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蒋介石六十大诀笔
10682700000008

第8章 吓字诀

——吓字与捧字是互相为用的,善吓者捧中有吓,旁观之人,看他在上司面前说的话,句句是阿谀逢迎,其实是暗击要害,上司听了,汗流浃背。善捧者吓之中有捧,旁观的人,看他傲骨棱棱,句句话责备上司,其实受之者满心欢喜,骨节皆酥。但是用吓字的时候,要有分寸,如用过度了,别人恼羞成怒,受苦的还是自己。蒋介石深谙此道。

◎别让他人以为你是待宰的羔羊

为人在世,很多时候需要看人脸色行事。但是人太软弱往往会激发他人的傲气,使自己成为待宰的羔羊。蒋介石有一个著名的绰号叫“红脸将军”,就是因为他在遇到侮辱或者是不公平的待遇时,经常会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反唇相讥,抒发自己的不满。

在中华民国小学三年级的教科书里,曾记载着蒋介石青年时代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一则轶事。某一天,有位日本军医教官上卫生学的课,带来一块泥土放在桌上。他指着这泥块说:“这块泥土,大约有1立方英寸(约16立方公分),这里面有4亿个微生虫。这可以拿来比喻中国,中国有4亿人口,就像这4亿个微生虫寄生在这块泥土中一样。”

军医教官说着,轻蔑地撇了撇嘴角。对于中国人的鄙视不言而喻。在座的学生都很愤怒,但大多数人都只是暗暗攥紧拳头,不敢公开和这个日方的教官叫板。只有蒋介石按捺不住气愤,他突然起身,大步走到讲台上,把那块泥土狠狠一摔,当即碎成8块。他拿起其中的一块,送到日本教官的面前说:

“日本的人口有5000万,在这个1/8立方英寸的泥土中寄生的微生虫,也可以说就是日本人吗?”

根本就瞧不起中国人的日本教官,真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受到这样的反击,他一瞬间愣住了,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但是很快他就反应过来。看到蒋介石的脑后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拖着长长的辫子,他对蒋介石大声咆哮:“你!你!你是革命党?”

他以为像这样说,可以把蒋介石唬倒。然而蒋介石却毫不害怕地接着说:“我只是想问问老师的比喻是不是恰当,请不要说些不相干的话。”

日本教官当时没有再争论下去,但他离开了教室之后,马上找到军校总办赵理泰,要求严重处分蒋介石;按照保定军校校规,反抗教官的学生,是要受到开除学籍或禁闭的严厉处分的。

但是,赵理泰知道此事错在日本教官,而且蒋介石因去日本留学所以剪辫子的事早已全校著名,并非什么革命党。所以他只是将蒋介石训斥了一顿就了结了此事。从此之后他对蒋介石反而另眼相看。

蒋介石认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忍让,无条件地绝对忍让只会让对手势力更盛。他会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适度的反击,一方面表现自己的能力,一方面给对方一些警告。通过这个方式,他达成了自己投机的目的。

◎记住并利用别人的弱点

庸人看不到自己的弱点,无意之中总在暴露不足;智者了解自己的弱点并加以掩饰,扬长避短;而投机者却常会盯住他人的不足,记住并利用别人的弱点,以此达到自己控制他人,攫取利益的目的。

蒋介石无论是在发迹的过程中,还是在领导当权的时候,他的很多策略和想法的实行都是利用别人的弱点,迷惑他人,或者利用他人。可以说他对党内外各个派别的控制最常用的办法之一,就是利用别人的弱点牵制他人,使他人对他唯马首是瞻。

在追随孙中山的时候,蒋介石之所以敢数次罢职,动不动就回乡休养,就是看准了孙中山对于良才有极其包容,甚至到偏信和软弱的一面。革命需要牺牲,大量青年才俊或者在起义中丧生,或者在政治斗争中转了方向,这是孙中山不能控制的。他对此感到十分惋惜。因此对于身边几个有将才的青年更加器重,甚至到了轻信的地步,这才造成了陈炯明背叛革命,围歼“永丰舰”的事件发生。同样对蒋介石,他也是包容有加,这就给了蒋介石利用他的性格弱点,使性子要权要利的机会。

而这种利用他人性格弱点的投机策略,在此后他当权的过程中经常被运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命令就是“不抵抗”。但是蒋介石深知“不抵抗政策”要背负着被全国上下舆论一致谴责的危险,当时已是全国最高统帅的蒋介石无论如何不愿意承担这个恶名。蒋介石就挑选了张学良来做自己的替罪羊。

之所以选张,是因为他看透了张的弱点,年轻、讲义气、无所顾虑。所以蒋介石一直向张学良灌输“攘外必先安内”的观念,并让他误以为日本只是来东北挑衅,并没有侵略中国的实力。他把好话说了一大箩,又以委员长身份压迫,又以把兄弟身份恳求,终于使张学良臣服。他还当面告诫张学良:“这话是我说的,但你不许对别人说。”终于让张学良心甘情愿地背上“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但是随着锦州失陷,热河易手,张学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非议,“不抵抗将军”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于是,他发动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和中共谈判,答应了进行国共合作。但他却对张学良怀恨在心,依然利用张学良的心胸坦荡和年轻无惧,把他骗到了南京,软禁起来,使得张年高80岁还不能获得自由。

借助别人的弱点控制他人,利用他人,这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但是投机家却常常昧心地采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而把道义法理置于不顾。我们对这样的投机行为应该抱以批判的态度。

◎受人恐吓时反将一军

很多时候,敌对势力之间会相互压制,相互抗衡。这种抗衡并不完全是真枪实弹的,而有时是心理上的较量和恐吓。蒋介石是一个完全不能容忍他人质疑和恐吓自己的人。当他遇到其他势力对他造成威胁的时候,他立刻会采取的手段就是反将人一军。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他和斧头帮帮主王亚樵之间的相互刺杀。

1926年国共合作出师北伐,常恒芳任安徽宣慰使,王亚樵任副宣慰使,分赴各地宣抚军民拥护北伐,打倒军阀。因为受安徽军阀派兵围困,他突围到南京。此时正值蒋介石背叛革命,所谓“定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内定王亚樵出任津浦路护路司令。王亚樵目睹蒋介石倒行逆施,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无数革命志士遭无辜杀害,国共合作、三大政策一扫殆尽,北伐中道而废,至为伤感,遂萌生反蒋之心。

他先是领导“安徽旅沪学会”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米照捐”计划的行动,扰乱了蒋介石扩军备战的计划。之后又嘱咐郑抱真去南京,督促华克之全力以赴杀蒋,郑留守南京指挥。华克之率陈成等跟踪蒋介石往返于南京和庐山。最后找到了在庐山上刺杀蒋介石的机会。他们将手枪拆成零件藏于购置的金华火腿内,再用盐泥封口,再运送上山。杀手们得到武器,准备行刺,最终因蒋戒备森严,未能成功。但他没有收手,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他派人暗杀蒋介石不成,转而重伤了汪精卫。汪派分子认为是蒋介石得到消息故意不去开会,而让汪精卫做了自己的替罪羊,所以把矛头对准蒋介石。

蒋介石受到多方压力,决心要取王亚樵的性命。他派去行刺王亚樵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腹戴笠。而戴笠跟王亚樵曾经在湖州结拜,两人以兄弟相称。戴笠有了蒋介石做靠山,把从前的兄弟恩情一并断绝,派人前往香港进行暗杀。但是王亚樵也是刀尖上打滚的人,十分机智和敏感。他靠乔装打扮,两次逃脱了军统的追杀,后又潜回内地。

蒋介石知道王亚樵死里逃生的消息之后,悬赏百万要买王亚樵的人头。戴笠最后用了美男计,收买了王亚樵的情妇,终于成功地把王亚樵困在屋内,用乱刀刺死,替蒋介石解决了心腹大患。

蒋介石的政治生涯面对着数不清的暗杀行动,为了自保,他也策划了无数暗杀他人的计划。这种害人护己的行为可以说是他的投机策略最残暴露骨的流露。

◎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妄自菲薄的人总是不能够有充分的自信,去开创自己的道路。对于投机者来说,有的时候就需要那一股目中无人,横扫一切的自信,才能在和他人的较量中拔得头筹。

蒋介石在革命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死亡的威胁。这些威胁有时候来自政敌的恐吓,有时候来自旁观者的嫉妒。但是他对于种种挑衅都无所畏惧,一方面细心防备,另一方面大胆回应,坚持自我,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在陈其美和蒋介石的革命活动深为袁世凯嫉恨,袁早欲将其除之而后快,其时恰逢曾任沪军都督府骑兵团团长的张宗昌来投,袁便以此为诱饵,让张宗昌暗杀陈其美,张宗昌一口应允下来。张宗昌以提供革命经费为诱饵,派人和陈其美见面,趁陈其美低头看意向书的时刻,枪击陈其美头部。陈其美当场死亡,年仅39岁。

陈其美被刺的消息震惊了革命党人,很多人都知道,这次暗杀也是给蒋介石的一个警告。所以有人猜测,蒋介石可能会在短期内逃亡国外避祸。

但是蒋介石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后,立刻从新民里11号寓所赶来,这时陈其美的遗体已被抬出门外,陈的亲友不见踪影,孤零零的一具尸体躺在那儿,无人理会,看了甚是可怜。蒋介石没有考虑自己逃生,而是迅速雇车将陈的遗体载到法租界自己藏身之地。

不一会儿,孙中山也闻讯赶来,泪流不止。他除了哀悼陈其美,更是嘱咐蒋介石多加小心。蒋介石守护在陈其美左右,拒绝出外暂避风头。他认为,自己结识陈其美5年,形影不离,志同道合,共举大事。今日陈遭不幸,自己如同失去擎天之柱,怎能不悲痛欲绝?

蒋介石替陈其美守灵几日,最后亲手将陈其美安葬,并为其撰写祭文,完全无惧袁世凯的势力。在陈其美遇难的第六天,蒋介石又写了一份《陈英士先生癸丑后之革命计划及事略》,将陈其美的反袁斗争做了个小结。最后不无感慨地说:“自古无不遭庸众忌畏之志士,亦无安荣善死之英豪,于是公乃赍恨以终矣。”这对于那些一直注视着蒋介石的异党分子来说,绝对是赤裸裸的挑衅。

第二年5月,蒋介石又把陈的灵柩由上海归葬于浙江吴兴太湖之滨,这里是陈其美的故乡。蒋介石帮他完成了最后一个心愿,从头到尾从容淡定,镇定无畏。没有被血的威胁吓倒,也没有向心里的恐惧认输,坚持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蒋介石的投机策略表现出了他的一种观念,过于卑躬屈膝只会让闪光点被埋没,太过于妄自菲薄只会让自信被消磨。有时候不要太过于重视他人的要求和建议,要树立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前行。

§§第二章 蒋介石用人投机术

蒋介石执政期间,不断地栽培新人,寻找良才。但是对下属委以重任,他又担心功高压主。如何在用人和防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成为蒋介石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蒋介石任内之所以鲜有造反事件的发生,和他善于把投机法用在识人善任上是分不开的。