”,只抒发自己自发的行为和直接而强烈的感受。

而且禅画力求简练,不画名山大川,不画繁峦复岭,只画极普通的山头,且摒弃细节的刻画。这一切都和禅宗思想意义相通,所以,称它为“禅画”。

禅画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在中唐和晚唐时期,禅与诗画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从真正意义上说,唐代的王维首开了禅画之先河,并影响了许多禅画家。到了宋代,禅画艺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过他的简远笔墨,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令人仰观的艺术顶峰,被国内外艺术界广泛认同。

知玄禅自南朝齐、梁间由印度僧人达摩渡海东来传经后已在本土生根。其后,慧能确立的中国禅学标志着我国禅的真正形成。毫无疑问,禅学既是我国主体文化意识儒学、道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是我国传统哲学的骨髓,其价值就是本土的当下文化和未来文化。因此,禅学的本土化已被国人所认同。

禅意画

所谓禅意画有画禅之说,是透过画面的平淡萧散来悟出禅机意境,平淡是指简略性;萧散是指任意性。提倡以禅入画,以画喻禅,让人视而能思,思后能悟。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表象禅意画,今天看来还不能理解为真正意义的禅画。而真正意义上的禅画必须扫尽俗肠,不随时趣,散闲清介,在意象笔墨中达到禅画境界。禅画必须要体现笔中有禅,墨中有禅,禅在笔先,直指本心。

禅意画的意境多种多样,有的属于写意范畴,画面显露着一种质朴和简约,于真挚的情感中传达着一种超然和悠然自得的情态。有的则是工笔禅意画线条很明朗,画面充溢着一种端庄的神情和严谨的法度。而出家人的禅意画也很有特色,作品区别于画家,很雅致,线条疏朗,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之,在禅画中笔、墨能否体现“以笔为宗,以墨为法”之双重功蕴,最终要看作者笔墨语言所喻旨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能否达到一定境界。用笔墨抒情言志是本土艺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本质所在。

中国画有“逸品”之说。逸品则在中国画品史上视为最高品,而禅画又是中国画中的最高境界之一。

禅画的欣赏

禅画欣赏,简明地说,就是对其意趣的审美与分析。对此应用辩证的哲学观点去辨识它、解析它。对于一幅作品,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其画面表象简、空、繁就是禅画,这是对禅画的错解。对于绘画中的简和繁,绝对不能停留在以简论简,以繁论繁的表层上。

可以认为,将八大禅画继承下来的是清末吴昌硕、近代齐白石、近现代潘天寿三位大师。但他们所作的一些禅画在简远笔墨和脱尘境界的开示中还远逊色于八大禅画。

八大之后的清中期,也出现了一些禅意画家,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清中期一些有简单表象的禅意画并不等于就是禅画,而禅画必须体现内在禅意、禅空、禅境和禅学脉络。

今天不少人理解禅画总与佛门境界相关联,认为禅画只有佛教才能派生。这也是一种表层的理解,而在今天看来,禅画仍有广义禅画和狭义禅画之分。

广义禅画是西域入禅后扎根于本土的、以梁楷、董源、巨然、范宽、黄山谷、董其昌等为代表的、与儒、道、释三门共生的一种具意兼及的本土禅画;而狭义禅画相对不具有兼容性。

近代的禅画

清中晚期之前的禅画,基本属于具象禅画,也偶见具、意融合、以具为主的禅画,而到了近代,一代画师齐白石则敢于大胆地以禅在先,思味悠远地用禅境笔墨的写意手法将禅画推向极至。

当然,齐白石老人的这种真正的禅画我们今天看到的还不是很多。近现代潘天寿的部分作品和现代的丁衍庸及当代的陈子庄等少部分画作也体现了这一禅画特征。

禅画属禅学范畴之一,较之其它学科而言,禅学仍属“阳春”门径,其分支禅画在众多画家中,当下只有极少数能追墨古人的高趣,但就简远禅境而言,大多数至今还尚未悟得禅画的真谛。

禅画创作者必须要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独特的学术观点、不随时趣的独立思想和扫尽俗肠的禅境心态。唯有如此,才能将禅画推向山峰。

禅画的简、空、虚、无,相对不能以具象对立来评判,禅画当然有哲学,有美学,更有儒、释、道兼容的思想体现。空禅永远没有东西,就像简单表象的禅意不等于禅画一样。

当下,所赏评的本土禅画必须要体现儒墨兼宗,道禅皆有的综禅境界。对禅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涉及佛教题材就可称之为禅画,这是片面认识。

中西绘画艺术中的多种形式均可表现为佛教题材,且其题材诸画家也广为涉猎,但如将此上升到禅画境界,就难免过于牵强。因此,两者不能相题并论,这是审美属性的前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