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最该读的经典法制故事
10684700000093

第93章 短信传来的噩梦

肖欣玲是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暑假来临后她非但不能好好休息,精神反而饱受折磨。原来,自从暑假开始后一个星期,她每天都会收到骚扰短信,短信的内容大多是对她的表白或者是一些下流不堪的故事、挑逗。更让肖欣玲无法忍受的是,有的短信内容居然以“男朋友”的口吻对其嘘寒问暖,并捏造出“约会很快乐”、“你送我的礼物收到了”等内容。肖欣玲的父母看到这些短信后,认为肖欣玲正在“早恋”,于是大发雷霆,将女儿痛骂了一顿,这让她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肖欣玲向对方手机发了一条质问短信,但对方并没有回应,而是继续发送骚扰短信。肖欣玲无奈之下,只能更换手机号码,只将号码告诉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更换号码后,肖欣玲再没有收到过一条骚扰短信。

暑假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肖欣玲重返校园。可是,她还没有从暑假的烦恼中走出,就又陷入了噩梦之中。开学第一天,肖欣玲在下午自修课结束后正准备收拾书包回家,手机响起了短信提示音。肖欣玲拿起手机并按下“读取”按钮,居然又是骚扰短信,而且内容比之前更加过分。这天晚上,肖欣玲接到几十条骚扰短信,第二天上学后由于精神受到刺激,肖欣玲神不守舍,回答问题连连出错,被老师留堂罚写。

肖欣玲回家后,拿出手机陷入了沉思:“手机换号后只给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换号后就再也没有收到过骚扰短信,今天也并没有将手机号给别人,为什么骚扰短信又出现了呢?”肖欣玲百思不得其解。为了不让骚扰短信再影响自己,她只能将手机关掉,准备做功课。就在她从书包中拿出课本时,不小心夹带一张纸出来,肖欣玲将纸捡起来,发现这张纸原来是社团新学年登记表,里面要填写家庭住址、邮编、电话号码。肖欣玲恍然大悟,在填写登记表时,自己不是将新手机号码写上去了吗?登记表一式两份,除了手中的这份外,另一份交给了社长,难道发短信的人就是社长吗?

肖欣玲不敢相信,学习优异、性格开朗的社长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情,她并没有声张,而是悄悄告诉自己的好朋友。二人商量后,决定先不打草惊蛇,而是找出社长发骚扰短信的证据。

从此以后,肖欣玲和朋友时刻注意社长的举动,终于在一天社团活动结束后,肖欣玲发现社长正鬼鬼祟祟地按动手机按钮。肖欣玲立刻走向社长,社长发现后连忙将手机藏到书包里,并拒不承认曾给肖欣玲发过骚扰短信。就在二人对峙陷入僵局之时,从社长书包里传出一阵铃声,拨打骚扰电话号码的人正是肖欣玲的朋友。证据确凿,社长只能低头承认。

肖欣玲立刻向派出所报警,经过调查后,公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做出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决定。

近年来,短信骚扰案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有些人是法律意识低下,还有些人是存在侥幸心理。前者认为,短信骚扰只是利用文字,并没有对被骚扰者造成切实的侵害,所以不算犯罪;后者认为,手机号码无名无姓,对方查不出骚扰号码,不会被抓。

对于骚扰短信,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2006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近年来为什么发骚扰短信的年龄段逐渐趋于年轻化,专家认为,这与手机“黄色污染”有很大联系。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期,好奇心非常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极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长期接触不良信息,就会认为这些东西是正常的,从而不能正确看待两性关系,使心灵变得扭曲。如果不及时修正,就会对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其后果恐怕比发送骚扰短信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