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拿起来就放不下的80个自然地理之谜
10686200000026

第26章 巴米扬石窟之谜

巴米扬石窟位于阿富汗兴都库斯山中的佛教遗迹。巴米扬,又译巴米央,巴米羊。位于白夏瓦与巴尔夫的中央,是印度与中亚、西亚之间的交通要道。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记为“梵衍那国”,并谓该国有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佛教颇盛。马米扬石窟就是大岩壁雕凿而成,年代约在4~7世纪左右,有削崖而雕成的二大立佛像,及近千个窟龛。

其洞窟样式有佛龛窟、僧房窟、会堂窟。主窟群左右两端的窟中各有一巨大的石雕立佛,分别高53米和35米,大佛身着通肩袈裟,薄衣贴体,犹如曹衣出水,神态庄重,气势雄浑。佛像面部及脚部已被毁损。

二大石佛中,西大佛高55(一说53)公尺,从其壁画来推测,约成于五世纪。东大佛高35(一说38)公尺,完成年代较西大佛早。据法国考古学调查团的调查,窟寺的设计有正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及圆形等形式,天井则有半圆拱门式、圆顶、平顶等各种形式,亦有作出列栓、列龛或拱门者。

但是,两尊像都是连同巨大的佛龛凿刻峭壁而成,唯有头发及衣纹部分系属塑造。二大佛均属犍驮罗佛像系统,但是宽脸及耸肩的严谨体形甚具特征,很可能是敦煌及云岗等地初期大佛所继承的样式起源。除此之外,衣薄、衣纹线条流丽、腿部丰满,令人联想印度中部一带,五六世纪的笈多王朝样式。这些特征是土著化的结果所造成的呢?抑或真受笈多美术的影响呢?这就很难下定论。

在大佛窟龛的壁上及其他50余个洞窟中绘有壁画,内容有佛涅槃、供养人、环形连珠纹图案等,构图富于变化,其窟顶画形式尤为多样。壁画和雕像的风格均受波斯萨珊王朝艺术的影响,而印度和西方的艺术亦对其有一定影响。8世纪初随着当地的伊斯兰化,巴米扬石窟遭到了极大破坏。

巴米扬石窟的多数佛像虽已尽失,但是层层排列的佛像必无个性之别,一定是众多同一姿态的佛像并排在一起。因为,现存的壁画断片就是如此,甚难自其中寻出过去佛的精神。初期佛塔的列龛空空如也,所有佛像早已散失,相信其中所安置的佛像也大致如此,每一尊佛像都很相似。随着佛教的东渐,巴米扬石窟的艺术特点对中国新疆等地的石窟有明显的影响。

巴米扬石窟群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亚、西亚和印度的枢纽,很多古代的文明都曾在这里汇合。它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则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但是,人们至今无法搞清这项浩大的工程究竟是如何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