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际活动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集中体现在语言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
“说”和“写”,“听”和“看”,既是语言沟通情境的行为,又是人们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反映。“说”是人们的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这是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言和语调参与交际和沟通来实现的。进行交际活动的始终,都可以充分展示交际者的语言心理。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要重视言语交际的艺术。
交际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既然是通过言语活动过程反映出来的,那么,言语对于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至关重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交际双方融合还是神离……成功还是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言语艺术。
1.得体
言语既是交际心理现象,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必须做到说话得体,恰如其分。任何夸大其词,或是不看对象,词不达意的话语,都会影响交际心理的展现,妨碍相互间的交流。例如怎样称呼别人,这中间就大有文章。两人见面,第一个词便是用于称呼对方,它既是见面礼,也是进入交际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对方会感到亲切、愉悦;称呼不当,对方就会不快、甚至恼怒。
交际中的言语要注意分寸,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一句都不可说,话说到的程度应视对象和交际目标而定。赞美对方,说他如何才华出众,聪明能干,然而这些恰恰是他的不足之处,对方听到此话的心理如何,便可想而知了。例如某人好不容易才发表了一篇作品,这时你表示祝贺,说他“吃苦”、“有毅力”、“有一种顽强精神”,这都可以,但如果以此便夸奖他是“大作家”,他就会感到你这是嘲弄、讽刺他了。再如,两人争论问题,对方从全局考虑,作出某种让步,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这时你诚意地称赞他说:“你的风格真高,实在难得!”这种赞美,往往适得其反。既是真诚地赞美别人,又何必加上一句“实在难得”呢!
2.真诚
其实言语得体也是出于真诚,话说得恰到好处,不含虚假成分,能说不真吗?然而真诚还有它另外一面,那就是避免过于客套,过分地粉饰雕琢,失去语言本身的纯真自然。绕弯过多,礼仪过分,反而给人“见外”的感觉,显得不够坦诚。
与人交际,谦逊礼让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一味地“请”、“对不起”,未免有虚伪的嫌疑。比如说故人相聚,还过分客套,搞得别人难为情,这就很难说是真诚。这里缺少点什么呢?缺少直率和坦诚。许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直抒胸臆的语言艺术,是怎么样,就怎么说,还事物以真面目。直言不讳,是待人接物很重要的语言技巧。
3.委婉
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谈话的对象、目的和情境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说话有时要直率,有时则要委婉,要视对象而定。直时不直,委婉时不委婉……同样达不到交际效果。
当然,言语委婉并不容易做到,它需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如运用什么语气,采用哪一种句式,运用什么言辞,以及讳饰、暗喻等,既要有高度的思想修养,也要有丰富的汉语知识。用得好的话,批评的意见也可以使对方听得舒服,同样的内容就可以使对方乐意接受,而且在极大程度上,可以激起对方的兴趣和热情,其作用往往超过一般的直言快语。
另外,在与不相识者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捧”的说话技巧。大凡捧人者总会被视为阿谀奉承,一副谄媚相。尤其是心高气盛的年轻人,对“捧”心存看法。一是认为有损人格……二是自视甚高,不屑于捧人;三是怕别人胜过自己,弄得相形见绌。不过,正常交际中的“捧”,并不是瞎吹一气,而是根据对方实际,把对方的长处展现出来。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生活中,适度的恭维是一种增进友谊、促进双方共同进步的交际艺术。
长他人志气,就是长自己的志气。因为你发掘了对方的长处,让他感到光荣,从而对自己的长处更加爱惜,养成比目前更为优越的长处;对方也会反过来长你的志气,让你在荣誉中不断前进。那种只见短处、不见长处,处处把他人看扁的人也不会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可见,“捧”绝不是卑下的行为。
捧也要有捧法,不能乱捧一气。比如说,在某君独自一人时捧他,有时反而让人接受不了,认为你的话不是发自内心的。相反,如果是当着众人的面,作一次不过火的捧,对方心里一定十分高兴,他人也不会觉得你渲染过分。另外,在某君背后宣扬他的长处,使听者产生良好印象,这比当面捧的效果更好。总有一天,某君也会投桃报李的。正如俗话所说,有钱难买背后好。
在社交场合,谈论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形势,是相互交流的重要话题。特别是国际上出现重大事件的时候,往往会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这些时候,交际过程中,往往可以听到最新的消息,可以听到各种不同观点的阐述,有心人应当重视并善于运用这种机会。
社交场合的话题是十分广泛的。除了上面谈到的热点焦点性问题以外,还有人们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人口增长、交通拥挤、疾病防治、青少年教育、老龄问题等等,以及体育运动、电影电视、绘画音乐、民情民俗、科技发展、未来世界等等,都可以成为有趣的交际话题。
对于中国特有的事物,如中医中药、太极拳、气功、京剧、中国菜等等,外国人也常有兴趣谈及。可以结合所处的环境、场所、谈话对象的职业、兴趣、个人的知识水平等就地取材,引出话题,由浅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